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程度

搜索文档
低碳城市政策试点效果如何?市场化程度与政策效果呈倒U形
第一财经· 2025-06-24 21:50
政策实施效果 - 试点政策显著提升单位碳排放GDP水平,每增加一单位政策效度,单位碳排下的GDP增长38.7% [2] - 试点政策主导主题从"加强能耗管理"转向"节能项目申报",前两次试点以工作文件为主,第三次以规范性文件为主 [2] - 试点城市通过高环境壁垒淘汰高碳排企业,保持产业"绿色浓度"并倒逼供应链绿色转型 [2] 产业结构调整机制 -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推动绿色经济增长的核心机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更新和新能源应用刺激绿色产业需求 [3] - 试点政策促进产业间技术应用与布局优化,但单一考核目标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有限 [3] 绿色技术创新作用 - 政策评价指数每提高一单位,绿色发明和实用型专利申请量分别增长49.5%和41.8%,技术升级效果强于策略性创新 [4] - 企业通过绿色技术降低碳排放符合波特假说中的创新补偿理论 [4] 异质性分析 - 市场化程度与政策效果呈"倒U形"关系,过度市场化可能因制度不完善导致减碳能力下降 [5][6] - 资源型城市政策效果排序: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非资源型,减排空间与碳排放基数正相关 [6][7] - 环境规制强度与政策效果正相关,地方政府执法成本低时政策落实更严格 [7] 城市画像与案例 - 政策效果最优城市组特征:中西部资源型城市+适度政企合谋空间(贪污腐败度0.029-0.039),平均处理效应0.199 [8] - 乌鲁木齐案例显示环境规制强度变化与政策效果非线性相关,需灵活施策 [9] 政策启示 - 需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与AI技术结合,发展CCUS、氢能等新兴产业形成经济增长点 [11] - 建立碳排放统计报表制度和数据共享平台,将减排纳入政绩考核以激励地方政府 [12] - 央地环境分权需平衡,通过垂直管理减少执行偏差,同时推广优秀企业减排案例 [13][14]
“投研负责人”朱永明任副总!民生加银基金“体内循环”如何长大
搜狐财经· 2025-05-28 14:53
高管变动与投研团队调整 - 朱永明被任命为民生加银基金副总经理,但其履历主要集中于银行体系公司业务、战略管理及基金公司综合管理,与投研负责人职责存在明显错位[1][5] - 丁辉由风险管理部总监转任董事会秘书,其职业背景以会计师事务所和民生银行风控岗位为主[2] - 2023年以来公司投研团队经历震荡,包括前任总经理李操纲离职、副总经理于善辉及多位部门总监相继离任[6] 股权结构与治理特征 - 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民生银行持股63.33%,加拿大皇家银行和陕西国际信托分别持股30%和6.67%[3] - 高管层普遍具有民生银行背景,现任董事长李业弟、总经理郑智军及新任副总朱永明均出自该体系[5] 业务规模与结构分析 - 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长期停滞在1600亿元以下,2024年一季度股票型基金规模49.37亿元(较2022年末-18.23%),混合型基金110.34亿元(-23.19%)[9][11][13] - 债券型基金规模突破千亿,但主要依赖大股东民生银行及关联方支持: - 规模前15的基金中固收类产品机构持有比例超95%[15][16] - 民生加银恒源基金民生银行持有44.28%份额,托管行光大银行跟投36.93%[19][20] - 民生加银恒泽基金民生银行持有48.94%,华夏银行跟投30.28%[23][24] 产品运营数据 - 头部债券基金规模集中,民生加银恒源(89.99亿元)、民生加银恒泽(84.13亿元)等产品占据主导[18] - 货币基金中民生加银现金宝A规模88.35亿元,机构持有比例46.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