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授权(BD)交易

搜索文档
创新药企“卖青苗”:梦想与现实的较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08:10
ASCO高光表现与中国创新药国际化 - 中国药企在2024年ASCO年会上创纪录地获得73项口头报告席位,首次在实体瘤领域实现对跨国药企的数量反超 [1] - 摩根士丹利据此上调三家头部药企目标价20%,信达生物以8篇口头报告(占大会2%)成为表现最突出企业,股价年内涨幅达121%,市值突破1295亿港元 [1][6]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国际认可度提升,另一方面早期研发管线转让交易额过去18个月同比激增300%,其中60%发生在临床前阶段 [1] BD交易热潮与争议 - 2025年上半年BD交易金额显著提升,License-out模式占比超50%,NewCo模式加速崛起,平台型技术(如ADC)成为高额交易核心驱动力 [9] - 典型交易案例:普米斯将BNT327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授权给BioNTech,后者推进至Ⅱ期后BMS里程碑付款达111亿美元,体现研发阶段风险溢价 [12] - 交易标的多元化趋势明显,从PD-1/VEGF扩展至新靶点/非肿瘤适应症,科伦博泰与MSD的ADC平台合作体现买方对可扩展性的溢价支付意愿 [9] 企业战略选择困境 - 信达生物案例显示决策复杂性:2050万美元出售PD-1/IL-2双抗20.39%股权引发股价暴跌12%,终止交易后通过ASCO表现实现价值重估 [4][5][6] - 头部企业分化路径:百济神州斥资10亿美元自建全球团队实现泽布替尼自主出海,部分企业选择阶段性权益回收聚焦核心市场 [6][7] - 新药研发成本压力巨大:Eli Lilly数据显示单个药物分子平均研发成本达17.78亿美元,中国市场上新药需年均4亿美元营收才能盈利 [8] 行业生态与议价能力 - 国内融资环境持续低迷使BD交易成为生命线,2022年起连续三年交易规模超过一级市场融资总额 [13] - 议价权取决于管线独特性与数据质量,临床数据国际水准不足/靶点同质化/海外经验欠缺构成主要制约因素 [13][14] - 高管薪酬争议显现:信达生物CEO 2024年总薪酬达1.36亿元(含9517万元股份薪酬),反映行业人才竞争与价值创造平衡难题 [16] 未来发展趋势 - 信达生物提出2027年200亿收入目标,计划2030年推动5个管线进入全球Ⅲ期临床,但当前海外临床仍集中在Ⅰ/Ⅱ期 [16] - 生物制品行业TTM估值达36倍,显示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价值的重新定价,国际舆论出现"中国生物医药deepseek时刻"评价 [17] - 行业需平衡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构建差异化管线同时灵活运用BD策略实现全球资源配置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