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首批专项试点工程硕士实现高质量就业
人民日报· 2025-08-10 15:56
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 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百川通过实践成果(2项行业标准、1件专利初稿、1篇核心期刊论文)替代传统论文完成学位申请 [1] - 答辩委员会企业专家占比过半,考核重点包括创新性、应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1] - 2022年起国家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布局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4家创新研究院,首批2100多名硕士生中有67人以实践成果毕业 [1] 校企协作培养机制 - 学生进入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参与实战,接触从实验室试验到万吨级油田生产应用的完整转化链条 [1] - 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产业一线研究课题,学生从入学到就业全程解决实际问题 [2] - 首批专项试点工程硕士71%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显示产教融合对人才留存的有效性 [3] 科研与产业需求结合 - 张百川课题聚焦环保型抗高温降滤失剂研发,需同时满足抗180℃高温、耐饱和盐、降本15%等五项技术指标 [2] - 专业实践导师由企业首席专家担任,研究方向直接针对"卡脖子"难题 [2] - 研发成果已通过中试达标,即将进入现场验证阶段,学生毕业后直接留任研究院 [2] 政策与行业推广计划 - 教育部将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 [3] - 计划2030年前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并向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分类培养体系 [3]
首批专项试点工程硕士实现高质量就业 找准真需求 提升硬实力(在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8-10 05:44
前段时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张百川通过答辩,顺利毕业。些许不同的是,他的学位申 请依靠的不是论文,而是实践成果。 答辩现场,张百川提交了2项行业标准、1件专利初稿和1篇核心期刊论文。不过,他坦言:"不写论文, 也并不轻松。" "答辩委员会中,企业专家占比过半。不仅会考核成果的创新性规范性,还强调成果的应用性、经济 性、环保性。"张百川说,"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更能体现申请人的应用创新能力,也更符合行业对人 才的现实需求。" "之前学生从文献中找题目,现在则从生产一线找题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 介绍,围绕行业技术难题,近年来,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了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 题。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甚至走向工作岗位,都在解决一线的真需求,同时也在提升自己的硬实力。 两年企业科研,4本沉甸甸的工作手账,10万余字,记录下张百川的每一项实验参数、每一个思维火 花、每一次失败教训。 "如今,我们研发的抗高温降滤失剂已中试达标,即将开展现场验证工作。"张百川很自豪,目前他成为 研究院的一名正式员工。 据了解,今年,首批专项试点工程硕士实现高质量就业,其中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 ...
把毕业论文“写”在实践成果中(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1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成果 - 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 首批2100多名硕士毕业生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1] - 典型案例包括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生王茜通过仪器设备研发报告获得学位 天津大学10名工程硕士以方案设计等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1] - 改革核心在于打破"唯论文"壁垒 实现产教融合全流程贯通 培养模式转向实践导向 [1] 改革背景与市场需求 - 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 培养卓越工程师成为国家战略需求 工程硕博士改革是关键切入点 [1] - 传统培养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问题 部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路径趋同 [1] -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现象突出 实验室成果与生产线应用存在割裂 [1] 试点改革的多维价值 - 实践导向更适配应用型专业特点 避免学术论文要求对实践创新的束缚 [2] - 制度化肯定实践成果价值 激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推动技术进步 [2] - 产教融合机制帮助学生聚焦真实产业问题 缩短培养周期 [2] 改革实施中的挑战 - 企业专家参与答辩环节 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更高 [2] - 需解决产教融合中"校热企冷"矛盾 平衡实践成果多元化与评价标准化 [2] - 个人贡献认定与知识产权归属等配套制度亟待完善 [2]
可凭借实践成果答辩获得学位
人民日报· 2025-07-03 08:31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 - 山东大学2022级国家工程硕博士专项硕士研究生王茜成为该校首个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未撰写传统毕业论文,而是提交4.5万字研发报告和5分钟设计展示视频并通过答辩[1] - 王茜在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期间研发VR眼镜非球面树脂光学镜片胶合工艺方法及高精度胶合装置,该技术已部分集成到生产线,预计2026-2027年量产,可使单机成本降低超30%并提升单位小时产能[1] - 2022年山东大学入选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采取"工学交替"模式,学生由校企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一年级完成课程后进入企业开展两年专业实践[2] 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 山东大学构建"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产学研深度融合育人机制,突破传统毕业论文申请学位标准,建立以工程贡献为导向的研究生成果评价体系[2] - 王茜的镜片高精度胶合课题涉及光学、材料、机械等多学科,校企为其定制跨学科课程表,企业专家协同授课并分享实战案例[2] - 歌尔公司高级工程师与山东大学教授组成联合导师团队,企业工程师和一线员工为研发提供实际支持[2] 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 王茜研发的镜片胶合技术聚焦生产一线需求,解决镜片精密胶合技术痛点,成果直接服务于VR眼镜制造领域[1][2] - 该技术创新预计实现产业化应用时间表为2026-2027年,具有明确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指标[1] - 技术研发过程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程教育理念,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力[2]
不写论文,硕士学生用“实践成果”毕业
中国青年报· 2025-06-11 15:40
教育创新与产业融合 - 华东理工大学2025年起允许硕士研究生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实践成果"替代传统学术论文申请学位,三分之二的答辩评委来自行业一线企业专家 [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2025年实施后,工程类硕士生可通过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实践成果申请学位,首批受益者闫善伊佳的设计成果预计年减排氮氧化物4200吨 [3] - 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形成"黄金组合",企业方确保工程数据严谨性,校方保障学术规范性,答辩委员会认可实践成果达到专业硕士培养要求 [3][4]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 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为2025级定制49份"一企一策一类型"培养方案,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如"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课程整合酶学理论与工程实践 [4] - 企业导师带真实项目进课堂讲授实战经验(如酶失活预警),研发总监参与PBL项目评审,PBL高分学生可跳过企业技术面试 [5] - 东方电气集团实施精细化过程管理机制,提供科研补贴、安居保障等支持,确保学生参与解决真实产业问题 [6] 课程体系改革 - 生物工程学院课程突破传统理论框架,将酶学原理(催化机制)与工程实践(反应器设计)跨学科整合,包含理论基础、实践训练与PBL三环节 [4] - 企业专家从教学大纲制定阶段介入课程设计,强化工业化落地标准,建立"课程-实习-就业"三级认证机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