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
搜索文档
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去世,我才真正和她和解
36氪· 2025-10-21 11:2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记录了作者朱矛矛陪伴照顾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直至其64岁去世的历程 凸显了疾病对患者认知、行为及家庭关系的深刻影响 [1] - 通过描述母亲从确诊到生命终结的细节 展现了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患者个人尊严和家庭照护带来的巨大挑战 [10][19] - 在照护过程中 作者与母亲的角色发生互换 母女关系经历了重构 作者得以重新认识并最终与母亲达成和解 [7][19][34] 疾病诊断与症状发展 - 母亲于2021年11月经脑部核磁共振和认知测试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初期 属于早发型老年痴呆(65岁以前)[10] - 核心症状包括认知功能全面衰退 确诊时患者无法画钟表、无法进行简单计算(如100减80)、无法回答当前日期和时间 [10] - 疾病中后期出现手抖、流口水、尿失禁、全身肌无力等症状 体重在三个月内从160斤下降50斤至110斤 [11][15][23] - 脑部核磁共振显示患者有老年性脑改变 轻度脑白质疏松 伴少许慢性缺血性脱髓鞘灶 两侧海马萎缩改变 [10] 治疗与药物管理 - 患者服用的药物包括盐酸多奈哌齐、美金刚和甲磺酸二氢麦角碱缓释片 这些药物仅能延缓病情发展而不能逆转或治愈疾病 [11] - 药物副作用主要是恶心和便秘 更换为廉价药物后恶心感加剧 导致患者一周喝不了一勺肉汤 后续持续使用高价进口药以维持生活质量 [14] - 医生指出对于晚期患者 药物剂量需开到合理范围内的最大 但保证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家庭陪护 [20] 照护挑战与家庭关系 - 作者作为主要照护者 在母亲疾病后期需要处理频繁的大小便失禁 每天多次更换床单和清洗 身体承受巨大压力 [20] - 家庭关系复杂 母亲的娘家人给作者带来精神内耗 作者自确诊双相情感障碍至2024年断断续续进行了120次心理咨询 其中一半与此相关 [10][11] - 母亲与作者的丈夫关系紧张 自树儿出生后未曾交谈 丈夫对母亲存在误解 认为其遇事逃避 母亲则对丈夫的经济状况不满 [18] 疾病对患者行为与认知的影响 - 疾病导致患者时间观念模糊 频繁询问外孙女树儿是否上学或回家 后期甚至无法分辨上下午和周末 [9] - 生活能力逐步丧失 从烧糊锅、被剥夺做饭权利 到后期主动提出不再买菜 世界退缩至家中 最后无法自行佩戴假牙 [8][15] - 性情发生改变 患病后母亲变得温和柔软 放下了过去的怨恨 但后期出现怕声怕光现象 很少看电视 物欲降低至只吃白粥和咸菜 [5][18] 生命终末期的历程 - 母亲于9月1日去世 去世前三个月基本以粥为主食 每天两顿 每顿只喝小半碗 需要作者喂食 [25][27] - 去世前出现回光返照迹象 曾能独自上厕所洗澡 但之后状况急转直下 临终前告知作者“决定月底走” [25][26] - 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整理遗物时 通过相册和文字重新发现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反思了自己对母亲的了解程度 [30]
世卫组织: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对乙酰氨基酚与孤独症有关联
新华网· 2025-09-25 16:30
世卫组织关于对乙酰氨基酚与孤独症关联的声明 - 世界卫生组织声明目前尚无确凿科学证据表明孕妇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子女罹患孤独症之间存在关联[1] - 全球有近6200万人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 其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且被认为可能涉及多种因素[1] - 过去十年间广泛调查研究未发现女性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子女罹患孤独症之间有固定关联性[1] 世卫组织关于疫苗与孤独症关联的声明 - 声明指出有大量可靠证据表明儿童疫苗不会导致孤独症[2] - 许多国家开展的大型高质量研究均得出疫苗不会导致孤独症的结论[2] - 自1999年以来 世卫组织的独立咨询专家多次确认所有疫苗均不会导致孤独症或其他发育障碍[2] 世卫组织的用药建议 - 世卫组织建议所有女性继续遵循医生或卫生工作者的建议以评估个体情况并推荐必要药物[1] - 建议在怀孕期间尤其是在头三个月谨慎使用任何药物并需遵循卫生专业人员建议[1]
双相母亲养如何育孤独症女儿?她坦诚写下人生的暗与光
第一财经· 2025-06-16 18:16
书籍内容与评价 - 《树儿:我的女儿来自星星》由80后全职妈妈朱矛矛撰写,记录其作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养育孤独症女儿的真实经历[1][3] - 书籍在豆瓣获评9.2分,被读者评价为"充满生命力的蜕变"而非苦难叙事[3][9] - 书封采用孤独症女儿树儿的画作《生气的妈妈》,内容包含亲子互动细节及社会观察[1][9] 孤独症患者与家庭现状 - 中国残联2023年数据显示,国内孤独症患者超1300万人,年新增约20万,出生概率达1/100[9] - 约30%孤独症儿童家庭因经济压力、照护分歧等最终离婚,全职照护者多为母亲[10][12] - 家庭年均干预训练费用高昂,部分需借贷维持,经济抗压能力普遍较弱[4][6][10] 教育与康复干预 - 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效果显著,需进行社交、认知等6类专项训练[7][9] - 融合教育模式逐步推广,树儿通过母亲陪读融入普通小学,班级包容度超预期[9][15] - 普通学校每年级约1-2名特殊儿童,其存在倒逼教育环境调整节奏与接纳度[9][15] 社会支持与行业观察 - 公共福利支持不足导致家庭承担主要照护成本,公益组织成为重要补充[9][10] - 医学界对孤独症定义转向神经多样性认知,倡导非矫正式接纳[15] - 母亲参与公益项目或培养个人爱好可改善家庭关系,提升照护质量[12][13] 出版与市场反馈 - 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发行,定位为"具有生命能量的坦诚之书"[19][21] - 媒体评价其突破传统苦难叙事,展现"朝阳般生命气质"的市场差异化价值[9][17] - 作者通过写作实现商业价值与自我疗愈双重收益,形成内容创作闭环[17][19]
我的女儿来自星星
虎嗅· 2025-06-05 19:45
孤独症儿童现状与教育 - 中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 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 当前出生概率达1/100 [23] - 普通学校每个年级段至少有1-2位不同障碍的特殊儿童 显示融合教育需求显著 [23] - 六岁前是孤独症干预黄金期 专业机构康复治疗和行为干预至关重要 [8] 融合教育实践与成效 - 孤独症儿童在普通班级就读能激发其他孩子的包容心与同理心 形成双向生命教育 [10][19] - 陪读模式下全班45名孩子共同成长 特殊儿童获得同学自发性帮助(如提醒课前准备、赠送食物等) [11][17] - 普通儿童通过观察特殊同伴 发展出"读心术"能力 主动调整互动方式 [18][19] 家长心态转变与社会认知 - 从确诊到接受平均需一年时间 家长需克服"残次品思维"认知障碍 [9][23] - 放弃追求"正常"执念后 家庭生活趋于平和 更关注孩子本身特质而非标签 [23][24] - 社会对孤独症仍存在污名化认知 需纠正"疯子/傻子"等错误表述 [10] 特殊儿童能力发展路径 - 独立技能需分阶段训练 如看红绿灯、穿轮滑鞋等基础能力串联后才能应对复杂场景 [12][14] - 过度保护可能阻碍成长 适当放手可加速能力发展(如同学建议减少代劳) [12][13] - 艺术表达成为重要沟通渠道 画作获得国际机构认可 [25]
让更多人认识并正视孤独症
中国青年报· 2025-05-27 09:07
孤独症认知与诊断现状 - 孤独症早期诊断存在滞后现象 部分家长因缺乏专业知识 误将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视为普通调皮 导致5岁才确诊 错过3岁前黄金干预期[1] - 诊断延误导致康复成本显著增加 案例显示两年干预治疗费用达30万元 且7岁仍需雇佣"影子老师"进行全天候陪读[1] - 现行诊断标准存在认知偏差 非语言障碍症状如社交障碍同样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 但家长普遍仅以语言能力作为判断标准[1] 融合教育发展现状 - 普特融合教育模式接受度提升 相比十年前家长集体排斥的情况 当前超半数受访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同班学习持包容态度[2] - 教育机构服务能力面临挑战 普通学校需配备特殊教育资源支持 案例显示孤独症儿童仍无法独立适应常规教学环境[1][2] - 政策推动效果显现 2022年国家卫健委出台0-6岁筛查规范 明确列出30个月不会说2-3字短语等预警指标 推动早筛体系建立[3] 家长认知与行为差异 - 残疾人证申领率不足 部分确诊儿童家长因侥幸心理或病耻感 拒绝办理证件领取补贴 影响康复资源获取[3] - 认知水平呈现两极分化 近年主动接受康复训练的家长比例上升 但仍有群体坚持"发育迟缓"等非科学解释[3] - 早期干预经济压力突出 典型家庭承担年均15万元康复费用 且需持续投入融合教育辅助成本[1][3]
普教校门打开:孤独症机构去向何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4 13:54
孤独症儿童教育现状 - 孤独症儿童逐渐被普通学校接纳,但融入公立幼儿园、小学仍存在难度 [2][16] - 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率达0.7%,中国0~14岁患儿约300万~500万人 [4] - 普通学校教师储备和配套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孤独症儿童特殊需求 [16] 孤独症康复行业供需矛盾 - 中国孤独症康复教师仅10万人,专业持证人员仅1000人,师生比达1:2500 [5] - 康复费用高昂,52.4%家庭需一人放弃工作照料患儿 [17] - 残联补贴政策下,部分家长用完补贴后不再投入额外康复费用 [19] 孤独症教育机构经营挑战 - 公立学校开放导致机构生源流失,部分学生选择"半日制"模式 [14] - 行业陷入价格战,降学费导致课程质量下降和恶性循环 [21] - 机构收入主要依赖三个收费校区,大龄患者驿站仅维持基本运转 [11] 创新业务模式探索 - "影子教师"服务成为新方向,帮助临界能力患儿融入普校 [23][24] - 机构现有20余名影子教师,占团队1/3但仍供不应求 [24] - 项目尚未盈利,高薪资仍难吸引足够专业人才 [24] 典型案例分析 - 宜昌博爱特殊教育学校成立20年,形成四校区运营体系 [10][11] - 创始人冉存英通过专家顾问组建立科学康复体系提升机构口碑 [11] - 机构推动大龄患者参与社会活动,但就业成果有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