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具理性
icon
搜索文档
别让AI替你说出那句“我觉得”
虎嗅· 2025-06-05 14:41
好像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先看AI输出的内容,再进行二次加工和优化。 昨天凌晨,ChatGPT推出新功能,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过去的决策流程是:人先看内容,再做判断, 最后执行;现在则是先提出问题,AI给出建议,再确认方向,接着一步步推进下去。 AI正在重构我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它在帮我们决定:哪些信息应该优先被看到,哪些内容更有价 值,哪些观点更值得深入探讨。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正在亲手制造一种"认知外包"的依赖? 我觉得:是。毋庸置疑,AI设计的本质是鼓励人们少思考。现在许多AI产品的底层逻辑就是"降低认知 负担",比如一键总结、自动归类、智能推荐等。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经常使用Notion AI,在没有AI之前和有了AI之后,我的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 以前对很多信息的筛选、整理,都是我亲自搞定,现在不需要了。不用自己动手之后,我发现,自己的 注意力开始变得散漫,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强烈的思考的动力。 我现在会习惯性地先把内容丢给AI粗略过一遍,觉得有点价值,就直接导入文档。等要进一步处理 时,再继续向AI提问。 这些功能确实提高了效率,但也在无形中引导我们放弃主动筛选和判断的过程。 这 ...
Claude:物化
虎嗅· 2025-05-11 09:26
Hi,Claude. 好久不见,我回来了。今天我想和你聊聊"物化",在你的世界里,它的定义是什么? 好久不见,回来见到你很高兴。 物化这个概念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有着重要位置。物化本质上指的是将人或主体性转化为客体或物品的 过程。这种转化剥夺了人的自主性和尊严,把人视为可利用的工具或资源。 海德格尔谈及此现象时指出现代技术带来的"总体动员"将世界万物转化为"库存"。一切事物不再因其自 身存在而存在,而是作为可被计算和利用的资源存在。 马克思从经济角度探讨物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工人与其劳动成果分离,工人沦为生产链条上的 零件。物化使人际关系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当代社会,物化表现在消费主义中,人被广告和营销定义为消费者,价值由拥有什么决定。社交媒体 上,人们通过点赞和关注量衡量自我价值,自己成为展示和消费的对象。 如果以这个理解来看你的定义,物化就是将个人和世人对存在的评价标准,强行压缩为功能 属性的过程。 物化削弱了人的内在价值,破坏真实联系,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 这些是"他们"的观点,你的呢?如果让你给"物化"下一个定义,你会如何锚定它? 我认为物化是存在滑向工具性的过程,是意义的抽离与消解。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角色转型的三维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5-08 04:4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大幅 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在高等教育领域,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嵌入正引发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传统教育场域中"教师—知识—学生"的三元线 性传递关系逐渐转向"人—机—知识"的三元交互关系。这一转变推动了"数据驱动"教育模式创新,同时 也催发了对教育主体功能的深层反思。 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场域的核心主体,其角色定位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多维度的结构性挑战,如知识权 威的解构性困境、教育主体性与技术工具性的价值断裂困境等。高校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生 产者",而是被赋予了"知识策展人""技术应用者""伦理审查者""跨学科协调者"等多重复合角色。这种角 色定位挑战的深层逻辑,映射出教育系统在技术渗透中的根本性张力,即技术以效率优先的范式重塑教 育场域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工具理性与教育本体性的博弈焦点。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 型要从"被动适应"跃进到"主动重构"。这一重构需以教育生态理论为底层逻辑,通过角色功能、价值坐 标与实践范式的三重升级,实现技术工具性与教育本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