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然色素应用
icon
搜索文档
晨光生物(300138) - 2025年7月1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7-11 08:14
公司经营情况 - 2025年上半年预计营业收入34.6亿 - 37.6亿元,同比增长 - 0.89%至7.7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02亿 - 2.32亿元,同比增长102.33%至132.38%;扣非净利润1.74亿 - 2.04亿元,同比增长117.40% - 154.88% [2] - 业绩变动原因:棉籽类业务行情回暖扭亏为盈,植提类业务毛利润同比增长 [2][3] 第二梯队产品情况 - 上半年甜菊糖苷、水飞蓟素、香辛料提取物等产品表现突出 [3] - 甜菊糖苷市场空间大,得率提升,成本有优势,异绿原酸钠获批新饲料添加剂开拓新增长点;水飞蓟素新生产线投入使用,产销量快速增长;香辛料提取物销量快速增长 [3] - 公司积极拓展天然甜味剂等新产品,争取实现十个左右世界第一或前列产品目标 [3] 业务展望 - 三季度是业务淡季,目前辣椒红等产品价格低、销量增长,新疆色素辣椒和云南万寿菊种植面积收缩,预计四季度开始新业务年度延续恢复态势 [3] 棉籽业务情况 - 本榨季加强风险管理,经营趋于平稳,业绩大幅改善 [3] - 未来坚持对锁经营模式,严控价格及敞口风险,保障稳健经营 [3] 辣椒红产品情况 - 产销量约占市场份额三分之二,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3] - 未来深化竞争优势,通过应用开发拓宽使用领域,推动市场增长 [3] - 不提升利润率而做大市场原因:合成色素占比大,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大;公司向应用方案服务商转变,拓展应用范围和加工链条 [4] 客户画像 - 下游客户分三类:规模较大终端应用方、配方型企业、区域经销商 [4] 业务增长原因及预期 - 22年之前业务快速增长原因:主力产品份额提升,品类丰富,植提行业自然增长 [4] - 未来三到五年,植提行业保持增长,主力产品提升份额,孵化第二梯队产品,实现十个世界领先植提大单品目标 [4] 产品培育优势 - 拥有高学历研发团队,自研提取工艺和核心生产装备,全链条管理和精益生产提升效率,成本有优势 [5] - 拥有战斗力员工队伍,全球布局优质原材料,积累多区域运营经验 [5] 赞比亚业务情况 - 购入两个农场,一个种辣椒,一个种万寿菊,建设配套产能 [5] - 赞比亚子公司员工以赞籍为主,常驻中国员工几十人 [5] - 赞比亚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种植成本大幅低于国内 [5] 订单限制因素及应对 - 限制因素:客户认证、供应能力、产品稳定性、性价比、原材料涨价 [6] - 公司应对措施:全产业链口碑好,与优质客户合作紧密,全球布局原材料和产能,资金实力雄厚,保障供应链安全 [6]
2025年中国红花黄色素行业概述、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企业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行业应用领域广泛,推动市场规模持续上涨[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7 09:25
红花黄色素行业概述 - 红花黄色素是从红花花瓣中提取的天然黄色素,属于查耳酮类化合物,具有水溶性、稳定性及多种药理功能(如抗氧化、抗炎、降血压等)[3] - 中国GB2760-1996批准其为食用天然色素,国家级新药资质,应用覆盖食品、化妆品、医药三大领域[3] - 2024年中国红花黄色素市场规模达8.3亿元,同比增长23.88%[1][11]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新疆占全国红花种植面积80%,裕民县2024年种植面积16.13万亩(+5.63%),辅料包括乙醇、吸附树脂等[5][7] - **中游**:提取技术包括大孔吸附树脂法(高效纯化)、酶法提取(条件温和),传统水提法存在杂质问题[3] - **下游**:食品(糖果、罐头等)、化妆品(口红、眼影)、医药(心血管疾病治疗)为主要应用场景[1][5] 应用领域现状 - **食品工业**:2024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营收9.07万亿元(+0.78%),农副食品加工2025年1-4月营收1.65万亿元(+3.1%)[9] - **化妆品/医药**:抗氧化特性推动彩妆与抗衰老产品需求,临床研究证实其对高血压、高血脂的疗效[1][11] 竞争格局 - 主要企业包括晨光生物(辣椒红色素全球领先)、河南中大恒源(天然色素龙头)、云南杨氏天然产物(95%出口日韩欧美)[13][14][16] - 晨光生物2025Q1营收17.16亿元(-0.92%),净利润1.09亿元(+183.69%),技术覆盖辣椒红、叶黄素等六大系列[14] 发展趋势 - **需求增长**:健康意识提升驱动天然色素替代合成色素,食品/医药/化妆品领域渗透率持续上升[18] - **技术创新**:微波/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降低能耗,自动化设备(如膜分离)提升生产效率[19][20] - **国际竞争**:德国、美国、日本企业占据技术高地,国内企业加速研发与跨国合作[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