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校社协同育人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18部门联合制定方案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陕西日报· 2025-08-25 08:35
"教联体"将建立健全社区(村)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社区(村)"两委"的协同育人职 能;统筹各类科普教育阵地和资源,在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纳 入课后服务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农村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为 重点,加强"三防"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协同化解涉校涉 生矛盾纠纷,守牢校园安全底线。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将以"三秦家长学校"为抓手,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教联体"建 设作为重要任务,推动省、市、县、校"三秦家长学校"全覆盖,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 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记者:郭诗梦) 8月21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省教育厅等18个部门近日联合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实 施方案》,聚焦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三秦家长学校",推动省、市(区)、县(市、 区)、校"三秦家长学校"建设全覆盖,建立"教育部门牵头、跨部门协作、线上线下融合、高校+专家支 撑"的工作机制。 《方案》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围绕推进馆校合作、推进医教互促、促进体教互融、促进家校互 ...
护健康成长 过安心假期
人民日报· 2025-08-10 13:56
江西宜春上高县锦阳小学托管班上,学生在踢足球。陈旗海摄(人民视觉) 湖北黄冈英山县举办企业职工子女暑期托管班,缓解托管难题。王 江摄(人民视觉) 河北张家口桥东区花园街街道安排志愿者,照护托管班孩子。岑 屹摄(人民视觉) 早上8点半,北京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杨柳校区门口,陆续有家长送来小朋友。学生付千卉与妈妈挥 手道别,被老师接进校园。"学校的托管班,解决了暑假带娃难的问题。"家长刘女士说。 每到假期,"孩子无处去、家长看护难"是许多家庭面临的情况。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提出做 好暑期托管,丰富假期生活,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会同街道(社区)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 部门组织各类托管服务,有效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 暑期托管效果如何?家长、老师有何期待?记者赴多地探访。 托给谁 早上在群里发通知,不到中午托管班就报满了 为何参加托管?目送女儿入校,刘女士打开话匣子:"我和爱人是双职工,工作日没法在家带孩子。老 人虽能帮忙,但精力有限,连续带2个月,身体吃不消。" 暑假前正犯愁,听说学校有托管服务,刘女士很快报了名,"孩子很期待,因为这里有小朋友可以一起 玩。" 随付千卉来到校园,记者看到,第一个 ...
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这样开展
科技日报· 2025-07-30 07:19
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导向,目标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的关键[1] -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2023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发展[1] - 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学校展示学生创新成果,包括自动采摘机械臂、智慧养老设备、垃圾分类语音识别技术等[1] AI赋能科学教育 - 人大附中建立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包含30多门课程和100多个"AI+X"跨学科教学案例[2] - 该校与附属小学合作开设"AI+数学""AI+物理"等六门课程,受到师生高度认可[2] - 北京市教委2025-2027年工作方案强调AI赋能五育融合,人大附中开展"AI+美育"课程如青铜器文化创作课,由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师联合授课[3][4] 集团化资源共享 - 教育部2023年8月文件提出通过集团化办学促进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和资源共享,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覆盖十所中小学并帮扶五地学校[5][6] - 该集团从文化、制度、数字化三方面横向联动,构建纵向衔接的科学教育体系,开展STEM课程培训活动[6] 家校社协同育人 - 北京市海淀区通过科技企业捐建教学设施、院士参与科普活动、免费开放科技场馆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7] - 北京一零一中学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展物理实验衔接培养,与腾讯合作人工智能研训营[7] - 广州市黄埔区按学段设计协同模式:学前"家—园"课程、小学"馆—校"课程、初中"数—智"课程、高中"研—创"课程,与高校共建实验室[8][9]
陕西省“三秦家长学校”成立
陕西日报· 2025-06-24 07:06
机构成立背景 - 陕西省"三秦家长学校"由省教育厅牵头,联合省卫生健康委、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共同成立,旨在为全学段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服务[1] - 成立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强化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基础性作用[1] 专业支持体系 - 已遴选93名教育学、心理学学者及一线教师、医师、社会工作者组建省级专家团队[1] - 创新采用高校与市区结对搭配模式,盘活线下资源以强化针对性指导服务[1] 服务实施框架 - 依托12356心理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12338妇女维权热线提供心理疏导与咨询[2] - 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家庭教育案例与知识[2] - 当前已开通"热线咨询+在线课堂+线上互动"服务,未来将建立省市县校四级工作体系及"教联体"[2] 运营主体与目标 - 由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计划打通家庭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2] - 核心目标是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构建个性化、可持续的家庭教育体系[1][2]
“教联体”关键在联(师说)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2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政策解读 - 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 提出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 2027年实现全覆盖 [1] - "教联体"是以学校为圆心 区域为主体 资源为纽带的工作方式 旨在凝聚家校社三方育人力量 [1] "教联体"资源整合机制 - 构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固定+流动"立体化育人资源库 活化利用各类社会资源 [2] - 典型案例:海口市中小学结合当地资源设计海洋航天主题拓展活动 培养学生科技兴趣 [2] - 推动博物馆成为历史课延伸 企业作为劳动教育基地 社区广场作为社会实践舞台 [2] 协同育人问题解决路径 - 针对"小眼镜""小胖墩"等青少年健康问题 通过家校社协同开展专项治理 [3] - 北京市案例:交通部门优化通学公交路线 医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活动 [3] - 建立"责任清单"和"资源地图" 明确各方育人职责 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机制 [3] "教联体"实施要求 - 避免"重搭建轻联动"误区 强调"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常态化协同 [3] - 需完善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激发各方创新活力 [3]
警察变“家教”,孟子怎么看?(科教视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1 09:10
家庭教育现状与冲突 - 母子因辅导作业发生冲突并报警,反映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亲子矛盾 [1] - 警察介入后通过专业方法有效辅导英语学习,凸显非家长身份在教育中的优势 [1] - "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说作业鸡飞狗跳"的顺口溜概括了家庭作业辅导的典型困境 [1][2] 易子而教的传统智慧 - 孟子提出"易子而教"理念,指出家长直接教育子女易因情感因素导致冲突 [2] - 教育需用正理正道,家长若因教育失败转为愤怒会破坏亲子关系 [2] - 贾政对贾宝玉的严厉教育导致亲子疏离,印证传统理念的现实适用性 [3] 现代教育实践与协同机制 - 完全照搬"易子而教"不现实,需结合现代环境创新应用传统智慧 [3] - 教育部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整合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资源 [4] - 教育环境营造比直接督导更重要,孟母三迁体现环境对教育的基础作用 [4] 教育方法有效性对比 - 家长辅导作业4小时未果,显示情感因素对教育效果的负面影响 [2] - 警察采用"记录生词+全文翻译"方法快速见效,体现专业教学技巧的优势 [1] - 教育专家理念在实际亲子辅导中难以执行,反映角色定位的关键性 [2]
“让爱育未来”,2025成都“蓉城家长季”正式启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6 22:44
家庭教育创新实践 - 成都市举办"'让爱育未来'——2025成都'蓉城家长季'"活动,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核心命题,通过专家演讲、案例分享等形式推动家庭教育与社会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1] - 活动由成都市文明办、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开放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举办,邀请李玫瑾、杨咏梅、龙迪等教育心理学专家进行主题分享 [1] - 活动突破传统讲座模式,针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学教育三个阶段进行真实案例宣讲,包括红色教育、家国情怀培育、青春期教育等实践 [12][16]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创始人杨咏梅提出"数智时代需要智慧爱",强调家庭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以品德塑造为核心责任 [2][5]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龙迪教授提出"正念养育"概念,倡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体验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理解与敬畏 [8]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解析生命教育难点,指出婴幼儿期依恋、青年爱情等情感连结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11] 成都家庭教育网络建设 - 成都开放大学家长学校总校构建覆盖全域的23个区县家庭教育网络,设立2018个子校,形成"15分钟家庭教育服务圈" [17] - 首届"蓉城家长季"推出四大特色项目:"家庭成长课表"、"成长地图"、"成长礼单"和"家庭教育宣传联盟",提供精准化指导服务 [17] - 5月起成都各区县将开展百余场家庭教育咨询活动,组织专家深入社区提供"教育门诊"和"个案会诊"服务 [17] 教育实践案例 - 成都市第十八幼儿园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联动家长与社区资源培养3-6岁儿童的家国情怀 [16] -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实施"一核四维"协同育人模式,整合校内外红色文化元素打造浸润式育人空间 [16] -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建立"三位一体"联动机制,通过家长学校解决青春期教育难题,获评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 [16]
驻校社工点亮青春“心”灯
苏州日报· 2025-05-03 08:22
学校社会工作联合体建设 - 太仓市2017年起探索"学校社会工作联合体"模式,由政府购买服务、教育部门引导、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1] - 该模式使区域学生极端事件占比从5.3%下降至2.8%,并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1] - 2023年实现20所初高中3.1万名学生驻校社工全覆盖,各乡镇设立流动站提供节假日服务[3] 政社协同机制 - 太仓作为"政社互动"发源地,拥有社会组织超500家,持证社工2022名,每万人持证社工人数达37人[2] - 2021年将学校社工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局和民政局联合出台试点方案和管理办法[2] - 建立"校园联合体"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社区、妇联、卫健等资源进行全周期守护[5] 服务成效数据 - 开展心理健康筛查8.3万人次,提供专业咨询3952人次,防范自杀自伤危机50起[6] - 研发4大类11模块课程,开展社工课1966节、公益活动240余次,建立128个社会实践基地[5] - 家长训练营使93.8%参训家长优化教育方式[6] 专业人才建设 - 驻校社工平均年龄32.7岁,100%持社工证,40%持教师证,20%持心理咨询师证[6] - 建立实训基地开展脱产培训,已进行团体督导8次、个体督导80次[7] - 2024年项目扩展至90所学校,被列入苏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7] 未来发展计划 - 将服务延伸至小学阶段,推动从"全覆盖"向"高质量"转型[8] - 持续优化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心理健康"本质安全"水平[8] - 总结可复制经验,为全国提供"太仓样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