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

搜索文档
虚拟资源项目真赚钱么:实操小红书虚拟资料项目一个月就赚了30000多
搜狐财经· 2025-07-10 10:22
喏,就这项目,我最近一直在干,就一台笔记本加个破手机,在小红书上倒腾点虚拟资料,你猜怎么着?一个月搞了三万多块。 好多人找副业都踩过坑,买一堆课,屯一堆资料,最后啥也没干成。我现在学精了,干啥之前都先去翻翻顺为网创这个公众号,那里面教程讲得那叫一个 细,关键是不要钱!只要你肯动手,一个月搞几千块跟玩儿似的。 早上八点半,闹钟响第三遍了,一睁眼,微信工作群又是99+,上来就是一句@所有人,这周又得加班。唉,真是够了。 摸鱼刷抖音,正好刷到大学同学在洱海边上浪,配文是"自由职业太爽了"。说真的,先别羡慕,我今天给你唠个嗑,这事儿可能比你想的环游世界靠谱多 了。 来,今天就给你扒一扒这个不起眼但贼稳的小买卖——小红书卖虚拟资料。发不了大财,但不用你囤货发快递,对想试试水的人来说,简直不要太友好。 四、有几个事儿得注意 别犯傻。东西别原封不动抄别人的,自己改改,安全第一。碰上那种花几块钱还想白嫖退款的,二话不说,退钱拉黑,别惯着他。发货流程别搞错了,一 定把"七天无理由退货"给关了,下单就私信发链接。平时多发点笔记,带上水印,勾引人来买。还有就是别急,这玩意儿看积累,有时候几天不开张,一 开张就吃好几天。 就俩路子。 ...
从轨道到旷野,一批年轻人30岁辞职到惠州
虎嗅· 2025-06-19 15:01
自由职业者生活方式 - 一群平均三十几岁的年轻人选择在惠州成为自由职业者,通过副业或理财覆盖日常开销 [2][3] - 他们精打细算、拥有存款,以稳健方式应对经济波动,追求生活松弛感 [5][6] - 惠州大亚湾的社区约有50名自由职业者,其中30人长期定居,形成互助圈层 [6][7] 个体案例与生活成本 - 前教育行业从业者三三通过储蓄100万元实现财务自由,现每月开销约3000元,包括房租、社区食堂和健身房 [8][10] - 数字游民红姐通过线上教学服务海外客户,月租1300元住精装房,住房条件显著提升 [13] - 前工程人员心晴摆脱高压工作后,作息调整为7点起床11点入睡,生活成本大幅降低 [16][17] - 前金融高管Linda在惠州生活后精神物质双提升,但需自行承担社保和流动资金管理压力 [20][21][24] 理财模式与收入结构 - 三三收入来源为自媒体创作和百万本金投资组合,75%资金配置大额存单,其余投向货币基金和债基 [27][28] - 红姐采用保守理财策略,以现金和定存为主,近期开始关注余额宝和债基 [31] - 自由职业群体普遍倾向低风险理财工具,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黄金,追求长期稳定收益 [30][32][33] 社区文化与物价水平 - 惠州社区提供高性价比生活,餐厅菜品价格区间为10-20元,健身房日均花费1元 [10][35] - 社群活动包括徒步、桌游和聚餐,形成松弛友好的社交环境 [21][34][36] - 自由职业者通过主动规划实现"舒适感"与"踏实感"平衡,重新定义理想生活 [36][37][39]
90后上门帮人做饭,月入2万
虎嗅· 2025-05-16 20:04
曾经也为"牛马" 当第一位客户拿着"私人定制"的便当走进公司时,阿绿在第二家做饭的工作已接近尾声。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她有以下一个时间表: 10:00抵达第二个客户家; 11:00完成新一份午餐的制作; 11:30抵达第三家; 12:30做完上午的最后一餐。 奔波于三个家庭之间,每家耗时1小时炒菜,至少在目前,阿绿认为这比上班做"牛马"快乐太多了。 阿绿的"牛马"生活在大学毕业后开始。 1992年她出生在浙江省龙泉市。阿绿特别告诉"新浪蜂鸟":"是那个产'龙泉宝剑'的地方"。 高中时她曾梦想当一名作家。因为在第十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她曾获得过第一名。 在她的朋友圈里,加缪、波伏娃的句子会被置顶,像是在纪念曾经的梦。 对于走上文学之路,阿绿曾尝试坚持。专科毕业后,她在南京大学进修了汉语言文学的作家班。 但梦想没有能继续。离开作家班后,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杭州一家创业公司做服装APP的编辑。 一些博主会在这个APP中分享穿搭,阿绿的工作是每天给公司的公众号撰写宣传文案。 持续了大概一年多后,阿绿选择了辞职。 此后她在另一家公司做直播运营,负责撰写脚本。 她同样没能坚持太久。 阿绿说自己并不擅长处理职场关系,以及 ...
当工薪族走向星巴克,传统工作形态瓦解的背后
新浪财经· 2025-04-30 15:21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围绕工作自由与传统工作形态展开探讨,指出自由工作并非全然自愿,背后存在结构性因素,同时工作伦理导致失业被污名化,“假装上班”现象反映人们在困境中的适应性生存,自由虽令人向往但有时会带来负担,需经济社会变化和个人努力实现积极自由 [1][4][18] 分组1:弹性工作并非自愿 - 数字游民可打破工作地理位置限制,选择生活方式自主自觉,但自由工作群体内也有人无法接受,自由背后存在结构性因素 [4][5][6] - 2022年调查显示约66%的00后求职者偏爱远程办公,76.4%的00后愿意成为灵活数字工作者,54%的受访员工利用专业技能兼职,超30%求职者希望在国企有稳定工作 [5] - 新自由主义主张建立劳动力市场弹性机制,经济不景气时增强弹性是市场“结构性改革”策略,弹性包括工资、雇佣、岗位和技能等维度,影响员工工资、福利、职业发展等 [8] - 日本工薪族曾盛行家长式职场文化,90年代泡沫经济后雇佣安全性骤降,引发加班文化和“过劳死”讨论,当代弹性机制使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 [9] - 远程办公人士因难以在懒散与专注状态间切换、效率低而选择租赁工位,反映工作控制被自我内化 [12] 分组2:工作被崇尚,失业被污名 - “假装上班公司”为弹性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失业者和暂时Gap人群提供帮助,工作伦理建立起工作与失业的二元对立,失业者遭抵制和妖魔化 [13][14] - 电影《东京奏鸣曲》展现失业者的绝望和尊严丧失,“假装上班”反映失业者不堪重负,就业本身也造就失业负面体验,限制失业者生活选择 [16][17] 分组3:逃避自由与积极自由 - 网友对自由职业宣传的批评和“假装上班”现象体现不被接纳的自由,弗洛姆认为自由有时是负担,人们会逃避自由,原因在于个体化进程缺乏基础 [18] - 揭开朝不保夕群体裂痕与“假装上班”流行反映人们在困境中的适应性生存,弗洛姆坚信积极自由存在,需经济社会变化和个人努力实现 [21]
一天打三份工的00后:下班才是搞钱的开始
36氪· 2025-04-30 09:02
00后打三份工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00后群体中同时从事三份工作的现象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讨论,相关话题笔记超14万条[1] - 多重职业选择背后反映年轻人对充实生活、职业探索及经济压力的综合考量[1][5][15][25] - 跨行业兼职模式为传统职业路径提供新思路,部分案例已形成商业化潜力[12][17][35] 职业组合类型 教育+餐饮+自媒体 - 钢琴教师(全职)+瑞幸咖啡师(时薪20-25元)+自媒体博主(千粉账号)[4][5] - 咖啡师工作带来作息规律调整,日均工作时间达16小时[5] - 自媒体内容获万级点赞,形成精神激励与潜在商业价值[11][12] 汽车制造+街舞教育+赛事DJ - 日本车企零部件设计师(月薪未披露)+街舞教师(月入1.5万)+赛事DJ[15][17] - 街舞教学覆盖3-4家机构,节假日DJ工作需提前1周准备70-80首歌曲[19] - 职业组合实现经济收入提升与爱好延续的双重目标[17][22] 设计专业+餐饮服务+酒旅业 - 视觉传达设计实习生+咖啡店员+女性清吧调酒师(综合月入1万+)[25][26][35] - 咖啡店与清吧工作带来人际互动价值,女性专属职场环境缓解焦虑[33][36] - 自媒体vlog记录跨行业体验,广告收入存在波动性[30][38] 行业交叉特征 - 服务业成为共性选择,咖啡师、调酒师等岗位提供灵活就业入口[5][35] - 艺术教育领域存在专业延续性,钢琴/街舞教学与主业形成协同[7][17] - 自媒体平台成为职业展示窗口,内容传播反哺线下业务[11][30] 职业发展动向 - 钢琴教师计划开设"钢琴咖啡厅"复合业态,实现技能商业化[12] - 汽车工程师持续投入街舞产业,已建立赛事DJ专业资质[19][22] - 设计专业学生通过多岗位试错寻找终极职业方向[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