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思维

搜索文档
无论在哪里上班,一定要戒掉你的“穷人思维”
洞见· 2025-09-04 20:20
文章核心观点 - 思维模式是决定职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穷人思维限制职业发展而富人思维促进持续增值 [8][9][66] - 麦肯锡五年后实习生留存数据显示仅约16%晋升管理层 约16%留在基层 大多数离职 [5][6] - 职场结果如薪资和职位是表象 真正分水岭在于思维模式的穷富 [8] 复印机思维 - 拥有复印机思维的人重复机械劳动 缺乏变化和创新 [13] - 做完与做好之间存在差距 需拥抱新事物和更新工作技能 [15][29] - 模具工程师老胡通过改进工艺和学习新技术 两年晋升副厂长 七年后开设自有工厂 [17][23][24][26] 过客思维 - 美国NCDA研究发现职业高度与初入平台选择相关 普通企业易陷职业停滞 [32][33] - 过客思维导致眼高手低 缺乏责任担当 工作浅尝辄止 [35] - 乔布斯热情对待流水线工作 而工友敷衍 最终际遇差异巨大 [37][38][40] 受害者思维 - 受害者心态者将失败归咎他人 如抱怨公司抠门或领导有眼无珠 [50] - 苏宁实习生林南抱怨同事不帮和打压 却未反思自己 最终离职 [49] - 抱怨是对自己最严重的迫害 需向内求解和正视自己 [51][52] 算盘思维 - 穷人思维误区是不愿为工作花钱 如选择偏远住址或盗版软件 [55] - 芭芭拉·艾伦瑞克记录同校毕业生 十年后贫富差距巨大 贫困者精打细算 [55] - 省钱固化当前自我 投资重塑未来自我 财富流向匹配它的人 [55][58]
35岁之后,互赖而非依赖,强大而非强势
36氪· 2025-07-11 09:46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围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展开 详细解读了七个习惯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领导力的重要性 通过习惯培养实现个人和公众领域的成功 [1][2][74] 七个习惯详解 习惯一:积极主动 - 区分被动人格和主动人格 被动人格受外界反馈支配 主动人格基于价值观有意识选择回应方式 [2][4] -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选择自由 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4] - 通过自我意识练习(如想象意识飘到空中观察自己)可培养积极主动的能力 [6] - 建立自由回应能力(response-able)是对自己负责的核心 [9] - 区分关注圈(关心的所有事物)和影响圈(可直接影响的事物) 将注意力集中在影响圈可掌握主动权 [10][12] 习惯二:以始为终 - 做任何事之前需有清晰目标和方向 避免误入歧途 [13] - 所有事物都经过二次创造:第一次是心理创造(mental creation) 第二次是实际创造(physical creation) [13] - 需要自我领导(关注顶层思想)而不仅是自我管理(关注基层行动) [16][17] - 避免以单一中心(如伴侣、家庭、金钱)为人生目标 应建立在原则和内在品格上 [19][20][21][22][23][26] - 通过想象葬礼上他人评价的方式 明确人生目标并改写人生剧本 [27][28] 习惯三:要事第一 - 区分事情优先级 重点关注重要但不紧急的第二象限事务(如陪伴父母、健身) [29][31] - 学会拒绝(say no)其他象限的诱惑 从信念和目标出发坚定决策 [33] - 通过日历规划时间 清晰了解时间分配象限 [35] - 授权分为指令性授权(关注方法)和责任性授权(关注结果) 后者更高效 [36][37] 习惯四:双赢思维 - 通过情感账户概念理解人际关系 良好互动增加余额 破坏感情减少余额 [38][40] - 区分穷人思维(scarcity mindset)和富人思维(abundance mindset) 前者认为资源稀缺且零和 后者相信资源充足可共赢 [42][43] - 双赢需要勇气与善解人意的平衡 既坚持自己也为他人考虑 [44] 习惯五:知彼解己 - 避免自我式回答(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 [48][50][51] - 采用共感式倾听和表达:重复对方话语、反应对方感受、结合感受和内容表达 [52] - 沟通时按Ethos(信用)、Pathos(同感)、Logic(逻辑)顺序 先建立信任再共情最后讲逻辑 [54][57] 习惯六:综合综效 - 尊重差异 建立优势并弥补缺点 产生1+1>2效应 [61] - 没有完美个体 作为领导者需拉长员工长板并放到合适位置 而非补短板 [61] - 寻找志同道合者(远方一致) 通过摩擦提升反向思维 [62] 习惯七:不断更新 - 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方面更新个人产能 [64][65] - 身体更新包括好好吃饭、休息、锻炼 帮助实践习惯一 [69] - 精神更新包括冥想、与自然沟通、阅读 帮助实践习惯二 [69] - 智力更新包括读书、写作、观看富有精神的电视 帮助实践习惯三 [65] - 社会/情感更新包括理解他人、做有意义项目、富人心态 帮助实践习惯四、五、六 [65] 实践与反思 - 作者分享个人实践经历 如习惯一(积极主动)影响最大 习惯五(知彼解己)仍需改进 习惯七(不断更新)常因劳累而实践不足 [67][71][72] - 书籍强调"道"而非"术" 是人生方针 可帮助在浮躁环境中获得平静感和幸福感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