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搜索文档
上半年辽宁省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793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02 09:45
辽宁省社会融资规模 - 上半年辽宁省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2793亿元,为近十年同期最高 [1] - 向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1828亿元,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金融支持 [1] - 截至6月末辽宁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5.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73亿元,同比多增1301亿元 [1] 金融机构贷款情况 - 国有大行贷款保持较高增速,工、农、中、建四大行比年初增加贷款903亿元,同比增长7.56% [1] - 地方法人机构新增贷款307亿元,在改革化险的同时实现正增长 [1] - 制造业贷款余额6988亿元,比年初增加435亿元,同比多增408亿元 [1] - 上半年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96亿元,同比多增9亿元 [1]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分类推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 [1] - 推动央行低成本资金使用量创下历史新高,政策工具得到充分运用 [1] - 全省科技贷款余额达8217.8亿元,新增652.7亿元 [2] - 相关商业银行获得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央行政策资金277.96亿元 [2] 专项领域贷款情况 - 发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18.5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23.2亿元 [2] - 绿色贷款余额6669.8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2.4% [2]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731亿元,同比增长21.5%,比上季末高7.1个百分点 [2] - 上半年新增普惠小微贷款568亿元,同比多增340亿元 [2] - 涉农贷款余额7802.23亿元,较年初新增597.4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35.72% [2] 金融示范项目 - 全省共评选出首批7家科技金融示范机构、7个科技金融示范点以及7个科技金融示范项目 [2]
上半年我省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793亿元
辽宁日报· 2025-08-02 08:12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2793亿元,为近十年同期最高。其中,向实体经济发放 人民币贷款1828亿元,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这是日前从中国人民 银行辽宁省分行了解到的。 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全力以赴推动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效能,持 续引导金融机构把握政策机遇,深挖信贷需求,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投入。截至6月末,辽宁省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5.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73亿元,同比多增1301亿元。国有大行贷款保持 较高增速,工、农、中、建四大行比年初增加贷款903亿元,同比增长7.56%,继续发挥稳盘压舱作 用。地方法人机构新增贷款307亿元,在改革化险的同时实现正增长。分行业看,截至6月末,制造业贷 款余额6988亿元,比年初增加435亿元,同比多增408亿元。从投向看,上半年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96 亿元,同比多增9亿元。 与此同时,我省及时对省内养老再贷款支持领域的信贷投放和项目储备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并将金 融机构支持普惠、科技、绿色、养老情况纳入评估,强化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全省共评选出首批 7家科技金融示范机构、7个 ...
央行定调下半年货币政策!
金融时报· 2025-08-01 23:19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暨常态长效推动中央巡视整改工作推进会。会议要 求,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进一步深 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扎实做好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 高质量发展。 其中,"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的表 述,与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保持一致。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会议明确,继续实施好适 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合理增长, 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2025年上半年,为应对潜在关税冲击、提振国内需求、促进物价温和回升,我国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相机抉择,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 力度和节奏,进一步提高政策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 示。 下半年,业内预期金融总量增长有望保持平稳。流动性方面,可以看到,当前央行流动性工具箱丰富, 期限分 ...
野村解读政治局会议:经济前景更乐观,政策重心转向落地
智通财经· 2025-08-01 06:57
7 月 30 日,野村发布亚洲洞察指出,鉴于上半年经济增长强劲以及中美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中央政治 局纪要内容基本符合或低于市场预期,未出现太多意外。 与 4 月的会议相比,政治局对近期经济增长前景的态度更为乐观,对中美贸易冲突的担忧有所减轻,并 且删除了 "适时降准降息" 的表述。不过,与 7 月 1 日备受关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政治局在解 决产能过剩问题上的承诺并未显著加强,这可能会让一些市场人士感到失望,他们原本期待能有更迅 速、更有力的 "反内卷" 行动来应对低价竞争。 尽管政治局提到经济仍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但野村认为,未来几个月中国政府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 尤其是考虑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增长阻力不断加大。在下半年后期,中国政府可能不得不要么大幅放宽先 前的限制措施,要么加大刺激力度以遏制经济放缓。同样重要的是,政治局决定于 10 月召开四中全 会,主要议程是制定 "十五五" 规划。 事实上,4 月 25 日,在中美关税战升级之际,政治局首次将中美冲突描述为一场 "斗争",并呼吁采取 更多政策支持以缓冲关税冲击,但在政治局会议上并未提及这一点,这证实了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已有所 缓和。 中美高级贸易官员 ...
政治局会议锚定下半年,释放重要信号
华夏时报· 2025-07-31 08:09
7月政治局会议的召开,既是对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全面复盘,也是对下半年经济形势的精准部署。 据新华社消息,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在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 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加 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同时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 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强化宏观 政策取向一致性。 华夏时报记者 刘佳 北京报道 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7月政治局会议部署的各项政策精准务实、力度适中,既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见效,必将推动下半年经济持续稳定恢 复,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新质生产力积 极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有力有效防范化解,民生兜底保障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展 现强大活力 ...
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 稳增长取向明晰
证券日报· 2025-07-31 01:21
宏观经济政策 - 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并适时加力,保持稳增长取向,下半年可能出台新的重大增量措施 [1] -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政策持续用力 [2] - 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基调,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4] 财政政策实施 -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万亿元,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2] - 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4月底已全部下达,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29万亿元 [2] -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已下达6583亿元,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2] - 截至7月30日,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约27776亿元,同比增长56.5%,上半年发行规模21607亿元,同比增长44.7% [3] - 预计下半年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持续加快,尤其是国债发行,推进政府投资项目落地 [3] 货币政策工具 - 央行将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领域 [4] - 央行可能实施降准降息,但幅度有限,LPR和存款利率或相继下调 [5] - 央行可能通过逆回购、MLF等工具加大流动性投放,不排除适时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 [5]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养老与服务消费再贷款等将持续发挥优势,针对性支持重点领域 [5]
债券视角解读7月政治局会议
招商证券· 2025-07-30 22:2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7月政治局会议宏观政策定调积极,需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促进内需回升向好,巩固经济回升态势,实现全年实际GDP增速5%目标 [2][3] - “反内卷”政策稳步推进,关注重点行业产能治理措施落地,预计下半年CPI和PPI同比温和回升 [4] - 财政政策要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关注四季度是否有新增财政加码措施 [4] - 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重点,加强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7] - 债市波动加大,策略偏向防守,关注特定债券调整后的配置价值 [8][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下半年宏观政策定调 - 宏观政策定调积极,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巩固经济回升态势,实现全年实际GDP增速5%目标 [2][3] - 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回升和扩大有效投资 [3] 二、“反内卷”与价格走势 - “反内卷”政策稳步推进,关注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具体措施落地情况 [4] - 预计下半年CPI同比和PPI同比将平稳回升,因上半年均值分别为 -0.07%和 -2.77% [4] 三、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定调为落实落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 截至7月30日,地方新增一般债累计发行5383亿,进度67.3%;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2776亿,进度63.13%,关注四季度是否有新增财政加码措施 [5] 四、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重点 [7] - 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7] 五、债市投资策略 - 股市对债市影响力度加强,长债有重定价压力,但短期债市走熊风险不高 [8] - 10年国债利率回升至1.75%-1.8%具有配置价值 [9] - 3年期以内中高评级中短票利差情况显示信用债估值性价比不高,可关注短久期信用债回调后和7 - 10年信用债调整后的配置价值 [9]
政治局会议后货币政策走向:适度宽松不变,降准降息表述淡出
第一财经· 2025-07-30 18:37
货币政策基调 - 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取向不变 但未提及降准降息 [1] - 会议提出要保持流动性充裕 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1] - 与4月会议相比 本次更强调落实落细现有政策而非创设新工具 [2] 政策工具运用 - 将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 提振消费 小微企业 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 [1][2] - 可能通过逆回购 MLF等总量工具加大流动性投放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养老与服务消费再贷款等将持续发挥针对性支持作用 [2] 政策调整预期 - 当前处于政策观察期 出台大规模增量政策的迫切性下降 [2] - 未来降息降准空间取决于宽经济和信用修复进度 [2] - 必要时可能重启国债买卖操作以增加流动性投放 [3] 经济环境判断 - 上半年宏观经济稳中偏强 外部经贸环境稳定 [2] - 下半年仍面临内外部风险与挑战 需政策持续支持 [2] - 政策需为政府债券集中发行提供宽松金融环境 [3]
央行上海总部:挖掘更多“小切口”,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获得感
新浪财经· 2025-07-24 19:53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政策成效 -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民营经济 上半年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244.3亿元 科技创新贷款增加54亿元支持758家科技型企业首贷 技术改造贷款增加231亿元支持75个项目 [3] - 普惠小微贷款新增952.9亿元 民营经济贷款新增1136.2亿元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增至8000亿元 [3][4] - 6月上海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22% 同比下降67个基点 [4] 信贷服务优化措施 - 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逾750场次 新增民营企业授信户同比增长11.2% [4] - 推出"专精特新贷"专属金融产品 形成央行低成本资金与财政贴息政策合力 [4] - 金融机构审批通过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项目超130个 民营上市公司项目占比近八成 [5] 上海金融运行情况 - 6月末上海市本外币贷款余额12.85万亿元 同比增长8.4% 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1] - 上半年非金融企业贷款增量占全部新增贷款55.2% [1] - 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2.9万亿元 同比增长7.5% 存款定期化特征减弱 [1] - 上半年上海社会融资规模增量8418亿元 同比多增3240亿元 [1]
“一增一减”看支持实体经济质效
经济日报· 2025-07-22 06:01
金融数据表现 - 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1%,金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 [1] - 上半年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新发放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和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平均利率均有所下降 [1] - 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同比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2] 货币政策实施 - 上半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保持充裕,社会融资条件宽松,综合融资成本较低 [2] - 5月份出台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对提振市场信心和稳定社会预期发挥积极作用 [2] - 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各3000亿元,合并使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额度 [2] - 创设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住宿餐饮、文旅体娱、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 [2] 未来政策方向 -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继续发力,金融总量有望保持合理增长 [3]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原则 [3] - 突出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等主线,提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