地质调查

搜索文档
首次“陆海深”全覆盖: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发布
新华社· 2025-07-28 20:00
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发布 - 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于7月28日正式发布 包括32部省级地质志 1部重要构造单元地质志 1:100万和1:250万中国地质图及数据库等共计33部志书 约1亿2千万字 300余幅地质图件 [2] - 该志书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 李廷栋院士领衔指导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负责实施 是我国当前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浓缩 [2] - 作为中国地质的"百科全书" 第一代地质志1980年开始编纂 1984至1993年陆续出版 字数3000万字 不到100张图件 [2] 内容与创新 - 新一代志书立足地球系统科学理论 更新了全国和省级地层与关键岩浆岩年代学格架 创新提出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包括3个克拉通 6个对接带和11个造山系的划分方案 [2] - 初步厘定了62条中国陆域俯冲增生杂岩带 深化了7个典型地区成矿背景认识 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2] - 增加了城市建设 布局 发展等相关内容 支撑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 项目背景与参与单位 - 项目自2008年启动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6个大区地调中心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及全国60余家单位2000余名地质工作者共同完成 [3] - 将全国各行业和部门百年来积累的地质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集成 全面展现了各区域地质全貌和地质特点 [3] - 记录了全国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和成果 [3]
建立健全地质调查制度 支撑服务矿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4 16:07
新矿法核心观点 - 新矿法于2025年7月1日施行,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地质调查的基础性地位,并系统规定其制度、内容、组织实施及监管要求 [1][2][3] - 地质调查贯穿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保护全生命周期,新法为其提供法律依据并强化支撑矿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2][3] - 新法提出建立地质调查制度,要求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调查工作,并通过配套法规解决机构职责、成果质量等突出问题 [3][6] 地质调查制度设计 - 国家首次在法律中规定"建立健全地质调查制度",为配套法规(如《地质调查法》草案)提供立法接口,重点解决机构职责、从业资格、央地事权划分等问题 [3][6] - 自然资源部2025年立法计划推进地质调查法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起草草案试拟稿,拟建立成果更新机制和工作保障制度 [6] 基础性地质调查实施 - 新矿法将"区域地质调查"扩展为"基础性地质调查",明确由县级以上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部门负责战略性矿产及重点成矿区调查 [4] - 市县级政府可自愿开展找矿突破调查,战略性矿产调查由省级以上部门统一协调以保障跨区域数据整合和技术标准 [4] 地质资料管理升级 - 新法将地质资料分类统一为原始、实物、成果三大类,并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汇交、保管要求上升至法律层级 [5] - 监管职责下沉至县级自然资源部门,对未汇交资料行为可处以罚款,强化全国范围内矿业权人的资料合规管理 [5] 行业后续重点方向 - 地质调查需支撑矿产资源全流程:制定"十五五"地质调查规划、推动国家地质填图计划、建立成果更新机制及矿产预警体系 [6] - 央地分工明确化:中国地质调查局需加强技术引领,全国及省级资料馆需培训市县部门提升监管能力 [6]
新矿法解读| 建立健全地质调查制度支撑服务矿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14:34
新矿法核心观点 - 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于2025年7月1日施行,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地质调查制度,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1] - 新矿法首次在法律层面确立地质调查的基础性地位,贯穿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保护全生命周期 [2] - 提出国家需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实施地质调查工作,解决机构职责、从业资格、成果质量等突出问题 [3] 地质调查制度设计 - 新矿法第七条为配套法规提供法律接口,要求系统研究地质调查概念和内涵,强化稳定投入和成果数据更新 [3] - 自然资源部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推进地质调查法研究论证,中国地质调查局起草草案试拟稿,细化职责分工和保障机制 [7] - 各级地质调查机构需推动成熟经验纳入法律法规,解决"无制度""缺制度"问题 [7] 组织实施主体划分 - 基础性地质调查由县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战略性矿产调查由省级以上部门组织 [4] - 明确市、县级政府可自愿参与地质调查,省级以上部门统筹跨区域成矿区带调查,保障技术标准和质量 [4] - 深化央地事权划分,建立全国统一工作平台,避免重复投入 [7] 地质资料管理升级 - 新矿法第三十一条统一规范三大类地质资料汇交(原始、实物、成果),提升《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法律层级 [5][6] - 监管职责下沉至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未汇交资料行为实施罚款,强化执行效力 [6] -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省级部门需加强市县级培训,解决汇交不规范、管理不当问题 [7] 行业实施方向 - 加快国家地质填图计划,建立基础比例尺成果更新机制,加强陆域海域调查力度 [7] - 开展战略性矿产动态评价,提升预警能力,支撑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体系 [7] - 中国地质调查局需发挥技术引领作用,省级以上部门协调数据资源和技术力量 [4][7]
《中国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成果》发布 黑土地“可量化边界”首次划定
科技日报· 2025-06-26 17:37
黑土地调查成果 - 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东北地区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41.17万平方千米地表基质调查,采集样品184643件,分析测试21类115种指标,获得数据1221908个 [1] - 调查首次实现黑土地资源量化认定,圈定黑土地分布面积38.75万平方千米,占调查面积94%,标准为黑土层厚度≥20厘米、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 [1] - 东北地区黑土地稳定性整体趋好,评价基于地表基质层构型、黑土层厚度等6个指标 [1] 碳储量数据 - 两米以浅地表基质层全碳储量34.01亿吨,有机碳储量21.17亿吨,20厘米以浅表层碳储量5.64亿吨 [2] - 碳储量数据可为双碳目标提供支持 [2] 地表基质层构型研究 - 掌握地表基质层构型对黑土地资源的控制与影响,其与黑土地退化问题类型存在密切联系 [2] - 研究成果可为黑土区水土侵蚀、土地沙化、盐碱化等退化问题治理提供新视角 [2] 成果应用价值 - 4项标志性成果为黑土地资源保护和规划利用提供重要支撑 [3]
地质调查局发布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家底儿”,总体稳定性较好
新京报· 2025-06-25 12:10
调查概况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东北地区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成果,覆盖面积41.17万平方千米 [1] - 调查历时3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经费1.07亿元,动用调查人员711人,设备538台(套) [1] - 采集岩土水样品184643件,分析测试21类115种指标,获得测试数据1221908个 [1] 黑土地资源分布 - 基于29319个钻孔和剖面数据,圈定符合标准的黑土地资源面积38.75万平方千米 [1] - 表层黑土平均厚度56.85厘米,个别点位达610厘米 [1] - 平原区58个钻孔发现地下5-50米深度存在厚度大于20厘米的多层黑土 [1] 资源稳定性评价 - 采用6项指标综合评价:稳定区面积16.25万平方千米(占39.48%),较稳定区19.29万平方千米(占46.86%) [2] - 2米深度内全碳储量34.01亿吨,其中有机碳21.17亿吨 [2] - 0-20厘米土层全碳储量6.12亿吨(占18%),有机碳5.64亿吨(占26.64%) [2] 地表基质层构型特征 - 岩石基质:丘陵山地分布,黑土平均厚度39.06厘米,有机质47.52克/千克 [3] - 砾质基质:河流上游及山前过渡带分布,厚度60.59厘米,有机质54.56克/千克 [3] - 沙质基质:平原区分布,厚度61.78厘米,有机质37.19克/千克 [3] - 土质基质:古湖泊及风成土地区分布,厚度59.63厘米,有机质32.67克/千克 [3] - 泥质基质:湖沼区分布,厚度70.03厘米,有机质57.33克/千克 [3] 退化问题关联性 - 地表基质层构型与水土侵蚀、土地沙化、盐碱化等退化类型存在显著关联 [3]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为科技创新提供作风保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6 10:32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作风建设 - 实验室党委召开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以作风建设保障科技创新[1] - 提出"六干"作风要求(忠诚干、务实干、担当干、创新干、团结干、廉洁干),目标打造世界一流时空信息科技创新中心[1] - 重点推进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解决基层难题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1] - 建立"学-查-改"机制,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科技攻关实效[2][10] 城市更新政策 -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意见》,要求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推进8大任务包括老旧建筑改造、生态系统修复等[5] - 老旧厂房等存量建筑可依法转换土地用途,生态系统修复需治山治水治城一体化[6] - 完善用地政策,允许土地混合开发,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优化容积率转移奖励机制[7] - 建立"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实施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6][7] 自然资源数字化应用 - 自然资源部举办讲座探讨AI与大数据赋能地质调查,推动地球科学研究范式转向数据驱动[8] - 提出非结构性定量预测理论体系,通过知识图谱实现矿产资源智能预测[9] - 强调数据共享融合对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效能的关键作用[9]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 新疆以吐鲁番为试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评估,要求协同落实重大战略,优化产业布局[11] - 建立评估路径方法形成可复制经验,强化自然资源资产配置与要素保障[11] 土地供应创新 - 广东上线"粤地易购"平台,归集待供应地块3653宗(23.44万亩),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匹配[15] - 支持8维度检索,打破土地信息壁垒,提升交易效率[15] 黑龙江土地改革 - 深化"用地清单制"试点,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率达100%,探索产业链多宗土地整体供应[13][16] - 推行不动产登记"税费通缴"和一手房"带押过户",优化矿业权出让流程[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