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融合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拱墅试点打破特校和普校的“围墙”
杭州日报· 2025-10-20 09:46
融合教育项目实践 - 拱墅区健康实验学校与朝晖实验小学举行融合班级结对仪式 学生进行班旗互换 特需孩子与普通孩子建立沟通桥梁 [1] - 结对活动是融合教育的有益尝试 旨在打通融合教育最后一公里 助力特需儿童开展社会化训练 [2] - 结对活动为普通学校教师提供近距离观察和学习特教方法的平台 以提升其融合教育能力 [2] 普惠融合教育项目“萤火学苑” - 拱墅区推出全省首个普惠融合教育项目“萤火学苑”课程 在区内18个街道的专项教学点开课 为597个特需儿童免费提供关键能力提升训练 [2] - 该项目旨在破解特需儿童在康复指导上面临的上课远、费用高、支持少等现实困境 上半年累计授课720课时 家长满意度达98% [2] - 秋季“萤火学苑”将继续推出40门专项课程 新增一对一测评课、周中入校课和家庭教育指导课 [3] - 项目将提供免费专业评估 为每位孩子制定个性化方案 避免医疗机构标签化带来的心理压力 [3] 项目扩展与社会协同 - 本学期“萤火学苑”将举办6场公益讲座和专项咨询 为家长提供知识学习和经验交流 [3] - 融合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 共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其自信心与成就感 [3]
山东出台我国首部特殊教育地方性法规
大众日报· 2025-09-27 09:33
山东出台我国首部特殊教育地方性法规 探索特殊需要学生助教陪读制度 鼓励特教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全国第一部""填补空白的创制性立法""积累先行先试经验"…… 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源介绍,条例突出"融合教育"理念,明确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 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安置机制,强调对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进行科学评估和合 理安置。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实施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提高融合教育办学水平,接收能够适应普 通幼儿园生活的特殊需要儿童入园。压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工作责任,探索 特殊需要学生助教陪读制度。条例明确,设区的市应当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教学校,或者依托现有特教学 校设置孤独症儿童特教部,逐步扩大招收孤独症儿童的规模。健全送教上门制度,规范送教上门形式和 内容,提高送教质量。 关注特殊需要学生职业发展,条例规定,职业学校合理设置面向特殊需要学生的专业,鼓励特教学校与 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面向特殊需要学生开放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依法享受有 关税费优惠。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学生就业前适应性培训和就业后跟踪指导,并可以通 ...
广东自闭症新生重新入学,专家:50%自闭症儿童可进入主流教育
第一财经· 2025-09-16 19:56
文章核心观点 - 我国儿童自闭症患病率达1%-2%,患者数千万级,涉及家庭人口过亿,其中约50%可进入普通学校 [3] - 倡导“融合教育”需双向奔赴,普通教育体系应为自闭症儿童做出改变,而非单方面要求孩子适应体系 [11][13] - 当前自闭症干预领域存在资源供给短板,干预不足与干预失当现象并存,普惠性服务稀缺而市场化机构费用高昂 [15][16] 专家评估案例 - 两名职校入学遭拒的自闭症学生经四位专家评估后,校方当场重新办理入学手续 [7] - 评估从社会交往能力、语言交流能力、情绪稳定性等六个维度展开,确认学生具备基本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社交能力 [7][8] - 评估建议校方因势利导发挥学生长处,在学业上适度放宽标准,并做好前置性评估和预案 [9] 融合教育现状与挑战 - 自闭症学生入学后遭遇劝退事件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阶段屡发生,普通教育体系容纳程度不高 [3][13] - 学校对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应提供个性化支持,如针对感知觉高敏感特质调整环境,并建立机制性补偿政策 [11][12] - 广州市探索建立“评估—安置”支持体系,并将特殊儿童转介安置纳入年度重点工作 [4] 分级分类服务与资源供给 - 广州市卫健委推行孤独症谱系障碍分级分类服务实施方案,根据智力、语言发展程度动态分为三类,实行差异化干预 [4][16] - 一线城市相对靠谱的康复机构年干预费用平均在十万以上,而普惠性、同质化诊疗干预的医生稀缺 [16] - 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供给存在短板,如将自闭症孩子与其他发育迟缓孩子同班教学,且面临学位不足需求增多的压力 [17] 全生命周期支持需求 - 需建立分层次、分阶段、个性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干预模式,覆盖从儿童到中老年阶段 [15][16] - 青年期自闭症孩子仍需在儿科治疗,中老年阶段相关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不完善 [16]
广东自闭症新生重新入学,专家:50%自闭症儿童可进入主流教育
第一财经· 2025-09-16 17:55
疾病患病率与患者规模 - 我国儿童自闭症患病率达1%至2%,患者规模达千万级[1] - 考虑到患者家庭,自闭症问题涉及总人数过亿[1] - 约50%自闭症患者可进入普通学校,部分经有效干预后可重返主流教育[1] 教育融合现状与挑战 - 自闭症学生从幼儿园至高等教育阶段屡遭拒收或劝退[1] - 专家评估证实部分自闭症学生具备基本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4][5] - 自闭症学生个体差异显著,部分在数学等领域展现出较强学习能力和特殊兴趣[6] - 专家建议学校因势利导发挥学生长处,学业上适度放宽标准[6] 支持体系与政策动向 - 广州市探索建立特殊儿童“评估—安置”支持体系,并将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2] - 广州市卫健委推行孤独症谱系障碍分级分类服务实施方案,旨在形成医疗、康复、教育、社会支持多系统协作机制[2][12] - 实施方案将孤独症谱系障碍分为三类,并对两种特殊类型进行标识以实行差异化干预[12] 行业资源与供需矛盾 - 一线城市相对靠谱的康复机构年干预费用平均在十万元以上,加重家庭负担[12] - 行业存在干预不足与干预失当并存现象,普惠性、同质化诊疗干预资源稀缺[12] - 专科医生资源集中在儿科个别亚专科,儿保科误诊漏筛问题普遍[12] - 特殊教育学校学位不足且面临需求增多、经营承压等问题[13] 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 - 融合教育应是双向奔赴过程,需普通教育体系为特殊孩子做出改变[7][8] - 学校需落实保护措施,并提供物理、教学和生活社交环境下的必要支持[8] - 建议对师生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并建立机制性补偿政策支持校方投入[9] - 学校与家长需保持高频联系,及时调整教育方案[9]
撕下“特殊”标签 推动教育公平
中国青年报· 2025-09-16 06:45
"我爱你们,不光因为你们的样子,更因为我和你们在一起时,我自己的样子。"这是上海市虹口区特殊 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特教中心")主任、虹口区密云学校教师丁美珍最喜欢的一句话,"我们柔软 地俯身倾听孩子的话语,在陪伴他们的过程中,我们是充满耐心、善良且美好的"。 近日,丁美珍荣获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称号。从事融合教育25年来,她致力于消除特殊需要儿童和普 通儿童的差异,为每个儿童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 在特教中心的小院里,有几十种由工作人员栽种的植物,其中一棵铁树亭亭玉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 树一木都是融合教育的'代言人'。虽然很难,但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能见证'铁树开花'。"丁美珍说。 "亲手抚摸每个孩子的头" 2014年,通过虹口区医教结合项目对重度残疾儿童进行摸排时,丁美珍第一次见到脑瘫儿童小安(化 名):他全身只有左手食指能微微动弹,身体瘫在床上,眼神空洞地盯着天花板。那时,小安几乎"与 世隔绝",像其他孩子一样沐浴阳光、接受教育都是奢求。这让她深受触动。 在虹口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区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下,丁美珍组建送教上门团队,为小安量身定制服务 方案。他们带着立体式绘本等教辅工具到小安家里为他上 ...
她许下“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
解放日报· 2025-09-11 18:01
1998年,丁美珍从普通学校调任到密云学校做教导主任。那时候,丁美珍刚刚接触"特殊教育"这个 领域。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光!"这一信念支撑丁美珍在特殊教育领域坚守25年。清晨走访学校、白天个案 支持、夜晚工作梳理、周末开办"悦读园",她的工作台堆满泛黄的评估报告与卷边的教辅设计稿,背后 是一个个被温暖点亮的童年。 2013年,丁美珍接任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正式开启托举每个特殊儿童教育公平的探索之旅。从 那以后,丁美珍全年无休,几乎每天都在虹口区各个中小学奔走。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丁美珍心中默默许下的诺言。她和团队老师每天白天在学校做服务员,晚上 回到中心做研究员,努力把阳光洒在最弱势、最柔软的学生群体上。 9月10日,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发布,上海市虹口区密云学校教师丁美珍成为上海唯一当选者。 "优质均衡的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让每一个特殊儿童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丁美珍和特 殊教育指导中心的老师们一起,日夜奔忙在普校融合教育一线,将温暖阳光洒向最需要关爱的角落。 深耕融合教育25年,丁美珍和团队老师一起首创"四环节"服务链、"云支持"平台等全国示范经验, 他们倾注心血的研究成果,勇夺基础教 ...
不止一名自闭症学生入学报到遭劝退,是刻板印象还是实际考量?
第一财经· 2025-09-10 17:51
事件概述 -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在入学报到环节劝退两名已被正式录取的自闭症学生,其中一名学生小谭已收到录取通知书,专业为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3] - 校方最初以“相关残疾学生培养计划不招收孤独症学生”为由建议学生不要就读,但该计划招生条件中表述为“以肢体残疾及言语残疾学生为主”,并未完全排除自闭症学生[3][4] - 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并成立工作组,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将邀请专业机构对小谭进行专业评估,学校表示将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录取以及是否适合随班就读[1][2][5] 学生背景与能力 - 学生小谭属于轻度自闭症,是自闭症群体中智力水平和行为认知能力相对“拔尖”的少数,最近十二年均在教育机构就读,包括普通小学、区特殊学校、广州市重点职高特教班[3] - 该生生活自理,能安坐于教室,十九年多未出现伤人等危险行为,并通过了广东省残联的笔试、面试等选拔,最终获得推荐资质并被学校正式录取[3] - 能够考取高职或技校的自闭症孩子已是百里挑一,他们具备融入社会的能力,通常不会对正常教育教学造成干扰[7][8] 法律与教育公平议题 - 校方“录取后又劝退”的做法被指难以站得住脚,有悖于保障残疾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基本法律精神[7]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7] - 专家指出,在没有进行专业评估的情况下,校方基于刻板印象的担心缺乏事实依据,国内外有很多自闭症患者在支持得当时可完全融入集体生活并取得良好学业成就的例子[7] 融合教育现状与挑战 - 事件反映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对于自闭症群体的承接和认知能力存在不足,融合教育亟需完善[1] - 高中及以上层次的“融合教育”需更进一步,全国范围内能像小谭一样进入大专或技校的自闭症学生少之又少,导致高职教育对其的承接能力和认知存在客观不足[10][12] - 广州市自2013年起在普通职业高中开设启能班,当地16岁以上心智障碍人士拥有高中学历的比例已从2012年的5%提升至2019年的超过40%[9] - 全国心智障碍群体的就业率不到10%,能够自主考取大专并走向工作岗位的群体占比较小[11][10] 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进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的自闭症学生数量可能逐渐增多,做好入学前评估和入学后支持尤为关键[12] - 评估应不仅针对学生,也需评估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能力是否适合自闭症学生成长[12] - 专家建议,应提供资源教室等无障碍环境,使心智障碍者能在平等基础上享有受教育权,实现“融合教育”[10]
她的班里来了个“星星的孩子”
新华社· 2025-09-10 17:00
小锐是吴慧带的第三个在普通班就读的"星孩",从一年级开始进入到她的班级。初来乍到时,小锐 一犯错就容易情绪失控,躲进桌子底下。吴慧并未因他的"特殊情况"而放松要求,而是通过科学的方式 引导他像其他孩子一样,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新华社南宁9月10日电(记者黄凯莹、覃广华)"老师,节日快乐!"教师节当天,在广西南宁市民 族东小学四年级某班的课堂里,孩子们用稚嫩而有力的声音送上祝福。他们中间有一个声音来自一 位"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 特征,像离群的星星般独自闪耀。 "小锐(化名)在我的班上,他就是我的学生。"吴慧说,班里来了个"星孩",她并没有觉得是"难 题"或"负担"。 "目前孤独症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科学康复来改善情况,社会融入是康复的关键方向之一。"广西 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康复科主任邹林霞说,如果有一定能力的孤独症儿童能和正常儿童在同一个校 园、同一个班级里生活和学习,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 小锐也曾因情绪欠佳离开普通班来到六(5)班就读了一年,林美玲与六(5)班的特教老师团队一 同为小锐进行了个别化干预,小锐 ...
《山东省特殊教育条例(草案)》进行立法听证,特殊需要儿童怎么随班就读、 如何掌握职业技能等受关注
大众日报· 2025-08-08 08:44
立法听证会背景与目的 - 山东省举行《特殊教育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 重点关注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和职业技能掌握问题 [1] - 听证会在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召开 特教学校、普通学校、职业学校代表及特殊需要学生家长代表等十几位陈述人参与交流 [2] - 旨在通过地方法规解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等问题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2]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 孤独症儿童2-3岁介入社交训练效果远优于学龄后干预 [2] - 听障儿童6个月内确诊并佩戴助听设备可显著降低语言发育滞后风险 [2] - 脑瘫儿童1岁前接受康复评估与训练可使成年后生活自理率提升40%以上 [2] 多部门协作机制建设 - 建立卫生健康、教育、残联等部门特殊需要儿童筛查、诊断、教育、康复衔接机制被认为必要且具有可操作性 [3] - 早发现、早干预、早教育是特殊需要儿童获得最佳发展机会的关键因素 能减少障碍影响并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 [3] 随班就读评估体系 - 建议对申请随班就读儿童进行入学前全面评估 涵盖学业水平、认知能力、社交技能、身体状况等维度 [3] - 依据评估结果确定适合随班就读及所需支持层级 帮助特需儿童更好融入普通学校 [3] 融合教育实践建议 - 要求建立县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学校资源教室 建议增加巡回指导教师资质要求如特教专业背景或省级培训认证 [4] - 对特殊需要学生实施"一生一案"个性化管理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发展性康教课程和多元化评估体系 [4] - 通过第三方购买服务配备特教专业老师指导普教老师开展融合教育 轻度或中度孤独症儿童通过三年融合教育基本能正常进入小学 [4] 职业教育融合障碍 - 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对残疾学生不够友好 存在考试场地无障碍设施不完善、考试内容未考虑残疾学生特点等问题 [4] - 需要进一步打通"考证、升学、就业"通道 推动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 [4]
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候选人名单公布!
央视网· 2025-07-28 23:32
教育行业优秀教师评选 - 教育部公示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25名宣传选树人选及事迹简介 公示时间为2025年7月28日至8月1日 [1] 特殊教育领域 - 丁美珍深耕融合教育25年 创新实施"精准育人"与"数字赋能" 开发38门区域共享专业课程及百余种教辅用具 首创"四朵云"数字化平台 [3] - 古桑曲珍成立西藏首个"岗拉梅朵"残疾人艺术团 以舞蹈为桥指导作品获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西部片区一、二等奖 [7] 职业教育领域 - 马琼将冶金类"冷门专业"锻造成"金字招牌" 培养劳模工匠1000余名 指导300余名学生在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 [4] - 杨洋累计为产业培养3500多名技术技能人才 研发的高性能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技术被企业广泛应用 [10] - 郑万众创新"五步焊接法" 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关165项 获专利9件 免费培训技能人才1860人 [13][14] 高等教育与科研 - 邓宗全从事宇航空间机构与特种机器人研究40余年 创建宇航空间机构全国重点实验室 培养航天领域优秀人才 [6] - 刘益春在类脑忆阻器、光电探测等领域取得突破 建立49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覆盖237所中小学 [10] - 翟婉明首创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 应用于我国铁路提速和高速铁路重点工程 [22] 乡村教育振兴 - 任明杰坚守乡村教育10年 撰写280万字从教日记 开设计算机课为留守儿童打开视野 [8] - 刘玉忠扎根边陲乡村教育40年 采用"兵带兵"教学法助力学生走出大山 [9] - 黄俊琼33年致力于培养农村学生阅读习惯 事迹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 [20] 跨区域教育支援 - 李桂枝、王伟江扎根新疆支教25年 培养大批骨干教师和优秀学子 被称为"大风刮不走的老师" [10] - 侯纯广先后赴新疆和田、西藏山南支教 摸索出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 [17] 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 - 姜德生开创光栅阵列传感网络技术 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 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17] - 薄宜勇推动校企联合组建"安全第三方咨询"团队 承担多项上海铁路局科研课题 [23] 基础教育创新 - 邵瑜构建"绿色教育"课程模式 为区域学前教育培养大量管理型和实践型人才 [12] - 胡嵘苹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执教思政课9次获全国一等奖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