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旅

搜索文档
悠闲夜生活 十足烟火气
经济日报· 2025-08-16 06:31
辽宁夜经济发展现状 - 辽宁夜经济通过工业遗产改造、历史文化挖掘和多元业态融合,正成为文旅消费新引擎[1][2][3] - 铁西区1905文化创意园由原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改造而成,完整保留工业遗址原貌,成为工业风网红打卡地[1] - 兴顺夜市集水泥管道就餐区设计融合现代感与工业特色,形成差异化地域特色[1] - 红梅文创园保留原沈阳红梅味精厂建筑轮廓,实现从工业"锈场"到文旅"秀场"的转型[2] 核心夜经济区域表现 - 沈阳西塔街24小时营业商户超60家,夜经济业态占比超70%,涵盖商贸、住宿、餐饮等多领域[3] - 沈阳老北市作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023年以来累计举办活动3万多场,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游览时长增长49%[3] - 朝阳市整合北塔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推出夜间开放服务,打造"夜朝阳"文化品牌[3] 金融支持措施 - 建行融汇支行为沈阳中街吾悦广场夜市48家摊主开辟快速审批通道[4] - 建行大连分行为老码头景区提供100万元普惠贷款及结算支持[4] - 工行大连分行在东关街推出银联卡满减活动[4] - 国开行大连分行累计投放超18亿元支持天津街、东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4] 政策推动 - 辽宁将夜经济纳入"全民乐购,约惠辽宁"等活动方案,强化政策引导[4] - 全省认定30条省级夜经济街区,包括大连俄罗斯风情街等[4] - 各市推出百余项业态丰富、文化浓厚的夜经济消费场景[4]
“工厂游”打开文旅新空间
广州日报· 2025-05-07 11:15
工业旅游行业现状 - "工厂游"成为年轻人新宠,涵盖饮料、食品、汽车等多个行业的生产线参观和体验活动 [1] - 工业旅游在国外已非常成熟,如日本"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是典型案例 [1] - 我国工业旅游起步于本世纪初,但长期未出圈,主要因价值未被充分挖掘 [1]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年轻人厌倦传统网红打卡地,追求兼具体验感、文化感与趣味性的"工厂游" [1] - 机器人工厂等高科技场景满足游客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具备社交分享价值 [1] - 消费端看重"硬核制造力"带来的知识附加值、情绪感染力和深度体验 [1] 企业端发展动力 - 企业通过"工厂游"获得门票、文创等直接收入,以及品牌曝光、客户积累等隐形收益 [1] - 开放工厂既能营销企业,也能展现城市形象和中国制造活力 [1] - "工业+文旅"模式空间广阔,城市与企业需平衡生产经营与文旅开发 [1] 行业未来趋势 - "工厂游"从冷门变为"顶流",验证了"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 [1] - 行业需不断丰富多样化新"厂景",打开多元化发展新图景 [1] - 工业旅游正成为展现中国制造强劲活力的重要窗口 [1]
老味精厂“发酵”成为文旅新地标(在现场)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12
红梅文创园改造项目 - 原红梅味精厂旧址改造为红梅文创园,占地超6万平方米,保留13处工业厂房并转型为文创产业新项目 [1] - 改造遵循"留修改扩"原则,由民营企业整体运营,2019年9月正式开园 [1] - 园区融合工业遗产与现代艺术元素,保留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注入创意功能 [2] 园区业态与活动 - 推出"厂办大集"原创市集品牌,包含轻食烘焙、文创好物、萌宠周边等多元业态 [1] - 将味精厂工会活动场所改造为味道主题博物馆,设置植入植物香气的白桦"森林"体验区 [2] - 原料库改造为"原料库LIVEHOUSE"音乐现场,发酵车间转型为东北最大民营艺术空间"发酵艺术中心" [4] - 园区每年举办近200场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聚集30余家文艺组织 [4] 运营数据与成效 - "五一"假期厂办大集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设有像素风主题市集和每日演出"盲盒" [1] - 铁西区联合26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提供旅游服务,强化"工业+文旅"特色 [4] - 78岁退休工人见证老厂区从危房转变为集艺术、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文旅地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