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治理

搜索文档
刚刚!三部门座谈,事关反内卷
天天基金网· 2025-07-20 18:11
新能源汽车行业规范 - 工信部联合多部门召开座谈会部署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3] - 行业面临"增量不增收"困境 2024年汽车制造业利润率同比下降7.3% 经销商亏损比例达41.7% 84.4%存在价格倒挂现象[4] - 会议提出加强监督检查、健全长效机制等四方面措施 旨在打破"补贴依赖-价格战-利润萎缩"恶性循环[4] 宇树科技IPO进展 - 国内人形机器人龙头宇树科技启动IPO 已办理辅导备案 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5] - 公司年度营收超10亿元 为业内罕有持续盈利企业 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超60% 已发布H1和G1两款人形机器人[6]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 - 7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升至61.8 创五个月新高 高于预期的61.5及6月的60.7[7] - 通胀预期显著回落 1年期通胀预期从5.0%降至4.4% 5-10年期预期从4.0%降至3.6% 均为2025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8] A股市场走势分析 - 沪指周线四连阳突破关键压力位 创业板领涨 中小100和深成指周涨幅超2% 日均成交额连续4周维持在1.5万亿元水平[10] - 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 二季度增长5.2%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24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4.2万亿元均超预期[11] - 市场主线关注科技创新(AI算力/固态电池/机器人)、工业金属和创新药等产能周期机会 以及现金流健康的红利板块[11]
消费时评丨“技术性断联”:精准打击违规者“命门”
消费日报网· 2025-07-16 10:35
北京市文旅局的此次处罚为旅游市场治理提供了有益示范,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监管不再是"雨过 地皮湿"的走过场,而是通过技术手段、信用约束等创新方式,让违规者付出真实代价。期待更多地区 借鉴这一模式,推动旅游市场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放心游""舒心游"。 唯有如此,旅游业的复苏才能行稳致远,成为拉动消费、提振经济的重要引擎。 从消费者角度看,这一处罚的力度恰到好处。旅游消费具有不可逆性,行程中一旦出现擅自变更行程、 增加购物点等违规行为,游客往往陷入"维权成本高、赔偿周期长"的困境。而暂停电子行程单备案权 限,相当于在出行前就为游客筑起一道"防火墙"——违规旅行社若无法出具合法行程单,将直接失去市 场信任,游客可通过选择合规企业规避风险。这种"预防性监管"比事后追责更能保护消费者权益。 然而,处罚只是手段,根治"老问题"才是目的。行前解约、服务缩水、强制购物等乱象屡禁不止,根源 在于部分旅行社将"低价揽客、高价宰客"的短视模式视为生存之道。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需构建"处 罚—整改—信用"的闭环机制。一方面,对违规企业实施动态监管,将处罚记录纳入旅游市场信用体 系,让"一次违规、处处 ...
★证监会:快准狠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 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6
执法力度与案件数量 - 2024年证监会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39件,作出处罚决定592件、同比增长10%,处罚责任主体1327人(家)次、同比增长24%,市场禁入118人、同比增长15% [1] - 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 [1] - 信息披露案件249件位居首位,占案件总数的34% [1] - 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案件95件,连续三年增加,占案件总数的13% [1] - 内幕交易案件178件、操纵市场案件71件,分别占比24%、10% [1] 重点领域执法成效 - 全年对87家拟上市企业开展现场检查或督导,严肃查办5起欺诈发行案件 [1] - 查办财务造假案件128件,重点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第三方配合造假等违法行为 [2] - 查处35起并购重组内幕交易案件 [2] - 全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的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 [2] 关键少数与中介机构监管 - 查处"关键少数"989人次,同比增长21%,罚没28.1亿元,同比增长63%,市场禁入81人次 [3] - 严肃追究35起财务造假案件中大股东、实控人的组织、指使责任,同比增长近60% [3] - 依法从严打击35起资金占用类案件 [3] - 全年罚没中介机构6.73亿元,对4家会计师事务所和1家证券公司暂停业务6个月 [3] 从业人员监管 - 查办59起从业人员违法违规案件 [3] - 对38名从业人员作出行政处罚,对66名从业人员、7家证券公司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3] 新型违法行为打击 - 查办3起利用个股场外期权等衍生品实施内幕交易的典型案件 [4] - 对股市"黑嘴"操纵股价行为罚没3.34亿元,并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4] 综合惩防体系 - 2024年全年作出行政处罚61件,罚没金额51.57亿元,处罚责任人员426人,对65人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4] - 制定发布《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裁量基本规则》,规范行政裁量权 [5]
莫让“趁节欺客”给消费者添堵(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25-05-06 05:49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五一"假期旅游市场消费热潮中,酒店临时毁约涨价事件频发,包括强制退单、虚假理由取消订单、重新预订价格飙升数倍等现象[1] - 供需失衡背景下,商家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采取短期暴利行为,但长期将导致行业口碑受损和游客流失[1] - 各平台关于酒店毁约的投诉维权帖子数量大幅增加,反映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程度加剧[1] 行业正面案例 - 浙江杭州"小扣百货"40年坚持拒绝高利润假冒伪劣产品,树立诚信经营标杆[1] - 湖北荆门无名理发店20多年维持6元理发价格不涨价,通过长期诚信积累客户信任[1] 监管与治理措施 -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通知,严禁住宿业经营者在订单生效后单方面毁约或擅自提价[2] - 建议对违规商家实施罚款、整顿、停业等处罚,并设定节假日涨幅红线控制价格波动[2] - 建立"黑名单""红黑榜"制度打击失信商家,通过降低维权成本鼓励消费者举报[2] 平台与消费者角色 - 平台需优化投诉处理机制,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维权渠道,并对违约商家采取降级、限流等处罚[2] - 消费者应保留证据并通过平台投诉、行政举报或司法途径维权[2] - 建议平台对守信商家给予流量扶持和政策奖励,促进良性竞争环境形成[2] 生态共建方向 - 需构建商家诚信经营、政府严格执法、消费者积极维权的三方协同治理机制[1][2] - 通过法律底线约束、平台规则优化、市场奖惩机制等多方发力形成长效治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