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治理
搜索文档
基金公司,集体撤销监事会!什么情况?
券商中国· 2025-10-12 11:58
文章核心观点 - 基金公司撤销监事会是一项顺应新《公司法》的治理架构调整 旨在解决监事会过往“形同虚设”的问题 但监事会职权本身被保留并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承接 [2][3] - 此次调整是提升基金公司治理水平的一系列举措之一 需与优化独董选聘机制、修订《基金法》及《基金公司治理准则》等协同推进 以形成有效监督力量 [2][7][8] - 行业治理问题突出 数据显示2015-2022年间超过65%的基金公司出现过违规行为 2024年有46家公司存在处罚记录 凸显治理改革的紧迫性 [5][6] 基金公司治理架构调整 - 具体案例显示 方正富邦基金和英大基金均已公告撤销监事会 原职权转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风险管理与审计委员会行使 [3] - 调整的法律依据是2024年7月新修订的《公司法》及后续监管通知 允许公司通过章程规定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替代监事会 [3] - 此举符合基金公司治理诉求 因过往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几乎没发挥出有效作用” [3] 治理问题的现状与监督职权的保留 - 行业内部治理问题表现为权力斗争、利益输送、道德风险及信息不透明等 根源包括股东利益凌驾于投资者利益之上、治理结构表面化及激励制度短期化 [4] - 监事职权被视为防止内部腐败和滥用权力的关键 撤销监事会但保留其职权至审计委员会 旨在将“形同虚设”的监督转为有效力量 [4] - 基金公司近年出现的高管内斗、“老鼠仓”等现象 仍需通过切实有效的监视制度来监督 [4] 提升治理水平的多举措协同 - 制度层面 修订《基金公司治理准则》以推动董事会、管理层履职尽责并防范大股东不当干预 推动《基金法》修订以加强重点领域制度供给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7] - 机制优化 改革优化基金公司独立董事选聘机制 以提升独董履职的专业性与独立性 使其能“敢监督、能监督、善监督” [8] - 需关注大股东行为 建议对基金公司及其大股东进行双向考核与问责 以破除大股东过度控制的现状 [8] - 确保独董有效履职需完善保障机制 包括确保其知情权、强化独立性(如薪酬由第三方发放)以及建立追责与激励并重的机制 [8]
千亿公募董事长变更!年内100家基金公司高管变动
券商中国· 2025-07-17 09:28
中加基金董事长变更 - 杨琳接替夏远洋出任中加基金董事长,成为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的第四任董事长 [2] - 新任董事长杨琳来自大股东北京银行,拥有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历,曾在北京银行担任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等职务 [4] - 中加基金历任四任董事长均来自大股东北京银行,离任董事长夏远洋任职时长为2年5个月,为前三任中最短 [5][6] - 中加基金注册资本4.65亿元,北京银行持股44%为第一大股东,截至一季度末管理公募规模1234.41亿元,非货规模1139.28亿元 [4] 公募基金行业高管变动概况 - 年内已有100家基金公司发生224位高管变更,涉及董事长49人、总经理48人、副总经理80人、督察长28人 [3][7] - 7月明亚基金总经理丁玥和副总经理屠建宗同时离任,汇添富基金董事长李文因董事会换届离任,泓德基金督察长李晓春退休离任 [7] - 6月国融基金、华宝基金等出现高管变动,汇泉基金总经理梁永强离任,兴证全球基金杨华辉和交银施罗德基金谢卫因退休离任 [8] 高管变动原因及影响 - 行业高管变更高频状态持续,2025年部分变更是因高管到龄退休导致的新老交替 [9] - 大中型公募高管变更多遵循股东战略安排,变更前后高管通常来自股东方,对经营影响较小 [9] - 中小公募高管变更常涉及经营战略调整,考核体系变革和业绩压力导致团队重大变化,形成职业经理人频繁流动现象 [10] - 高管稳定性与公司治理水平密切相关,需明确董事会、监事会权责边界以避免治理僵局或大股东不当干预 [11]
公募大内斗:股东忙夺权,团队四分五裂,基金经理左右为难
36氪· 2025-04-23 10:54
行业核心趋势 - 基金公司股东深度介入管理导致内部权力斗争加剧 从个别案例演变为行业共性问题 多家头部机构出现由股东方主导的管理权争夺战 [2] - 行业竞争加剧和业绩压力陡增是股东介入的根本原因 基金公司利润因费率下降等因素持续承压 股东对业绩要求水涨船高 [6][7] - 股东不再满足于"甩手掌柜"角色 过去对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频繁插手人事安排和业务决策 [8][9] 权力博弈模式 - 新老管理层"交锋"形成两大阵营 新任董事长通过引入"明星级"投资负责人建立嫡系部队 原管理层则通过成功发行基金产品捍卫地位 [3][4] - 股东通过"扶植嫡系"切割业务管辖权 某基金公司出现罕见的同时拥有两个ETF团队的局面 国际业务部被转化为制衡管理层的"独立王国" [10] - 采用"赛马机制"进行隐性洗牌 某银行系基金公司将原有固收团队与新招募团队置于同场竞技 借团队内卷完成管理层意志渗透 [5] 管理层变动影响 - 股东委派新董事长打破总经理"一言堂"局面 某基金公司委任固收和衍生品背景董事长 既补强投研体系又制衡原有管理层权力格局 [13] - 总经理管理理念存在局限性 过度强调投资风格统一性压制多元投资能力培育 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导致错过指数基金发展黄金期 [12] - 核心高管变动对投研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新领导往往重用"自己人"而排挤"旧部" 导致早期投研核心团队成员相继离开 [16][17] 基金经理处境 - 基金经理成为权力游戏中最尴尬存在 高管频繁干预投资决策 一旦基金出现较大回撤便要求"及时止损"和"调整方向" [14][15] - 投资节奏被打乱且压力倍增 某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最终选择离开 其他基金经理也对此颇有怨言 [15][16] - 极端案例中出现管理层直接关闭基金经理交易权限的情况 人事变动打破原有团队合作模式和工作节奏 [16] 人才流失与转型挑战 - 内斗加剧和股东干预导致人才流失加剧 去年普通基金经理离职频发 今年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潮初现端倪 [19][20] - 明星基金经理离去不仅削弱投研实力 更可能引发客户信任危机 [21] - 股东介入迫使基金公司加速业务转型 某以主动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引入固收背景高管 但面临平衡业务发展和留住核心人才的难题 [22] 行业结构变化 - 在ETF赛道被寡头垄断和权益市场持续震荡的背景下 基金公司转向将固收长板锻造为"破局重器" [5] - 投研团队在频繁架构调整中卷入派系漩涡 呈现"铁打的牌照 流水的将帅"行业铁律 [5] - 行业整体处于转型期阵痛与迷茫阶段 股东"指挥棒"与管理层"决策权"激烈碰撞 业绩压力与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