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带状疱疹预防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专家提醒,秋季需警惕心血管以及免疫系统疾病
中国新闻网· 2025-10-01 09:09
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的关联风险 - 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导致血管频繁收缩扩张,直接加重心脏负荷并引发血压波动 [1] - 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普通人高,若合并高血压则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进一步增加 [1] - 带状疱疹会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叠加,显著增加心梗、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 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策略 - 提出“主动联防”三步法:强防护(50岁以上心血管患者接种疫苗、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稳基础(控血压、调血脂、遵医嘱服药)、早识别(及时就医) [2] - 广东省全面推进“预防接种服务年”,打造“30分钟接种圈”并开通周末接种服务 [2] - 深圳市积极构建“15分钟疫苗接种服务圈”,建设600多家预防接种特色门诊,并将带状疱疹疫苗费用纳入医保 [2]
有必要带爸妈打带状疱疹疫苗吗?一图了解
央视新闻· 2025-09-27 16:42
疾病概述与流行病学 -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童年感染水痘病毒后病毒可潜伏,年老时再次激活引发带状疱疹[3] - 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面部或身体单侧出现疼痛性皮疹,俗称"缠腰龙"或"生蛇"[3] - 约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至少会患一次带状疱疹[3] - 中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约156万人[14] 疾病症状与风险因素 - 带状疱疹疼痛分为三个阶段:皮疹出现前的前驱期疼痛、急性期疼痛以及皮疹出现后持续超过90天的慢性期疼痛[6][7] - 急性期疼痛表现为灼烧、电击、刀刺般,可能甚于分娩阵痛、类风湿关节炎等[7] - 50岁后患带状疱疹风险大增,年龄越大病情越严重,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下降是主因[9][10][13] - 伴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高于健康人群[8] -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带状疱疹,紧张劳累、熬夜失眠等精神因素也可诱发[10] 疾病传播与复发特性 - 带状疱疹主要通过接触水疱内的液体传播,水疱液含大量病毒,水疱结痂后不再传染[4][5] - 多数情况下疾病只发作一次,但免疫力低下或高龄时仍可能多次发作[15] 疫苗预防效果与额外益处 -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案,疫苗可提供至少10年保护[19] - 对50岁及以上成人,接种后第6年至第11年期间累积疫苗效力为79.7%,对70岁及以上成人为73.1%[20] - 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可能降低心脏病和中风发作风险,并可降低20%的痴呆症风险[20][21] 疫苗类型与接种信息 - 中国市场现有两种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40岁及以上人群,需接种2剂次;减毒活疫苗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1剂次[23][24] - 重组疫苗两剂总花费约为3260元,减毒活疫苗花费约为1360元,若有惠民政策价格可降至700元左右[24][25] - 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不推荐接种减毒活疫苗[24] - 疫苗属于自愿自费接种类型,可通过当地健康服务平台预约[24] 疫苗接种适宜性与不良反应 - 以前接种疫苗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带状疱疹正在发作者不宜接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慎用[16] - 疫苗安全性较高,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发红、肿胀、疼痛,全身可能出现肌痛、疲乏、头痛等,程度较轻且1-3天可自行缓解[17][18]
国际爱肤日丨警惕带状疱疹的“皮肤之殇”,转变观念,预防先行
贝壳财经· 2025-05-25 11:38
皮肤健康行业现状 - 中国老龄化加速背景下,中老年皮肤健康问题正演变为"银龄危机",国际爱肤日2024年主题聚焦"关爱银龄肌肤"[1] - 皮肤病患病率高达40%-70%,造成的健康寿命损失位列所有疾病第四位[2] - 皮肤疾病种类达2000余种,临床发病率居各科室之首[2] 带状疱疹疾病负担 - 约三分之一人群一生中会罹患带状疱疹,90%以上成人体内潜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2] - 中国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约600万例,50岁以上人群达156万例[2] - 5%-30%患者会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及心理问题[2] - 慢性病患者罹患风险较常人高26%-41%,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尤为显著[2] 社区医疗与预防体系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观察到慢病与带状疱疹的关联性,多病共存患者症状更严重[3] - 重庆试点公共卫生医师处方制度,推动预防筛查与临床诊疗融合[5] - 家庭签约医生制度提升居民信任度,通过个性化建议提高疫苗接种率[5] 公众认知与教育 - 超60%中老年人低估自身带状疱疹风险,30%患者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4] - 科普需采用"偏方切入"等创新形式,结合猎奇心理提升传播效果[4] - 沟通技巧上强调"减少子女照顾负担"比单纯说教更易被老年群体接受[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