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隔夜正逆回购
搜索文档
14天期逆回购操作机制迎调整,7天期逆回购政策利率地位再强化
北京商报· 2025-09-21 18:18
货币政策操作调整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25年9月19日起将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1] - 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 旨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并满足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1] - 此次调整为年内第二次操作方式变更 中期借贷便利(MLF)已于2025年3月变更为相同模式[5] 操作机制转变的意义 - 新机制意味着人民银行根据市场实际资金需求决定投放时间与规模 金融机构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利率投标[5] - 资金利率由投标利率决定 此举可充分发挥机构市场化自主定价能力并更好反映市场真实资金供求状况[5] - 调整后14天期逆回购操作由利率调控工具转变为数量调控工具 与MLF操作机制对齐[6] 政策利率体系演变 - 调整后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箱中 临时隔夜正逆回购和7天期逆回购操作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 显示其政策利率地位[5] - 其他期限逆回购操作、买断式逆回购和MLF均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 7天期逆回购利率成为唯一政策利率[5] - 此举有助于强化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地位 构建基于该利率且其他期限利率逐步市场化的调控机制[6] 市场影响与未来展望 - 预计人民银行将在国庆假期前基于市场流动性走势择机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以对冲资金跨节压力[7] - 市场预计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可能同步下调10个基点至1.55% 后续其利率下行空间仍然存在[7] - 人民银行可能通过中长期数量投放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并综合运用买断式逆回购和MLF等工具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7]
【申万固收|深度】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去向何方——【货币政策知识点】深度研究之二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6-18 09:38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沿革 - 存款准备金起源于18世纪初英国,最初源于银行间自发清算需求,19世纪初在美国演变为法定风险缓冲机制,1913年美联储成立后发展为货币政策调控手段[5][21] - 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始于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央行职能时建立,1989年增设备付金账户,1998年合并准备金与备付金账户,强化支付清算功能[5][22] - 2015年后中国采用平均法按旬考核准备金,允许维持期内平均达标且可临时透支1个百分点,增强银行流动性管理缓冲[5][24][25] 存款准备金的结构性功能演变 - 2014年创设定向降准工具引导信贷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2017年升级为普惠金融定向降准,2019年形成"三档两优"框架,2021年简化为高中低三档[5][30][32] - 2004年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将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挂钩,2011年升级为动态调整机制纳入逆周期调控,2016年进一步演变为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5][37] - 2012年后中国外汇占款拐点出现,货币政策框架从结构性流动性盈余转向短缺,准备金率从加准转为降准[36][38][45] 国际准备金制度比较 - 美联储、日本等实施累进制准备金率,按存款规模或类型差异化设定;欧央行、韩国按存款稳定性设定准备金率,长期存款适用0%[47][48][51] - 负利率时期欧央行采用双层准备金利率(0%和-0.5%),日本实施三级利率体系(0.1%、0%、-0.1%)[53][56] - 国际普遍采用更长考核期(欧元区月度/季度、美国14天),允许准备金余额结转(美国可结转4%超额)增强流动性缓冲[58][60][63] 中国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 - 5%经验下限参考新兴市场国家四分之一分位数水平,中国法准率(7-11.5%)高于发达国家(1-3%)但低于恶性通胀国家[66][68][71] - 改革条件逐步成熟:资本充足率替代信用约束功能,存款保险制度覆盖风险兜底,OMO高频操作承接备付功能,货币信贷转向需求约束[12][74][76] - 潜在优化方向包括设置准备金豁免额、接受库存现金抵准、延长考核周期,配套价格型调控转型可降低复杂准备金率对M2的干扰[77][78] 对债券市场影响 - 短期或利好市场情绪和降准资金释放,中长期影响中性因数量型调控权重下降,需结合利率风险管理等配套制度综合评估[14][77] - 改革落地可能加大单次降准释放资金规模,但需关注价格型调控转型下数量工具影响力的结构性减弱[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