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宏观审慎评估(MPA)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改革开放进行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07:10
潘功胜明确,2017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项防范和处置境内虚拟货币交 易炒作风险的政策文件,目前这些政策文件仍然有效。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执法部门继续 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的经营和炒作,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同时密切跟踪、动态评估境外稳定币的 发展。 记者丨 唐婧 编辑丨张星 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 理体系。 10月27日下午,以"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为主题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 开幕。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以"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演进"为题 发表演讲。 潘功胜坦言,比较来看,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传统职责,制度框架比较清晰成熟;宏观审慎管 理全球虽然也有不少实践,但起步不久,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 在构建覆盖全面 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方面,人民银行主要有以下四大重点工作方向:一是更好覆盖宏观经济运 行和金融风险的关联性;二是更好覆盖金融市场的运行;三是更好覆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四是更好覆盖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外溢影响。 记者了解到,夯实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监管将是央行完善宏观审慎制度 ...
2025金融街论坛|潘功胜:加快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北京商报· 2025-10-27 20:47
北京商报讯(记者 刘四红)10月27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中国宏 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演进"主题发表演讲。 "我们正研究将MPA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聚焦评估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另一部分聚焦宏观审慎和金 融稳定评估,服务于宏观审慎管理。目前,已经形成初步方案,后续我们将与金融机构沟通,进一步完 善后执行。"潘功胜称。 会上,潘功胜介绍,加快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将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 系。监测方面,持续提升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对重点领域风险的动态监测功能;充分发挥银行间市场交 易报告库作用,高频汇集并监测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评估方面,2016年人民银行设立的宏观审慎评估 (MPA),目前更多服务于货币政策。 ...
【申万固收|深度】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去向何方——【货币政策知识点】深度研究之二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6-18 09:38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沿革 - 存款准备金起源于18世纪初英国,最初源于银行间自发清算需求,19世纪初在美国演变为法定风险缓冲机制,1913年美联储成立后发展为货币政策调控手段[5][21] - 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始于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央行职能时建立,1989年增设备付金账户,1998年合并准备金与备付金账户,强化支付清算功能[5][22] - 2015年后中国采用平均法按旬考核准备金,允许维持期内平均达标且可临时透支1个百分点,增强银行流动性管理缓冲[5][24][25] 存款准备金的结构性功能演变 - 2014年创设定向降准工具引导信贷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2017年升级为普惠金融定向降准,2019年形成"三档两优"框架,2021年简化为高中低三档[5][30][32] - 2004年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将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挂钩,2011年升级为动态调整机制纳入逆周期调控,2016年进一步演变为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5][37] - 2012年后中国外汇占款拐点出现,货币政策框架从结构性流动性盈余转向短缺,准备金率从加准转为降准[36][38][45] 国际准备金制度比较 - 美联储、日本等实施累进制准备金率,按存款规模或类型差异化设定;欧央行、韩国按存款稳定性设定准备金率,长期存款适用0%[47][48][51] - 负利率时期欧央行采用双层准备金利率(0%和-0.5%),日本实施三级利率体系(0.1%、0%、-0.1%)[53][56] - 国际普遍采用更长考核期(欧元区月度/季度、美国14天),允许准备金余额结转(美国可结转4%超额)增强流动性缓冲[58][60][63] 中国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 - 5%经验下限参考新兴市场国家四分之一分位数水平,中国法准率(7-11.5%)高于发达国家(1-3%)但低于恶性通胀国家[66][68][71] - 改革条件逐步成熟:资本充足率替代信用约束功能,存款保险制度覆盖风险兜底,OMO高频操作承接备付功能,货币信贷转向需求约束[12][74][76] - 潜在优化方向包括设置准备金豁免额、接受库存现金抵准、延长考核周期,配套价格型调控转型可降低复杂准备金率对M2的干扰[77][78] 对债券市场影响 - 短期或利好市场情绪和降准资金释放,中长期影响中性因数量型调控权重下降,需结合利率风险管理等配套制度综合评估[14][77] - 改革落地可能加大单次降准释放资金规模,但需关注价格型调控转型下数量工具影响力的结构性减弱[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