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学科诊疗
icon
搜索文档
更要关心“人” 在减重门诊这些医生“组团”为患者诊疗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06:48
肥胖诊疗行业现状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设立肥胖与代谢多学科联合门诊,专门接诊疑难杂症肥胖患者,约每20个专科门诊患者中有1个需要此类诊疗[1] -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1] - 多学科诊疗团队由内分泌代谢科、胃肠外科、心理卫生中心和临床营养科医生组成,针对复杂肥胖病例进行综合评估[2][3][6] 肥胖患者特征与诊疗方式 - 患者BMI普遍在35以上,极端案例BMI达70(正常值3倍多),伴随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5] - 诊疗方案包括:内分泌检查(如脑垂体瘤排查)、代谢减重手术(针对BMI≥40患者)、药物调整(如抗抑郁药替换)、饮食运动干预等[3][4][6] - 典型病例:30岁女性患者BMI41,注射司美格鲁肽减重20斤后进入平台期,需排查库欣病[2][3] 多学科诊疗模式创新 - 采用"患者不动医生动"模式,4个科室专家联合坐诊,单次会诊时间最长可达1小时,半天仅接诊8位患者[6] - 全程化疾病管理包括术后1个月以上随访,个案管理师监测并发症(如抑郁症复发风险)[8] - 差异化治疗方案示例:建议45岁母亲手术(合并代谢疾病),而BMI更高的25岁儿子首选饮食运动干预[7] 肥胖相关医疗需求 - 减重手术可改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适用于生活方式调整无效的成年患者[4] - 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及其治疗药物是青年肥胖的重要诱因,形成体重管理恶性循环[10] - 门诊接诊年龄跨度大(15-73岁),以青年群体为主,多伴有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5][10]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 部分求诊者存在容貌焦虑,非病理性肥胖人群追求极致身材导致过度减肥行为[9][10] - 不正规减肥产品(如成分不明减肥咖啡)导致黄体破裂等严重副作用,停药后体重反弹[9] - 医生在诊疗中注重心理疏导,为青少年患者创造安全倾诉环境,强调身心和谐的健康理念[10][11]
美中嘉和20250611
2025-06-11 23:4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质子重离子治疗行业、肿瘤放疗行业 - **公司**:美中嘉和,旗下涉及广州泰康肿瘤医院、上海泰和肿瘤医院、华北石家庄医院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政策与行业发展 - **政策利好民营医院**:2024 年 2 月国家卫健委允许非公立医院单独申请 8 张质子重离子配置许可,5 张已在 2024 年发放,3 张将在 2025 年发放,最新通知允许非公立与公立医院一起申报,对民营医院友好[3]。 - **国内行业现状**:国内已发放约 53 台质子重离子配置许可,但实际开业治疗中心少,与欧美国家相比设备数量落后[3]。 医院运营情况 - **广州泰康肿瘤医院**:2024 年底开业,门诊量近 1000 人次,已治疗近 200 名患者,单疗程收费 29.5 万元,年初至今质子重离子治疗收入约 6000 万,整体收入与 2024 年基本持平,预计 2025 年治疗 1000 名患者可显著减亏但难盈利[2][4][5][10]。 - **上海泰和肿瘤医院**:预计 2026 年开业(不含质子中心),质子中心预计 2027 - 2028 年投入使用,总投资 30 亿元[2][8]。 - **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运营成熟,年治疗约 1000 名患者且满负荷运转,治愈率高[2][7]。 盈利预期 - 满负荷运营下,四间治疗室年收入可达 6 亿元,预计年治疗 600 - 800 名患者可实现盈亏平衡[3][10]。 支付方式 - 质子重离子治疗未纳入医保,商保是重要支付方式,占比约 10% - 20%,未来有望提升,正在与香港保险公司洽谈合作[3][11]。 技术与服务模式 - **放疗技术发展**:放疗趋势越来越精准,质子重离子束疗法是最好的放疗手段之一,粒子治疗(质子、中子)通过布拉格峰效应提供肿瘤放疗服务,全球质子治疗案例最多,中国正在建设中但尚未成熟[12]。 - **MDT 治疗模式**:广州、上海和石家庄医院将为患者提供 MDT 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12]。 价格与成本 - **设备定价与折旧**:广州和上海设备定价在 4 - 6 亿元之间,折旧期预计 20 年[2][9][10]。 - **服务定价**:短期内质子重离子治疗定价可维持,长期若治疗中心数量增加可能调整,未来可能推出套餐类定价[19]。 国产设备发展 - 国内厂商逐渐形成规模,如兰州国科离子、上海瑞金医院嘉定院区与爱普强、中广核技、麦盛等,有望实现国产替代并降低患者治疗费用[19]。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AI 质子治疗大模型已在广州部署,未来将扩展至肿瘤放疗及其他领域,并上线移动端应用[3][15][16]。 - 放射治疗在广州医院收入中占比超过 50%[18]。 - 国家医保局推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短期内公司以质子重离子治疗为主,价格能维持并贡献营收[13]。 - 广州医保患者在 DIP 控费政策下执行情况良好,扣费比例低[13]。
专家学者齐聚台州 为MDT发展“答疑支招”
人民网· 2025-05-14 13:42
挂一次号,看多科专家,一站式为患者解决难题。2014年,浙江省台州医院成立了结直肠癌MDT(多学科诊疗)团队,将多学科的诊治优势强强联 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诊疗解决方案。10余年来,浙江省台州医院已发展成立了40余个MDT团队,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由人民健康及中国肿瘤MDT(多学科诊疗)联盟联合发起的"肿瘤医生多学科诊疗专病培训项目"近日走进浙江台州,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齐 聚一堂,分享MDT创新实践与有益经验,现场讨论疑难病例并总结解决方案,为MDT发展"答疑支招"。 浙江省台州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金剑英介绍说:"作为国家第一批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我们以结直肠癌MDT发展为起点,不断探索 建立规范化MDT模式,并逐步拓展应用到多个专科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她认为,MDT作为临床工作中的重要诊疗模式,在肿瘤诊疗领域已经广泛应 用,且逐渐在常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实施MDT过程中,多学科之间要摒弃"单打独斗"的思维观念,各科专家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通过综合、系 统地分析,为患者制定规范化、精准化诊疗方案,实现"1+1>2"的效果。 "MDT为患者带来获益的同时,也为学科 ...
我国肿瘤患者多学科诊疗不足,亟待改进
第一财经· 2025-05-11 20:52
近年来,我国推动国内治疗和药品与国际同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涵盖了药品研发、审评审批、 国际合作以及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化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然而,海外就医人数并没有因此有所 减少,反而持续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疾病和治疗的专业性极高,最初的治疗选择至关重要。普通人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如何及时找到合适的 医院、合适的医生进行全面、规范的评估,制定尽可能适合的方案,并及时通过多学科MDT模式科学 地开展治疗。"5月10日,在新华社新华健康举办的"中日肺癌MDT治疗前沿对话暨'全球就医战略咨 询'发布媒体沟通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教授李峻岭如是说。 肿瘤患者海外就医不仅为了寻找药物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始终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癌症 防治挑战。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4年全国癌症报告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达482.47万例, 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4.1%;死亡病例为257.42万例,占全球死亡病例的26.5%。这些数据凸显出中国癌症 防治工作的紧迫性。 近年来,通过推行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我国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从58%提高至66%,缩短了约50% ...
江苏省人民医院:以健康为中心 多措并举助力肿瘤防治
人民网· 2025-04-28 10:37
肿瘤防治策略 - 肿瘤防治工作应以健康为中心,从预防、诊疗、管理、研究等多个环节入手[1] - 建议将健康科普纳入医院发展规划,设立健康教育专科,配备专职人员与专项经费[1] - 医院创新党建+健康服务模式,以基层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以多学科为特色[1] - 构建院前、院中、院后全链条健康科普服务体系,利用宣传周等节点开展免费检查、科普讲座[1] - 建立肿瘤高危人群筛查数据库,重点推广宫颈癌、乳腺癌等早期筛查项目[1] 临床诊疗实践 - 坚持多学科诊疗模式,成立淋巴瘤、胃肿瘤、甲状腺癌等专病中心[2] - 将传统诊疗流程升级为全周期康复管理,设立肿瘤康复多学科联合门诊[2] - 淋巴瘤有超过100种病理亚型,需精确诊断和个体化分层治疗[2] - 加强住院前评估和出院后居家管理,关注营养支持、心理关爱、疼痛管理等需求[2] 科研与创新 - 加强对淋巴瘤发病机制、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重视临床转化路径探索[2] - 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细胞治疗等先进疗法提升淋巴瘤患者临床预后[2] - 通过科研及临床经验转化创新药物,更有效服务血液病及淋巴瘤患者[2]
人不能一生「困」在减肥里
36氪· 2025-03-04 18:38
科学减重任重道远。 文 | 胡香赟 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摸索的减肥方法。即便它并不靠谱,甚至有损健康。 "我是胖,但没病",这是很多超重或肥胖的人刻在骨髓中的执念。 那什么算"胖"?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最新研究认为,这需要参考身体质量指数(BMI)、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腰高比等)等多个维度来 定义。按照国内的现行标准,BMI在24.0 kg/m2-27.9 kg/m2之间就已经达到超重,超过28.0 kg/m2就已经是肥胖。 在中国,仅5-19岁人群中就已经有近1亿高BMI(BMI≥25 kg/m2)人群,且部分已经出现高血压等问题;而成年居民的超重以及肥胖率加起来已超过50%。 早在1997年,世卫组织就已经把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但另一个令人难过的事实是,尽管肥胖从来都不是小众话题,临床上经科学验证的减重手段也日渐丰 富, 但直到身体开始"报警"前,少有人真正将肥胖视为一种疾病,出于健康目的寻求医生帮助。 今天,又是一个世界肥胖日,一个号召大家正视肥胖、科学减重的日子。这次,我们找到了几位资深"胖友"和从事减重治疗的临床医生,聊了聊大家关于肥 胖的心理障碍。以及在医生们看来,如何科学管理体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