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工作

搜索文档
财经观察:韩国复杂议论“每周4.5天工作制”
环球时报· 2025-07-01 06:53
韩国推行每周4.5天工作制 - 韩国政府计划推行每周4.5天工作制,这是总统李在明的重要竞选承诺之一,旨在将法定工时缩减至每周36小时,最终将年均劳动时间控制在OECD平均值以下 [1][4] - 韩国2023年劳动者年平均劳动时间为1874小时,高出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157小时,政府认为超长工时文化制约生育率增长和人口结构优化 [3][6] - 政府计划在4年间分阶段执行,总预算为835亿韩元,包括修订《劳动基准法》、立法保障"断联权"、推广弹性工时等多元模式 [5] 试点实施与企业反应 - 京畿道68家企业率先参与试点,实行不减薪的"选择型工时缩短制度",劳动者每月可获得最高26万韩元生活补贴,企业可申请最高2000万韩元转型补助 [5] - 韩国中小企业普遍担忧转型阵痛,2023年韩国单位小时劳动生产率为44.4美元,排名OECD第33位,缩短工时可能加剧运营压力 [7] - 制造业、科技、半导体等行业表示担忧,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企业称强制缩时将影响研发资源配置与交货周期管理 [7] 全球类似工作制尝试 - 德国企业提供各种弹性工作时间模式,安联集团允许员工至少40%工作时间在办公室外,但制造企业如梅赛德斯-奔驰实行混合办公较难 [10] - 新加坡试行4天工作制,但超过九成雇主表示现阶段不会实行,理由包括24小时运作需求、生产力无法提高等 [11] - 泰国人力资源顾问公司认为4天制是否可行因行业而异,适应性强且方便自动化的行业或许可落实,依赖人际互动的企业则难以实施 [11]
弹性工作的你,为什么感觉更累了?
36氪· 2025-06-18 10:41
弹性工作安排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弹性工作安排看似提供灵活性,但可能导致工作时间碎片化,使员工在陪伴家人和工作之间难以平衡,最终导致身心俱疲 [2][3] - 缺乏清晰的时间界限会导致员工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频繁切换,无法全身心投入任何一方,从而产生内疚感和挫败感 [3][4] 界定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 设定明确的"足够"标准是关键,包括规范的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投入事项,例如允许工作至下午5点并放弃部分家庭活动以换取更多工作时间 [4] - 高级管理者需要透彻理解自己的最大价值所在,专注于战略规划等高价值活动,减少低价值会议和任务 [6][7] - 通过审查会议安排,拒绝非必要会议或委托他人参会,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核心工作 [6] 设定边界的重要性 - 为了短期满足所有人需求而牺牲个人时间会导致极度不快乐,需要设定明确边界,如限制白天与亲友联系或调整国际会议时间 [8] - 高级领导者应学会在必要时拒绝非紧急请求,通过提前安排会议等方式保护个人时间 [8] 专注与放松的平衡 - 制定明确规则划分工作与休息时间,如与家人相处时将手机静音,可以提升专注度和生活质量 [9] - 创造无干扰空间,如设定"无邮件"周末或晚餐后不处理工作事务,有助于真正放松 [10] - 虽然紧急情况需要灵活应对,但通过主动安排日程可以更好地将时间投入与优先事项保持一致 [10]
当工薪族走向星巴克,传统工作形态瓦解的背后
新浪财经· 2025-04-30 15:21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围绕工作自由与传统工作形态展开探讨,指出自由工作并非全然自愿,背后存在结构性因素,同时工作伦理导致失业被污名化,“假装上班”现象反映人们在困境中的适应性生存,自由虽令人向往但有时会带来负担,需经济社会变化和个人努力实现积极自由 [1][4][18] 分组1:弹性工作并非自愿 - 数字游民可打破工作地理位置限制,选择生活方式自主自觉,但自由工作群体内也有人无法接受,自由背后存在结构性因素 [4][5][6] - 2022年调查显示约66%的00后求职者偏爱远程办公,76.4%的00后愿意成为灵活数字工作者,54%的受访员工利用专业技能兼职,超30%求职者希望在国企有稳定工作 [5] - 新自由主义主张建立劳动力市场弹性机制,经济不景气时增强弹性是市场“结构性改革”策略,弹性包括工资、雇佣、岗位和技能等维度,影响员工工资、福利、职业发展等 [8] - 日本工薪族曾盛行家长式职场文化,90年代泡沫经济后雇佣安全性骤降,引发加班文化和“过劳死”讨论,当代弹性机制使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 [9] - 远程办公人士因难以在懒散与专注状态间切换、效率低而选择租赁工位,反映工作控制被自我内化 [12] 分组2:工作被崇尚,失业被污名 - “假装上班公司”为弹性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失业者和暂时Gap人群提供帮助,工作伦理建立起工作与失业的二元对立,失业者遭抵制和妖魔化 [13][14] - 电影《东京奏鸣曲》展现失业者的绝望和尊严丧失,“假装上班”反映失业者不堪重负,就业本身也造就失业负面体验,限制失业者生活选择 [16][17] 分组3:逃避自由与积极自由 - 网友对自由职业宣传的批评和“假装上班”现象体现不被接纳的自由,弗洛姆认为自由有时是负担,人们会逃避自由,原因在于个体化进程缺乏基础 [18] - 揭开朝不保夕群体裂痕与“假装上班”流行反映人们在困境中的适应性生存,弗洛姆坚信积极自由存在,需经济社会变化和个人努力实现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