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减重

搜索文档
《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发布,破解减重误区
贝壳财经· 2025-08-01 22:09
肥胖问题现状与挑战 - 2050年全球将有50%的成年人、1/3的儿童青少年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 [1] - 肥胖已成为中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危险因素 [1] - 肥胖是独立慢性疾病,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等200余种疾病的"上游诱因" [1] - 肥胖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素质、加重医疗体系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2] 公众认知与行为现状 - 公众对肥胖及减重药物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部分人不认为肥胖是疾病 [2] - 很多人将减肥药物视为"捷径",期待"躺着就能瘦",忽视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2] - 网红经济推动"瘦即美"观念,短视频、微商等渠道充斥虚假减肥广告 [2] - 公众对减重药物态度复杂,谨慎观望者居多 [1] - 药物减重滥用现象普遍,急需强化合理用药意识 [1] 科学减重路径 - 强调"生活方式干预→药物辅助→手术评估"阶梯干预、多学科协作的医学减重路径 [2] - 肥胖诊疗是系统工程,需要营养、运动医学、内分泌、心理、外科、药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 [3] - 多学科协作 (MDT) 模式是国际公认的科学路径 [3] 数据与研究基础 - 蓝皮书基于2076份覆盖全国七大区域、各线城市及全年龄段的精准调研数据 [1] - 蓝皮书系统呈现了我国公众的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现状 [1] - 蓝皮书总结了十大亮点,包括"伪科普"知识盛行,专业知识急需破圈 [1]
更要关心“人” 在减重门诊这些医生“组团”为患者诊疗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06:48
肥胖诊疗行业现状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设立肥胖与代谢多学科联合门诊,专门接诊疑难杂症肥胖患者,约每20个专科门诊患者中有1个需要此类诊疗[1] -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1] - 多学科诊疗团队由内分泌代谢科、胃肠外科、心理卫生中心和临床营养科医生组成,针对复杂肥胖病例进行综合评估[2][3][6] 肥胖患者特征与诊疗方式 - 患者BMI普遍在35以上,极端案例BMI达70(正常值3倍多),伴随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5] - 诊疗方案包括:内分泌检查(如脑垂体瘤排查)、代谢减重手术(针对BMI≥40患者)、药物调整(如抗抑郁药替换)、饮食运动干预等[3][4][6] - 典型病例:30岁女性患者BMI41,注射司美格鲁肽减重20斤后进入平台期,需排查库欣病[2][3] 多学科诊疗模式创新 - 采用"患者不动医生动"模式,4个科室专家联合坐诊,单次会诊时间最长可达1小时,半天仅接诊8位患者[6] - 全程化疾病管理包括术后1个月以上随访,个案管理师监测并发症(如抑郁症复发风险)[8] - 差异化治疗方案示例:建议45岁母亲手术(合并代谢疾病),而BMI更高的25岁儿子首选饮食运动干预[7] 肥胖相关医疗需求 - 减重手术可改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适用于生活方式调整无效的成年患者[4] - 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及其治疗药物是青年肥胖的重要诱因,形成体重管理恶性循环[10] - 门诊接诊年龄跨度大(15-73岁),以青年群体为主,多伴有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5][10]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 部分求诊者存在容貌焦虑,非病理性肥胖人群追求极致身材导致过度减肥行为[9][10] - 不正规减肥产品(如成分不明减肥咖啡)导致黄体破裂等严重副作用,停药后体重反弹[9] - 医生在诊疗中注重心理疏导,为青少年患者创造安全倾诉环境,强调身心和谐的健康理念[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