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崛起

搜索文档
中国创新药能否持续让世界买单?券商分析师最新观点
券商中国· 2025-06-30 23:24
创新药板块表现 - 港股创新药ETF年内大涨57.87%,翻倍个股屡见不鲜 [1] - 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6月中旬以来单周下行超过8% [15] - 创新药板块近期遭遇回调,但长期仍被看好 [14][16]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创新药企迎来"Deepseek"时刻,是过去一二十年厚积薄发的结果 [2][10] - 行业从"跟跑"迈入"并跑"阶段,在ADC、双抗、细胞治疗等领域实现"局部领跑" [12] - 未来3~5年有望加速全球化布局,向源头创新升级 [13] - 行业将步入高速成长期,分化加大,同质化产能将被加速出清 [11] 企业表现与案例 - 百济神州2024年收入38亿美元,核心产品泽布替尼收入26亿美元 [7] - 泽布替尼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成为中国药企首个十亿美元重磅药 [6] - 2025年1-5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超过2024年上半年总额 [8] - 康方生物在Ⅲ期临床试验中超越K药,被视为中国医药的突破性进展 [8][9] 驱动因素 - 龙头药企创新药业绩兑现,包括商业化产品放量增长和临床试验资产对外授权交易爆发 [4] - 中国创新药企凭借高效、低成本的研发模式在全球市场地位提升 [10] - 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及资本助力推动行业发展 [13] - 国际化进展和商业化放量推动行业进入成果兑现期 [12] 市场观点 - 创新药长期上行趋势明确,近期波动属暂时性调整 [3][16] - 港股创新药估值仍处历史低位,盈利改善和国际化进展支撑修复 [16] - 传统药企创新转型有望迎来产品兑现期和国际化新起点 [16] - 创新药企将在创新成果不断兑现中实现更高市值 [16]
创新药企“卖青苗”:梦想与现实的较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08:10
ASCO高光表现与中国创新药国际化 - 中国药企在2024年ASCO年会上创纪录地获得73项口头报告席位,首次在实体瘤领域实现对跨国药企的数量反超 [1] - 摩根士丹利据此上调三家头部药企目标价20%,信达生物以8篇口头报告(占大会2%)成为表现最突出企业,股价年内涨幅达121%,市值突破1295亿港元 [1][6]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国际认可度提升,另一方面早期研发管线转让交易额过去18个月同比激增300%,其中60%发生在临床前阶段 [1] BD交易热潮与争议 - 2025年上半年BD交易金额显著提升,License-out模式占比超50%,NewCo模式加速崛起,平台型技术(如ADC)成为高额交易核心驱动力 [9] - 典型交易案例:普米斯将BNT327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授权给BioNTech,后者推进至Ⅱ期后BMS里程碑付款达111亿美元,体现研发阶段风险溢价 [12] - 交易标的多元化趋势明显,从PD-1/VEGF扩展至新靶点/非肿瘤适应症,科伦博泰与MSD的ADC平台合作体现买方对可扩展性的溢价支付意愿 [9] 企业战略选择困境 - 信达生物案例显示决策复杂性:2050万美元出售PD-1/IL-2双抗20.39%股权引发股价暴跌12%,终止交易后通过ASCO表现实现价值重估 [4][5][6] - 头部企业分化路径:百济神州斥资10亿美元自建全球团队实现泽布替尼自主出海,部分企业选择阶段性权益回收聚焦核心市场 [6][7] - 新药研发成本压力巨大:Eli Lilly数据显示单个药物分子平均研发成本达17.78亿美元,中国市场上新药需年均4亿美元营收才能盈利 [8] 行业生态与议价能力 - 国内融资环境持续低迷使BD交易成为生命线,2022年起连续三年交易规模超过一级市场融资总额 [13] - 议价权取决于管线独特性与数据质量,临床数据国际水准不足/靶点同质化/海外经验欠缺构成主要制约因素 [13][14] - 高管薪酬争议显现:信达生物CEO 2024年总薪酬达1.36亿元(含9517万元股份薪酬),反映行业人才竞争与价值创造平衡难题 [16] 未来发展趋势 - 信达生物提出2027年200亿收入目标,计划2030年推动5个管线进入全球Ⅲ期临床,但当前海外临床仍集中在Ⅰ/Ⅱ期 [16] - 生物制品行业TTM估值达36倍,显示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价值的重新定价,国际舆论出现"中国生物医药deepseek时刻"评价 [17] - 行业需平衡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构建差异化管线同时灵活运用BD策略实现全球资源配置 [17][18]
ASCO见证:中国创新药冲击全球第一梯队
36氪· 2025-06-01 15:31
中国创新药在ASCO的崛起 - 2015-2025年ASCO见证中国创新药从1项口头报告增长至73项,Late-Breaking Abstract从0项增至11项,实现数量质量双突破[1][2][4] - 中国生物制药以12项口头报告(含4项LBA)创ASCO中国药企纪录,君实生物DIAMOND研究成为全球首个证实PD-1抑制剂可豁免同期顺铂化疗的Ⅲ期研究[4] - ASCO效应首次在中国股市显现,中国生物制药、荣昌生物等企业股价因亮眼临床数据持续上涨[5][6] ADC领域领先优势 - 国产ADC管线占ASCO大会48.4%(89/184项),全球市场占比超40%(519项),在HER2、TROP2、CLDN18.2靶点分别掌握全球63.6%、76.5%、85.7%在研药物[8][9] - 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HER2阳性肝转移乳腺癌ADC,科伦博泰芦康沙妥珠单抗为全球首个肺癌适应症获批TROP2 ADC[10] - 迈威生物9MW2821联合治疗尿路上皮癌客观缓解率达87.5%,2021年以来中国ADC对外BD交易总额超400亿美元[11] 双抗领域突破 - 国内双抗管线占全球46%(超1300个),ASCO上34项双抗研究占比49%,7款国产药物处于上市申请或Ⅲ期阶段[12][13] - 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SSGJ-707获辉瑞12.5亿美元首付款,创国产双抗出海纪录,2024年国内双抗出海交易首付款突破20亿美元[14][15] - 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礼新医药LM-299等推动国产双抗首付款从5亿美元跃升至12.5亿美元[15] 新兴治疗领域布局 - 中国细胞治疗临床试验占全球47%(489项),CAR-T为主流但加速布局TCR-T、CAR-NK等新技术,沙砾生物TIL疗法在宫颈癌展现疗效[16][17] - 溶瘤病毒等领域同步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形成ADC、双抗、细胞治疗多领域领先格局[17] BD交易模式创新 - License-out交易从2018年17项增至2024年94项,首付款从2亿美元增至41亿美元,2025Q1交易额同比增222%至369亿美元[18][20] - NewCo模式崛起(2024年交易额600亿元+54%),三生制药、岸迈生物等案例显示首付款比例提升至9.4%,实现风险共担与生态共建[22][23][24] - 交易逻辑从"高总金额低首付"转向高首付(如12.5亿美元)+股权分成,推动行业从"卖管线"进入"生态共建"阶段[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