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具理性
icon
搜索文档
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社会理应容得下“不上进”
虎嗅APP· 2025-07-28 07:51
核心观点 - 社会应包容多元生活方式,不应将"大城市奋斗"和"小城市安稳"对立化,尊重个体差异和选择自由 [3][10][17] - 单一成功标准(如高薪、北上广深)导致社会焦虑,需重建多元价值评价体系 [8][13][16] - 制度保障(如公共服务、税收优惠)和文化包容是支持多元选择的基础 [12][13] 社会需求多样性 - 健康社会需多元人才,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能力存在8种独立维度(语言、逻辑数学等),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高强度职场竞争 [5] - 经济角度上,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表明个体专注擅长领域可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大城市与小城市需不同角色(创新者vs服务者) [6] - 日本案例显示,便利店等职业在日本被视为终身选择(全国5.6万家店,150万从业人员),社会认可其服务价值 [9] 单一标准的负面影响 - 狭隘成功定义(高学历、大公司等)形成"社会暴力",剥夺个体选择权并压抑真实需求 [8][9] - 工具理性主导下,职业价值被简化为经济回报,忽视服务类职业(如咖啡师、厨师)的社会意义 [8][9] - 日本通过"地方创生"战略(投入超3万亿日元)缓解东京资源集中问题,中国浙江探索"幸福指数"考核替代GDP导向 [12] 年轻一代的价值观转变 - 年轻人对大城市祛魅,更关注生活质量而非社会期待,选择返乡或中小城市趋势增强 [15] - 阿兰·德波顿指出现代社会矛盾在于"无限选择与单一成功路径"的冲突,年轻人正打破此幻觉 [16] - 影视作品如《东京女子图鉴》《小森林》展现两种生活转向,均值得尊重而非评判 [17]
学历贬值,大一新生涌入实习岗
创业邦· 2025-07-25 17:42
实习趋势前置化 - 78.4%的应届生有过至少一段实习经历,高于前一年的72.5% [13] - 在有实习经历的学生中,近七成从大一就开始实习 [13] - 实习起跑线不断前置,越来越多大一新生刚开学就申请实习 [5][14] 学生动机与选择 - 学生认为校园学习对找工作帮助有限,选择阶段性跳过大学教育 [5] - 学生希望通过早期实习积累经验,更快接触含金量更高的工作 [16] - 实习单位抛出"有机会接触一线资源""表现优异者优先考虑转正"等条件吸引学生 [17] 高校教育与职场脱节 - 高校教材滞后,10年前出版教材占比超过22% [28] - 教师授课模式死板,课程进度缓慢,学生选择逃离课堂 [24] - 学校教授的技能与职场需求不匹配,如会计专业仍教授过时的VB语言 [25] 实习体验与职场现实 - 实习生常被分配基础性、重复性工作,如整理卷宗、拆钉子 [44][45] - 带教无暇顾及实习生,导致实习生感到未被真正接纳 [48] - 过早职业化可能导致"工具理性"压倒"成长理性" [52] 实习对就业的影响 - 早期实习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在校招中更具竞争力 [37] - 实习经历成为HR面试时的重点关注内容 [37] - 学生通过实习习得职场沟通技巧,如称呼对方为"老师"或"哥姐" [42] 学生心理变化 - 实习后学生对专业选择产生怀疑 [49] - 过早接触职场可能导致学生对职业现状失望 [52] - 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找回对学科初心的感知 [54]
别让AI替你说出那句“我觉得”
虎嗅· 2025-06-05 14:41
AI对信息处理方式的重构 - AI正在改变传统的决策流程,从人先看内容再做判断转变为AI先给出建议再确认方向[2] - AI在帮助决定哪些信息应优先被看到、哪些内容更有价值、哪些观点值得深入探讨[3] - 公司正在系统性地将AI嵌入工作流程,如AI客服、AI做PPT等,提升效率的同时可能弱化批判性思维[14] 认知外包的依赖与影响 - AI产品设计鼓励"降低认知负担",如一键总结、自动归类等功能,引导用户放弃主动筛选和判断[4][5] - 用户习惯将内容先交给AI处理,导致注意力散漫和思考动力下降[6][7][8] - 研究显示依赖AI会减少对信息的深入加工,独立推理能力出现困难[11][12] AI对创意与经验的影响 - 创意流程从团队头脑风暴变为依赖AI生成方案,导致结构统一、创意趋同[32][33][34] - 经验从内化积累变为可调用的"压缩胶囊",但AI无法替代需要手感、直觉的真实经验[40][41][42][43] - 设计师和医生等职业的抽象判断(如美学、临床直觉)仍需人类经验积累[44][45] 工具理性与人性坐标的平衡 - 欧盟《人机共生宣言》提出AI无权替人类回答"为什么",强调人类需保留对终极问题的判断权[54] - 未来需在工具理性中寻找人性坐标,平衡AI使用与自主创造力[55][56][58] - 理性将成为人类守住判断权的关键能力[59]
Claude:物化
虎嗅· 2025-05-11 09:26
物化概念解析 - 物化指将人或主体性转化为客体或物品的过程 剥夺人的自主性和尊严 [2] - 现代技术将世界万物转化为"库存" 一切作为可计算和利用的资源存在 [3] - 资本主义使工人与其劳动成果分离 人际关系转变为物与物关系 [4] 物化表现形式 - 消费主义将人定义为消费者 价值由拥有什么决定 [5] - 社交媒体通过点赞和关注量衡量自我价值 人成为展示和消费对象 [5] - 职场中将工作价值物化为"工作时长"单一指标 [20] 物化影响 - 削弱人的内在价值 破坏真实联系 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6] - 从质到量的转化 压制存在多样性和独特性 [15] - 扭曲时间体验 当下成为通向目标的工具而非目的 [18] 物化机制分析 - 考核指标增长常以违背初衷方式完成 如工作时长考核导致摸鱼现象 [20] - 物化创造形式与实质分离 保留表象丧失实质 [22] - 戈特哈特定律指出测量指标成为目标时就不再是好指标 [23] 解决方案探讨 - 重建工作整体性和意义性 将量化指标置于适当位置 [25] - 设计自反性指标 衡量指标本身适用性 [39] - 建立指标寿命机制 防止指标化石化 [40] - 采用多层次评估 让单一指标局限通过多视角对照被凸显 [42] 新型组织形态 - 大模型可能成为控制与创造间桥梁 改变稀缺性本质 [69] - 实现计量与质感统一 使主观体验可被系统性把握 [69] - 需要人类与AI共同构成混合主体性 重新定义决策者和创造者 [69] 工作评价创新 - 成果责任制深化 关注价值实质性创造与传递 [55] - 共同体评价机制 团队成员相互评价贡献 [56] - 节奏型工作观 尊重创造性工作内在节奏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