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疫苗

搜索文档
激素茅冲击A+H上市,市值5年缩水157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4 21:06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春高新此次赴港IPO的核心看点,在于其作为国 内生物制药领域"平台型龙头"的稀缺性。对长春高新自身而言,赴港上市不仅是融资渠道的拓宽,更是 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步。H股发行将直接带来三重价值:资金支持研发管线加速兑现、提升国际品牌影 响力,和优化股东结构。 记者丨季媛媛 编辑丨张伟贤 刘雪莹 曾经凭借生长激素叱咤资本市场的长春高新,在遭遇业绩滑铁卢后,正加速推进赴港上市计划,试图在 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9月29日,据港交所披露,长春高新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这标志着这家曾在 A股市场创造"神话"的"生长激素茅"正式开启"A+H"双平台上市征程。 近两年利润大跌超42% 市值5年缩水1570亿元 2021年5月长春高新市值曾超过2100亿元,截至2025年9月30日,长春高新总市值为人民币530亿元,已 缩水约1570亿元。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长春高新收入分别约为126.27亿元、145.66亿元和134.66亿元,2025年 上半年实现66.03亿元。同期公司利润分别为42.15亿元、47.76亿元和27.08亿元,202 ...
【IPO前哨】从暴利到承压: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为何长不动了?
搜狐财经· 2025-10-02 15:57
更为重要的是,在年内港股生物科技板块领跑大市之后,A股百亿级的医药股也纷至沓来,纷纷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譬如,号称"东北药茅"、A股市值达到530亿的长春高新(000661.SZ),于9月29日正式递交招股书,拟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长春高新赴港背后,生物科技股涨势如虹,牛股辈出。 富途牛牛数据显示,年初至今,港股生物医药板块14只个股全线大涨,其中荣昌生物(09995.HK)、科伦博泰生物(06990.HK)和复宏汉霖(02696.HK)涨幅分别 高达约741%、240%及223%,位列涨幅榜前三名。 A股药企南下港股上市已成为趋势。今年以来,恒瑞医药(01276.HK)和东阳光药(06887.HK)已成功实现"A+H"双重上市。 再看长春高新,其A股年初至今也交出了34%的涨幅答卷,虽说算不上拉胯,但跟恒瑞医药、凯莱英等细分领域龙头比起来,差距一下子就显出来了——人 家早已打通 "A+H" 双融资平台,H 股股价更是直接翻倍。 目前,A股赴港热度有多高呢? 倘若长春高新成功登陆港股,但要实现倍增行情表现,基本面要足够耐打才行。 财华社提供两组数据,直接把这份火热具象化:一是9月份新增27家A股公司递表 ...
广东专家提醒,秋季需警惕心血管以及免疫系统疾病
中国新闻网· 2025-10-01 09:09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管理部部长刘伟佳表示,带状疱疹也是心血管健康的"隐藏杀手",一 旦发生,不仅带来剧烈神经痛,更会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叠加,显著增加心梗、中风等心血管事 件的风险。 面对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的"双重威胁",曾平提出"主动联防"三步法:首先要"强防护",50岁以 上心血管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同时通过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其次 要"稳基础",坚持控血压、调血脂,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指标;最后要"早识别",一旦出现不明原因 的胸痛、皮疹,要及时就医。 中新网广州9月30日电 "当前正是螃蟹上市的季节,很多老年朋友特别喜欢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 过量食用,可能会增加血管的负担。"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曾平表示,睡眠不足、情绪激 动,以及老年人群因孤独产生的焦虑心理,都可引发血压波动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秋意渐浓,昼夜温差拉大,气温骤变会让血管频繁收缩扩张,直接加重心脏负荷,还可能导致血压 波动;加上秋冬流感高发,中老年人免疫系统承压。 除了心血管疾病外,需要警惕的是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会借着免疫力"打折"的 机会"苏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带 ...
两大巨头女掌舵人相继宣布卸任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01 00:23
公司高层变动 - 近一周内,跨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和默克集团先后宣布首席执行官更替计划 [2] - 葛兰素史克任命首席商务官卢克·米尔斯为候任首席执行官,将于2025年1月1日接替任职九年的魏艾玛 [4] - 默克集团宣布其电子业务CEO毕康明将于2026年5月1日起接替已任职15年的葛丽鹤,担任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5] 葛兰素史克管理层变动影响 - 原首席执行官魏艾玛任职期间,公司股价累计下跌约11%,其2025年年薪为143万英镑 [4] - 高层变动反映了投资者的担忧,市场担心公司可能无法实现到2031年销售额超过400亿英镑的目标 [4] - 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齐欣已于本月中旬离职,核心高层出现动荡 [4] 行业环境与公司战略挑战 - 欧洲药企正在应对关税挑战以及来自美国特朗普政府对药品价格降价的施压 [4] - 在中国市场,葛兰素史克所处的疫苗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其与智飞生物变更疫苗协议条款,以更低的金额、更长时间销售带状疱疹疫苗,被市场解读为疫苗需求放缓 [4] - 默克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选择差异化交易策略,重点关注处于临床后期开发阶段的中型规模交易,交易总价值在5亿至6亿欧元是可接受范围 [5][6] - 默克集团通过与中国恒瑞医药、和誉医药等进行药物引进授权交易,而非寻求收购超级重磅药物 [5] 公司战略调整与应对 - 默克集团正努力调整供应链以提升韧性,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和中国医疗行业的复杂环境 [6] - 美国证券银行分析认为,企业更换CEO往往是希望积极转移市场情绪,例如诺和诺德宣布换帅后股价应声上涨 [4]
两大巨头女掌舵人相继宣布卸任
第一财经· 2025-09-30 23:53
文章核心观点 - 近一周内跨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和默克集团先后宣布更换首席执行官 反映跨国公司面临的挑战正日益加剧 [3] 葛兰素史克高层变动与公司状况 - 葛兰素史克任命首席商务官卢克·米尔斯为候任首席执行官 将于明年1月1日接替任职九年的魏艾玛 [5] - 魏艾玛于2017年起担任首席执行官 其离任早于合同到期时间 2025年年薪为143万英镑 [5] - 魏艾玛在任期间公司股价累计下跌约11% 尽管推动了剥离消费健康业务赫力昂 但未能赢得投资者信心 公司管线内核心资产稀少 [5] - 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齐欣已于本月中旬离职 核心高层动荡反映投资者担忧公司可能无法实现2031年销售额超过400亿英镑的目标 [5] - 公司正应对欧洲关税挑战及美国特朗普政府对药品价格降价的施压 在中国疫苗行业面临多重挑战 [5] - 去年12月智飞生物与公司变更疫苗协议条款 以更低金额更长时间销售带状疱疹疫苗 被市场解读为疫苗需求放缓 [5] 默克集团高层变动与公司战略 - 默克集团宣布自2026年5月1日起 现任电子业务CEO毕康明将接任葛丽鹤担任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6] - 葛丽鹤已在默克任职15年 其中6年担任医疗健康业务CEO 预计其将继续留任医疗健康部门职位 [6] - 过去两年公司在健康医疗领域进行了多起药物引进授权交易 包括与中国恒瑞医药、和誉医药的合作 葛丽鹤推动了这些协议的达成 [6] - 公司选择差异化交易策略 重点关注临床后期开发阶段的中型规模交易 交易总价值在5亿至6亿欧元是可接受范围 与动辄数十亿或上百亿美元收购的其他制药巨头形成对比 [6] - 公司正努力调整供应链提升韧性 以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及中国医疗行业面临的复杂环境 [6] 行业背景与分析 - 美国证券银行分析认为 企业在更换CEO时往往希望能积极转移市场情绪 例如诺和诺德宣布换帅后股价应声上涨 [5]
长春高新赴港上市,“激素茅”加速寻求突围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9:11
公司赴港上市计划 - 长春高新于2025年9月29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开启"A+H"双平台上市征程 [1] - 公司推进赴港上市速度迅捷,2025年6月30日董事会通过相关议案,仅三个月后便递交申请 [8] - 赴港上市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8] 赴港上市的潜在价值 - 赴港上市可带来三重价值:为研发管线加速兑现提供资金支持;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以吸引跨国合作;优化股东结构,引入国际机构投资者 [2] - 港股作为全球资金配置平台,有助于公司加速海外市场拓展,截至2025年9月29日,公司A股总市值为人民币525.83亿元 [1][2] - 港股市场已有77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第18A章上市,合计首发募资约1298.22亿港元,总市值约1.70万亿港元 [8] 公司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126.2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45.66亿元,但2024年下降至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 [3] - 公司利润从2022年的42.1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7.76亿元,但2024年大幅下滑至27.08亿元,同比下降43.01%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66.03亿元,净利润为9.32亿元 [3] 核心业务挑战:生长激素 - 业绩下滑核心原因在于过度依赖生长激素业务,该业务面临集采政策压力,例如2022年广东联盟集采中粉针降价约13% [4] -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40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11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3.9%,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4] - 长春高新旗下金赛药业在生长激素市场占据74%份额,但竞争加剧,长效制剂正以超过50%的速度抢占市场 [5] 疫苗业务表现 - 公司旗下长春百克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6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70亿元减少39.96% [6] - 长春百克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06.43万元,较上年同期的6056.51万元大幅减少98.24% [6] - 疫苗业务业绩下滑主因是带状疱疹疫苗销售收入同比下降及销售费用增加 [6] 国际化现状与挑战 - 公司海外收入规模很小,2024年仅为1.30亿元,缺乏重磅产品支撑 [8] - 赴港上市面临港股流动性与估值压力,生物科技板块情绪偏谨慎,新股破发率较高,H股发行可能面临"AH折价" [9] - 创新药研发存在高风险,III期临床结果、监管审批及商业化放量节奏可能影响业绩预期 [10]
百克生物回应半年报问询函 详解带状疱疹疫苗销量下滑原因
新京报· 2025-09-30 00:13
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带状疱疹疫苗销量为-1.73万人份,销售收入为-6522.66万元。 百克生物认为,产品售价结构、接种需求因素、疾病认知程度低、适用群体消费意愿不足、疫苗犹豫等 因素影响该产品收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丁爽)9月29日,百克生物对2025年半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作出回 复,提及带状疱疹疫苗销量下滑原因。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2.85亿元,同比下滑53.93%;净利润-7357.34万元,同比由盈转亏,公司 披露业绩下滑主要系带状疱疹疫苗销量下滑所致。 公司进一步解释称,报告期内,带状疱疹疫苗销售价格包括售价(含税)1369元/人份,以及因惠民项目采 取的折扣价(正常售价的3-8折)两种。报告期内,带状疱疹疫苗采用售价(含税)1369元/人份销售8.65万人 份,对应营业收入约1.15亿元;公司开展惠民活动,采用折扣价(正常售价的3-8折)销售4.39万人份,对 应营业收入2949.88万元;以前年度已确认收入未实际接种的产品采用惠民活动价格,对应冲减营业收 入1347.73万元;因受种者疾病认知程度、疫苗消费意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以前年度已确认收入 的带状疱疹 ...
长春高新递表港交所,拟"A+H"上市
经济观察报· 2025-09-29 17:49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务布局 - 公司于1993年成立 早期专注于长春基础设施及房地产项目开发 1996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1] - 1996年战略转向制药行业 通过投资成立金赛药业、百克生物及华康药业等子公司构建研发、制造及商业化全面能力[1] - 现已成为中国领先创新驱动型医药集团 业务覆盖治疗性生物制剂、化学药品、疫苗及中成药 涵盖中国所有主要药物注册类型[1] 产品组合与商业化能力 - 在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女性健康、免疫及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疫苗及中成药领域建立多元化创新产品组合[1]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 上市销售商业化药品超过45种 包括20多种全球及/或中国同类首创产品[1] - 是国内少数在生物制剂、化学药、疫苗及中成药均实现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全产业链能力的制药企业之一[1] 财务表现与收入结构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126.3亿元、145.7亿元、134.7亿元 2024年同比下降7.5%[2] - 同期利润分别为42.1亿元、47.8亿元、27.1亿元 利润下滑明显[2] - 2025年上半年收入66.0亿元 期内利润9.3亿元[2] - 超90%药品销售收入来自6款主要产品(包括赛增、金赛增、水痘疫苗等)[2] 近期经营压力 - 2024年营收下降部分因带状疱疹疫苗销售正常化及赛增水针剂销量下滑[2] - 主要产品面临销量下滑、价格下降或竞争冲击风险 将直接影响整体收入[2] 资本市场动态 - 9月29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中信建投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1]
长春高新冲刺港交所 连续8年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
智通财经· 2025-09-29 14:56
公司上市申请 - 长春高新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 中信建投国际为独家保荐人[1] - 公司已在深交所上市(000661 SZ)[1] 业务定位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型医药集团 业务覆盖治疗性生物制剂、化学药品、疫苗及中成药[1] - 是国内少数实现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全产业链能力的制药企业之一[1] - 连续8年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2017-2024年)[1] 财务表现 - 2024年制药产品销售收入达127亿元人民币 连续四年超100亿元规模[1] - 2022年收入126.27亿元 利润42.15亿元[3] - 2023年收入145.66亿元 利润47.76亿元[3] - 2024年收入134.66亿元 利润27.08亿元[3] - 2025年上半年收入66.03亿元 利润9.32亿元[3] 产品组合与研发成果 - 在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女性健康、免疫及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疫苗及中成药领域建立多元化产品组合[2] - 成功推出13种新药产品 包括:2023年1月获批的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带状疱疹疫苗[2] - 2025年6月获批注射用Firsekibart(金蓓欣) 中国首个1类创新生物药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 - 2024年6月获批黄体酮注射液(II)(金赛欣) 中国首个皮下注射水溶性黄体酮注射液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 - 2025年8月获批液体鼻喷流感疫苗[2] 适应症拓展 - 金赛增2024年获批用于ISS及特纳综合症 成为中国唯一在PGHD以外有获批适应症的LAGH产品[2] - 三项适应症覆盖中国约82.3%的儿童矮小症人群[2] 研发管线 - 拥有逾40种处于临床阶段或已提交IND申请的候选药物[3] - 包括14种处于III期临床或NDA阶段的候选药物[3] - 包含15种1类创新药[3] - 多种候选药物展示全球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潜力[3]
新股消息 | 长春高新冲刺港交所 连续8年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
智通财经· 2025-09-29 14:51
上市申请与公司概况 - 长春高新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 中信建投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1] - 公司为深交所上市企业(000661 SZ)现计划赴港双重上市[1]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型医药集团 业务覆盖治疗性生物制剂 化学药品 疫苗及中成药[3] - 国内少数实现研发 生产和商业化全产业链能力的制药企业之一[3] - 连续8年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2017-2024年)[3] 财务表现 - 2024年制药产品销售收入达127亿元人民币 连续四年保持百亿规模[3] - 2022年收入126.27亿元 利润42.15亿元[5] - 2023年收入145.66亿元 利润47.76亿元[5] - 2024年收入134.66亿元 利润27.08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收入66.03亿元 利润9.32亿元[5] - 2022年毛利率88%(毛利111.12亿元/收入126.27亿元)[7] - 2023年毛利率86%(毛利125.22亿元/收入145.66亿元)[7] - 2024年毛利率85.7%(毛利115.43亿元/收入134.66亿元)[7] 研发创新与产品管线 - 成功推出13种新药产品包括2023年获批的首个国内研发带状疱疹疫苗[4] - 2025年6月获批注射用Firsekibart(金蓓欣®)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领域中国首个1类创新生物药[4] - 2024年6月获批黄体酮注射液(II)(金赛欣®)系中国首个皮下注射水溶性黄体酮注射液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4] - 2025年8月获批液体鼻喷流感疫苗[4] - 金赛增2024年获批ISS及特纳综合症适应症 覆盖中国82.3%儿童矮小症人群[4] - 拥有逾40种临床阶段或IND申请候选药物[5] - 14种处于III期临床或NDA阶段候选药物[5] - 15种1类创新药在研 部分具全球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潜力[5] 业务领域与产品组合 - 在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女性健康 免疫及呼吸系统疾病 肿瘤 疫苗及中成药领域建立多元化产品组合[4] - 涵盖中国所有主要药物注册类型[3] - 通过扩大已获批产品适应症覆盖范围针对更广泛患者人群[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