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减肥咖啡
icon
搜索文档
更要关心“人” 在减重门诊这些医生“组团”为患者诊疗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06:48
肥胖诊疗行业现状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设立肥胖与代谢多学科联合门诊,专门接诊疑难杂症肥胖患者,约每20个专科门诊患者中有1个需要此类诊疗[1] -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1] - 多学科诊疗团队由内分泌代谢科、胃肠外科、心理卫生中心和临床营养科医生组成,针对复杂肥胖病例进行综合评估[2][3][6] 肥胖患者特征与诊疗方式 - 患者BMI普遍在35以上,极端案例BMI达70(正常值3倍多),伴随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5] - 诊疗方案包括:内分泌检查(如脑垂体瘤排查)、代谢减重手术(针对BMI≥40患者)、药物调整(如抗抑郁药替换)、饮食运动干预等[3][4][6] - 典型病例:30岁女性患者BMI41,注射司美格鲁肽减重20斤后进入平台期,需排查库欣病[2][3] 多学科诊疗模式创新 - 采用"患者不动医生动"模式,4个科室专家联合坐诊,单次会诊时间最长可达1小时,半天仅接诊8位患者[6] - 全程化疾病管理包括术后1个月以上随访,个案管理师监测并发症(如抑郁症复发风险)[8] - 差异化治疗方案示例:建议45岁母亲手术(合并代谢疾病),而BMI更高的25岁儿子首选饮食运动干预[7] 肥胖相关医疗需求 - 减重手术可改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适用于生活方式调整无效的成年患者[4] - 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及其治疗药物是青年肥胖的重要诱因,形成体重管理恶性循环[10] - 门诊接诊年龄跨度大(15-73岁),以青年群体为主,多伴有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5][10]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 部分求诊者存在容貌焦虑,非病理性肥胖人群追求极致身材导致过度减肥行为[9][10] - 不正规减肥产品(如成分不明减肥咖啡)导致黄体破裂等严重副作用,停药后体重反弹[9] - 医生在诊疗中注重心理疏导,为青少年患者创造安全倾诉环境,强调身心和谐的健康理念[10][11]
体重管理没有捷径可走
广州日报· 2025-06-06 04:16
行业现状 - 减肥市场乱象频出,不法商家通过翻新概念如"减肥糖果""减肥奶茶"等收割消费者焦虑 [1] - 涉案"瘦身咖啡"添加违禁成分西布曲明,销售网络覆盖28个省区市,涉案金额超千万元 [1] - 西布曲明会导致口干、腹泻、四肢抽搐等不良反应,严重可引发心律失常、脑卒中、心脏骤停 [1] 监管漏洞 - 有毒产品被查处后仍在部分电商平台和社交渠道流通,暴露下架溯源工作滞后 [1] - 平台审核可能仅停留在形式,第三方店铺资质核验存在漏洞,跨区域销售协同治理不足 [1] 行业规范建议 - 监管部门需加强信息监测、协查处置,加大监督抽检和执法力度,强化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 [2] - 电商平台应压实主体责任,健全经营信息审核机制,加强商品源头追溯和全流程监管 [2] 消费者行为 - 不法商家利用"零运动""无痛苦"等话术包装产品,迎合消费者"轻松减肥"心理 [1] - 消费者需增强维权意识,发现可疑产品及时举报,避免迷信"躺瘦"神话 [2] 健康倡导 - 国家推进"健康管理年"行动,倡导科学饮食和适度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2] - 合理饮食与规律运动才是健康减重的正确途径,而非依赖高风险"捷径"产品 [2]
超千万元有毒“减肥咖啡”被查!同款产品却仍在销售
新华网财经· 2025-06-04 21:21
行业乱象与产品问题 - 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轻松减肥"心理,兜售号称可"月瘦8至25斤"的"减肥咖啡",夸大宣传效果[1] - 实际产品添加违禁成分西布曲明,检测结果显示含量达2.51×100 ug/kg,远超检出限10 ug/kg[4] - 西布曲明因强烈副作用于2010年被国家明令禁止,2012年列入非法添加物质名单[4] 消费者影响与案件侦破 - 消费者饮用后出现明显不适,经医生怀疑含违禁物质后报警[3] - 兰州警方捣毁6处犯罪窝点,查封3处仓库,查获13万余袋有毒咖啡,涉案资金1500余万元[6] - 不法分子利用低价策略和网络平台便利性诱导购买,包装全流程造假[8] 监管漏洞与平台责任 - 案件曝光后电商平台仍正常售卖相同产品,平台承诺3工作日处理但未兑现[10] - 监管难点包括:交易主体信息不真实、违法行为发现依赖投诉、多部门协同机制未形成合力[10] - 网络食品经营主体普遍未完成工商注册和食品经营许可,导致监管对象难以确定[10] 行业警示与建议 - 不法分子瞄准减肥人士求速效心理,利用网络销售并提前销毁证据规避追查[12] - 警方呼吁公众提高辨别能力,相关部门需加强监管形成打击合力[12]
超千万元有毒“减肥咖啡”被查!同款产品却仍在销售
新华社· 2025-06-04 14:28
行业乱象 - 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追求快速减肥的心理,夸大宣传"减肥咖啡"效果,声称"不节食不运动,月瘦20斤不是梦"和"餐前喝一杯,躺着变苗条"等虚假广告语 [1] - 这些"减肥咖啡"产品中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成分西布曲明,检测结果显示含量为2.51×100 ug/kg [5] - 西布曲明是一种中枢抑制药,曾被广泛添加在减肥药中,但因强烈副作用于2010年被我国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2012年被列入《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 [5] 案件侦破 - 兰州警方成立专案组,通过快递集散点监控和收发记录锁定犯罪嫌疑人作案轨迹 [7] - 2025年2月,警方抽调100余名警力在全国12个省市同步实施抓捕,捣毁犯罪窝点六处,查封仓库三处 [7] - 查获未销售的有毒有害咖啡13万余袋,涉案资金1500余万元 [7] 监管漏洞 - 案件曝光后,电商平台仍有相同产品在售,平台承诺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但未兑现 [9] - 网络交易虚拟性导致监管对象难确定,许多网络食品经营者未进行工商注册和食品经营许可 [9] - 违法行为发现困难,被动执法普遍,且涉及市场监管、卫健委、公安、商务等多个部门,缺乏打击合力 [9] 消费者行为 - 消费者被"减肥咖啡"的低廉价格和夸大效果吸引下单 [3][10] - 部分消费者饮用后出现明显不适,经医院检查怀疑含有违禁物质后报警 [3] - 不法分子利用减肥人士求速度、求效果的心理需求制造噱头,通过网络平台销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