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免责机制

搜索文档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修订印发 营造奖惩分明、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快讯· 2025-07-14 13:22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修订 - 山东省科技厅修订印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1] - 建立全过程嵌入式监督评估机制 监督评估结果作为项目调整 资金拨付 绩效评价等重要依据[1] -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对绩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项目滚动支持 择优委托遴选等参考[1] - 建立容错免责机制 对勤勉尽责但因技术路线失误 市场风险等未达目标的不予追责[1] -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对执行不力的项目组织调查并严肃处理 结果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科研诚信记录[1]
干部获容错免责并晋升,宽严相济鼓励担当作为|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7-02 18:35
干部容错免责机制案例 -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区管干部谢某某在推进顺丰淮安创新产业园项目中,因项目缺少部分技术指标而容缺办理人防事项审查,违反相关规定但为企业节省成本200余万元并抢得3个月时间 [3][4] - 当地纪委监委认定谢某某行为出于公心且未谋取私利,2023年9月决定对其容错免责并晋升为三级主任科员,以此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4][6] 容错机制政策依据 -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对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导致的失误可不予问责,与《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共同构成制度框架 [5] - 淮安市清江浦区2024年推出"白名单"制度,明确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大项目等8个重点领域的容错预判机制 [5][6] 案例管理启示 - 该案例体现"宽严相济"治理哲学:既指出违规事实又肯定担当动机,通过规范程序区分发展性过失与谋私行为 [6][7] - 容错免责需严格守住纪律底线,淮安案例通过刚性纪律与组织温度的结合产生正向激励效应 [7]
正本清源 发挥国资创投主渠道作用
上海证券报· 2025-06-23 01:20
国资创投行业现状 - 国有资本属性的基金管理人已成为股权投资市场募资与投资的主导力量,在新募集基金各规模组别中占比超50%,100亿元及以上规模基金全部为国资背景[1][2] - 2023年国资和政府引导基金认缴出资12053.79亿元,占全行业77.43%,2024年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1.58%[3] - 国资创投通过LP和GP双重身份精准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关键作用[1] 面临的核心问题 制度性障碍 - 合伙企业法第三条限制国有企业担任普通合伙人,与当前国资创投实际地位形成法律冲突[2][12] - 地方政府产业布局高度趋同,AI、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同质化竞争导致泡沫化风险[3] 运营机制问题 - 市场化激励弱化:新设国资创投普遍缺乏跟投、Carry分成等机制,老机构机制逐步退化[3][14] - 决策行政化:需经党政联席会、政府常务会等多层级审批,流程较市场化机构多3-4个环节[4] - 退出程序复杂:项目转让需完成审计、评估、备案等6大程序,S基金交易需折价20-30%[5] 人才与考核瓶颈 - 薪酬水平低于市场30-50%,招聘自主性受限,难以吸引高端人才[5] - 考核机制侧重短期营收和税收贡献,与早期科创企业平均5-7年盈利周期不匹配[6] - 基金存续期普遍比国际标准短2-3年,到期强制退出导致双输局面[7][8] 改革方向建议 制度创新 - 修订合伙企业法第三条,赋予国资GP合法身份[12] - 建立国家级创投不良资产处置公司,管理26万亿元存量市场中9.8万亿元退出期资产[18][19] 机制优化 - 推行员工持股(上限30%)、跟投、Carry分成三位一体激励体系[14] - 简化决策链条至投委会单层,建立"谁决策谁担责"的权责对等机制[15] - 设置8-10年长周期考核,允许基金存续期延长至国际标准[16][20] 差异化发展 - 经济发达地区可布局3-5个新兴产业,欠发达地区聚焦1-2个优势领域[13] - 对政策性项目单独设置社会效益考核指标,与市场化项目区分管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