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山野风餐饮
icon
搜索文档
从木姜子到山野火锅,山野风味为何变身成流量池?
36氪· 2025-06-11 19:24
核心观点 - 餐饮行业"山野风"趋势崛起,通过食材、造景、文化三大流派将自然元素转化为社交货币和流量密码 [1][3] - 抖音山野火锅话题播放量超5700万次,小红书相关笔记19万+篇,显示社交平台对山野餐饮的助推作用 [1] - 山野风的流行源于消费需求升级(健康焦虑、逃离情结、社交货币)与产业能力(冷链物流、人工种植)的双向奔赴 [13][14][15][17][18][20] 三大流派分析 食材派 - 以木姜子为代表的山野香料成为爆款,喜茶、Seesaw咖啡、茶百道等品牌推出相关产品线 [4] - 荠菜、苦菜等野菜通过社交平台走红,餐饮端将"野生感"转化为溢价筹码,身价倍增 [6] - 核心策略是将自然稀缺性转化为产品卖点,形成差异化竞争 [4][6] 造景派 - 通过露营风格、绿植红砖等元素打造"人工荒野",如歪胖子火锅升级山森露营风格,深圳山缓缓火锅设计"疗愈剧场" [7] - 场景升级为"主题公园",将山野降维为可复制的视觉符号,制造情绪卖点 [7][9] - 满足消费者拍照打卡需求,提供"精装朋友圈"素材 [7][17] 文化派 - 大董24节气意境菜将时令食材与文化符号结合,强化品牌调性 [10] - 地方菜系复兴(江西菜、湘菜等)通过农耕文化、地域特征构建产品壁垒 [10] - 将乡土记忆升华为情感共同体,对冲城市焦虑 [10] 驱动因素 消费需求 - 健康焦虑:山野食材被包装为"健康货币",回应工业化饮食信任危机 [14] - 逃离情结:山野餐饮成为都市人的"精神代餐"和"第三空间" [15] - 社交货币:用餐场景转化为可传播内容,小红书笔记中"松弛感""治愈"成高频词 [17] 产业支撑 - 冷链物流使地域食材全国化,如云南菌菇48小时直达北上广 [18] - 人工种植突破季节限制,湖南慈利县马齿苋、南京1200亩野菜基地规模化供应 [20] - 云贵川bistro等品牌通过产地直采强化"山野本味" [20] 商业模式 - "土味精致化"模式融合农家乐烟火气与精致餐饮体验感,如山野板扎bistro平衡野趣与城市美学 [21] - 通过仪式感(菌菇"现场采摘")和氛围溢价(疗愈场景)提升客单价 [23] - 从食材竞争升级为情绪价值与在地文化的系统运营 [23] 行业挑战 供应链 - 野生食材受气候季节限制,菜单稳定性存疑 [27] - 人工种植降低稀缺性,如大棚菌菇与野生菌子的价值认知差异 [27] - 需平衡稀缺性与普惠性,避免"稀缺价值"缺位 [27][29] 消费体验 - 社交平台出现"避雷帖",反映口感与价格匹配度问题 [28] - "人均200元吃草"等争议显示审美疲劳风险 [28] - 需解决"山野"与"精致"、"价格"与"价值"的错配问题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