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金化运作
icon
搜索文档
农业投资,正迎来“牛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20:22
行业趋势与投资前景 - 农业投资正迎来“牛市”,行业趋势是首要考量[1] -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政策东风下,农业产业升级窗口进一步打开,机遇期将持续十余年,但关键布局期就在未来两三年[2] - 资本对农业的态度正从观望转向逐步靠拢[2] -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在果蔬等细分领域尚未诞生大批百亿市值公司,这预示着存在结构性的机遇和巨大的价值洼地[31] 认知转变与科技赋能 - 长期以来农业被视为资本“禁区”,具有周期长、风险高、产业链脆弱的特点[3][4][6] - 硬科技的持续渗透是打破农业刻板印象的关键,无人机、智能农机等智慧农业成为改变行业认知的重要载体[7][8] - 用工业化科技在农业上做小应用就能看到不错的爆发点[9] - 中国工业已迈入4.0时代,而农业还停留在1.0,用4.0工业赋能1.0农业将使农业产业快速跃迁到至少3.0[10] - 以大疆、极飞为代表的中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在2024年已突破20万架,年作业量超过26亿亩次[12] - 必须用工业化思维系统推动农业发展[18] 投资策略与品类选择 - 品类的选择是避免重资产与同质化竞争的前提,例如在猕猴桃上栽跟头却在蓝莓上获得成功[15] - 品牌是另一破局关键,例如广东荔枝以“东方爱情果”新定位重塑形象,为打开高端市场提供新路径[16][17] - 民营企业可在细分领域寻找确定性,例如专注设施农业或开发混合饮品切入B端供应链[49][50] 资本运作模式变革 - 核心驱动力是一场“补改投”的深刻变革,即传统资金“补贴”转向“股权投资”[22] - 产业基金像引入活水,更注重资金循环和回报,追求可持续性和“自我造血”,构建“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23] - 未来五到六年,基金化将成为涉农资金的主流运作方式,不懂基金运作的农业主体或将寸步难行[25] - 从2024年起,各地引导设立农业基金的速度明显加快[37] - 农业科技、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正成为资本汇集的新热土[38] 政府角色与平台生态 - 政府角色正从“管理者”和“给钱方”转变为“陪跑员”与“服务者”,尝试为企业匹配科研资源并协助对接高端渠道[25][26] - “农投会”平台由市场化投资与产业服务机构携手地方农业投资平台联合发起,旨在打造协同生态,将新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19][27] - 参与农业投资不只是一笔生意,更像是加入一个资源整合的俱乐部[26] 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落地 - 全国各地的农业现代化竞速赛已然开场,玩法各不相同[40][41] - 上海着力打造“精品农业”之路,不追求面积规模而是聚焦价值提升,用工业思维绣农业之花,像做芯片一样做农业,像运营奢侈品一样运营品牌[42][43][44] - 大型国企在资源整合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体系内协同试图打通从生产到营销的全链条[44][47][48] - 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成为突围路径,通过统一品牌整合本地企业资源并依托电商直播基地拓展销售[52][53][54] - 部分新成立的农业平台公司对农业和市场认知有限,不敢试错,转型升级之路需要观念的引导与培育[56] 关键市场主体 - 广州江楠集团深耕农产品流通三十余年,其遍布全国的产销网络成为链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枢纽[28] - 阿拉丁控股从能源转向农业,被业内视为一个重要风向标[29] - 极目科技专攻丘陵山地的无人机,载重不断提升,海外销售大幅增长[11] - 山东水发集团等大型国企通过双重身份体现产融结合[45][46][47]
十二家产投机构沪上结盟 共组农投会掘金农业“牛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14:38
行业趋势与认知转变 - 农业投资正迎来“牛市”,行业趋势是首要考量 [1] -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政策支持下,农业产业升级窗口进一步打开,关键布局期在当下两三年 [2] - 长期以来农业被视为资本“禁区”,具有周期长、风险高、产业链脆弱的特点,但认知破冰已经开始 [3][4][6] - 硬科技持续渗透是打破刻板印象的关键,无人机、智能农机等智慧农业成为改变行业认知的重要载体 [7][8] - 用工业化科技在农业上做小应用就能看到不错的爆发点,用4.0工业赋能1.0农业可使产业快速跃迁至3.0 [9][10] 技术应用与市场数据 - 以大疆、极飞为代表的中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20万架,年作业量超过26亿亩次 [12] - 极目科技专攻丘陵山地无人机,载重不断提升,海外销售大幅增长 [11] - 智慧农业降本增效的“中国方案”正走向全球 [13] - 品类的选择是避免重资产与同质化竞争的前提,例如猕猴桃项目栽跟头而蓝莓项目获得成功 [15] - 品牌是破局关键,广东荔枝以“东方爱情果”新定位重塑形象,为打开高端市场提供新路径 [16] 资本运作模式变革 - 核心驱动力是“补改投”变革,即传统资金“补贴”转向“股权投资” [20] - 产业基金注重资金循环和回报,追求可持续性和“自我造血”,构建“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 [21] - 未来五到六年基金化将成为涉农资金主流运作方式,不懂基金运作的农业主体或将寸步难行 [23] - 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和“给钱方”转变为“陪跑员”与“服务者”,尝试为企业匹配科研资源并对接高端渠道 [23][24] - 从2024年起各地引导设立农业基金的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科技、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成为资本汇集的新热土 [35][36] 产业平台与生态构建 - “农投会”平台由市场化投资与产业服务机构携手地方农业投资平台联合发起,旨在打造协同生态 [25] - 平台参与者包括广州江楠集团、阿拉丁控股、百果园投资、方正多策基金等机构 [25] - 广州江楠集团深耕农产品流通三十余年,其遍布全国的产销网络成为链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枢纽 [26] - 阿拉丁控股从能源转向农业被业内视为重要风向标 [27] -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在果蔬等细分领域尚未诞生大批百亿市值公司,存在结构性机遇和巨大价值洼地 [29] 区域发展与实践路径 - 上海着力打造“精品农业”之路,不追求面积规模而是聚焦价值提升,用工业思维绣农业之花 [40][41] - 大型国企在资源整合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体系内协同试图打通从生产到营销的全链条 [42][45][46] - 民营企业在细分领域寻找确定性,但参与规模化运营时资金链是主要挑战之一 [47][48] - 区域公共品牌成为突围路径,通过统一品牌整合本地企业资源并依托电商直播基地拓展销售 [50][51][52] - 整合之路面临挑战,部分新成立的平台公司对农业和市场认知有限,不敢试错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