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崛起

搜索文档
中国创新药能否持续让世界买单?券商分析师最新观点
券商中国· 2025-06-30 23:24
创新药板块表现 - 港股创新药ETF年内大涨57.87%,翻倍个股屡见不鲜 [1] - 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6月中旬以来单周下行超过8% [15] - 创新药板块近期遭遇回调,但长期仍被看好 [14][16]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创新药企迎来"Deepseek"时刻,是过去一二十年厚积薄发的结果 [2][10] - 行业从"跟跑"迈入"并跑"阶段,在ADC、双抗、细胞治疗等领域实现"局部领跑" [12] - 未来3~5年有望加速全球化布局,向源头创新升级 [13] - 行业将步入高速成长期,分化加大,同质化产能将被加速出清 [11] 企业表现与案例 - 百济神州2024年收入38亿美元,核心产品泽布替尼收入26亿美元 [7] - 泽布替尼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成为中国药企首个十亿美元重磅药 [6] - 2025年1-5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超过2024年上半年总额 [8] - 康方生物在Ⅲ期临床试验中超越K药,被视为中国医药的突破性进展 [8][9] 驱动因素 - 龙头药企创新药业绩兑现,包括商业化产品放量增长和临床试验资产对外授权交易爆发 [4] - 中国创新药企凭借高效、低成本的研发模式在全球市场地位提升 [10] - 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及资本助力推动行业发展 [13] - 国际化进展和商业化放量推动行业进入成果兑现期 [12] 市场观点 - 创新药长期上行趋势明确,近期波动属暂时性调整 [3][16] - 港股创新药估值仍处历史低位,盈利改善和国际化进展支撑修复 [16] - 传统药企创新转型有望迎来产品兑现期和国际化新起点 [16] - 创新药企将在创新成果不断兑现中实现更高市值 [16]
创新药企“卖青苗”:梦想与现实的较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08:10
ASCO高光表现与中国创新药国际化 - 中国药企在2024年ASCO年会上创纪录地获得73项口头报告席位,首次在实体瘤领域实现对跨国药企的数量反超 [1] - 摩根士丹利据此上调三家头部药企目标价20%,信达生物以8篇口头报告(占大会2%)成为表现最突出企业,股价年内涨幅达121%,市值突破1295亿港元 [1][6]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国际认可度提升,另一方面早期研发管线转让交易额过去18个月同比激增300%,其中60%发生在临床前阶段 [1] BD交易热潮与争议 - 2025年上半年BD交易金额显著提升,License-out模式占比超50%,NewCo模式加速崛起,平台型技术(如ADC)成为高额交易核心驱动力 [9] - 典型交易案例:普米斯将BNT327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授权给BioNTech,后者推进至Ⅱ期后BMS里程碑付款达111亿美元,体现研发阶段风险溢价 [12] - 交易标的多元化趋势明显,从PD-1/VEGF扩展至新靶点/非肿瘤适应症,科伦博泰与MSD的ADC平台合作体现买方对可扩展性的溢价支付意愿 [9] 企业战略选择困境 - 信达生物案例显示决策复杂性:2050万美元出售PD-1/IL-2双抗20.39%股权引发股价暴跌12%,终止交易后通过ASCO表现实现价值重估 [4][5][6] - 头部企业分化路径:百济神州斥资10亿美元自建全球团队实现泽布替尼自主出海,部分企业选择阶段性权益回收聚焦核心市场 [6][7] - 新药研发成本压力巨大:Eli Lilly数据显示单个药物分子平均研发成本达17.78亿美元,中国市场上新药需年均4亿美元营收才能盈利 [8] 行业生态与议价能力 - 国内融资环境持续低迷使BD交易成为生命线,2022年起连续三年交易规模超过一级市场融资总额 [13] - 议价权取决于管线独特性与数据质量,临床数据国际水准不足/靶点同质化/海外经验欠缺构成主要制约因素 [13][14] - 高管薪酬争议显现:信达生物CEO 2024年总薪酬达1.36亿元(含9517万元股份薪酬),反映行业人才竞争与价值创造平衡难题 [16] 未来发展趋势 - 信达生物提出2027年200亿收入目标,计划2030年推动5个管线进入全球Ⅲ期临床,但当前海外临床仍集中在Ⅰ/Ⅱ期 [16] - 生物制品行业TTM估值达36倍,显示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价值的重新定价,国际舆论出现"中国生物医药deepseek时刻"评价 [17] - 行业需平衡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构建差异化管线同时灵活运用BD策略实现全球资源配置 [17][18]
ASCO见证:中国创新药冲击全球第一梯队
36氪· 2025-06-01 15:31
2015-2025年,ASCO见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崛起。 ASCO是全球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学术影响力最高的会议,每年都有诸多最前沿的数据与成果发布。2025年ASCO已于5月30日在芝加哥启幕。 10年前,ASCO上仅有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即中山六院汪建平教授主导的FOWARC研究。而备受国际市场关注的Late-Breaking Abstract(最新突破 性摘要)项目更是为0。 据了解,ASCO的口头报告具有严苛的评审标准,入选研究需具有显著的创新性,能够在肿瘤学领域带来新的突破或重要的进展,且研究结果要对临床实 践起到指导意义。 例如,汪建平教授主导的FOWARC研究是全球首个探索单纯新辅助化疗模式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中疗效Ⅲ期随机对照研究。基于该研究及后续追踪数 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目前已将新辅助化疗后选择性放疗写入指南,使其成为标准治疗选择之一,以此优化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治疗的模式。 Late-Breaking Abstract(最新突破性摘要)则是ASCO会议期间最受关注的研究数据发布形式之一,主要针对一些具有重大突破性、前沿性且可能对临床 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特别报告,入选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