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公共服务

搜索文档
破障通渠促流动 一体服务惠民生——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线观察之四
新华社· 2025-07-10 00:01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展 劳动力市场优化 - 成都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在人社部门协调下35天内招聘1.02万人 其中37%来自成都市 63%来自四川其他市州和省外 [2] - 川渝两地建成就业大数据中心和预警监测体系 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共享 并出台"促进青年就业35条"打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户籍限制 [3] - 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试运行以来已汇集39个服务事项 涵盖招聘求职 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 [3] 跨区域协作案例 - 粤桂协作带动广西38.86万农村劳动力赴粤就业 34.84万在广西就近就业 [4] - 江苏无锡 连云港组织25家企业赴贵州 云南招聘 提供2400余个跨区域岗位 [4] - 深圳龙华区与广西凤山县共建"龙凤就业+"平台 形成劳务输出稳定供给链 [3] 技术赋能就业服务 - 重庆集成2200余万劳动力需求与370万户企业用工数据 实现精准人岗匹配 [4] - 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接入DeepSeek大模型 通过数据分析提升政策理解与人岗匹配精度 [4] 人才流动壁垒破除 社保政策改革 - 杭州余杭区实现灵活就业人员线上参保 江西籍自由职业者无需本地户籍即可办理 [6] - 川渝地区创新养老保险转移定期结算机制 资金划转时间从30天压缩至3天 [7] - 全国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推动"人随岗走 保随人转"的跨区域流动模式 [7] 公共服务协同 - 工伤保险跨省结算在川渝试点 重庆尘肺病患者在成都实现直接刷卡就医 [9] - 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香港工程师职称互认 首批207人获内地对应职称 [9] - 京津冀三地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时职称证书可直接用于晋升申报 [9] 政务服务一体化 社保卡功能拓展 - 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9亿 电子社保卡签发量10.9亿张 集成就医购药 交通出行等多项功能 [11] - 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开通99项跨地区服务 累计服务量83.36亿人次 [11] - 河北参保人员在北京协和医院实现无备案直接刷社保卡就医 [11] 区域通办实践 - 广东"粤省事"平台整合百项民生服务 日均业务量超300万笔 零跑动率超90% [12] - 长三角实现78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用" 40类电子证照跨省互认 [12] - 成渝推进人社一体化平台建设 覆盖就业 社保等四大公共服务体系互联互通 [12]
杭州将每月9日定为“就业服务日”
杭州日报· 2025-06-10 11:05
就业服务日设立 - 杭州首创每月9日为"就业服务日",提供求职招聘、政策宣传、就业帮扶等活动 [1] - 首个就业服务日有30多家企业参加招聘,包括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1] - 活动设置求职招聘区、政策咨询区、创业项目展示区等多功能区域 [1] - 各区县同步开展相关就业服务活动 [1] 就业服务目标 - 2025年杭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 [1] - 重点服务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 [1] - 加强困难群众就业兜底帮扶 [1] 基层就业服务 - 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与社区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促进就业 [1] - 社区可链接市就业资源为青年创业项目提供指导 [1] - 拱墅区石桥街道产业园内企业有大量招人需求 [1] 就业服务品牌 - 成立"就业帮帮团"志愿服务队,提供求职培训、职业规划等服务 [2] - 打造"党群连心乐业红"党建品牌 [2] - 推出"就业服务站"、"就业服务包"等系列服务举措 [2] - 人力社保部门党员干部将下沉一线开展服务 [2]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陕西常态化开展就业公共服务进校园
陕西日报· 2025-05-12 06:46
高校就业服务 - 省人社厅将常态化开展就业公共服务进校园 年底基本实现高校就业服务驿站全覆盖 目前已建成66个 [1] - 实施就业服务攻坚行动 依托634个"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 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1131"服务(1次政策宣介 1次职业指导 3次岗位推介 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1] - 今年陕西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为45.49万人 同比增加1.31万人 [1] 就业政策与岗位开发 - 加速兑现减税降费 稳岗返还 创业担保贷款 就业补贴等政策 [1] - 强化重点领域和行业拓岗 城乡基层增岗 中小微企业扩岗 政策综合效应稳岗等措施 最大化挖潜市场化就业岗位 [1] - 开发5000个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管理类公益性岗位 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1] 职业技能培训 - 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 全年目标培训33万人次 针对高校毕业生 脱贫人口 登记失业人员 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 [2] - 推广求职能力实训营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2] - 围绕数字经济 银发经济等领域 组织新业态 新模式 新职业技能培训 增加制造业 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