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营销
搜索文档
 雷军,弱势者身份竞逐该停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01 12:0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认为,雷军及小米公司长期采用的“弱势者叙事”营销策略,在小米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并寻求高端化的过程中正面临挑战和反噬 [6][10][11] - 核心观点指出,公司当前万亿港元市值的维持及向万亿美元估值迈进,需要从依赖个人形象营销转向构建强大的产品和技术叙事 [17][18]   弱者营销史 - 雷军通过“弱势者叙事”成功塑造了中国企业家中的“顶流偶像”形象,其形象包装旨在与算法喜好共振,实现低成本高效传播 [7] - 2015年印度发布会上的“Are you OK?”事件将雷军从精英企业家形象转化为具有“活人感”的老板,提升了公众好感度 [7] - 2016年公司遭遇销量下滑,雷军主动“亮伤疤”,将当年定为“小米补课元年”,塑造了“逆境中吃苦、不轻易言弃”的弱者奋起形象 [8] - 2018年起,叙事深化为“挑战强者”,通过怒怼友商、PPT对比等方式塑造“下克上”的公众记忆,并用“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等话语博取用户同情与认同 [8] - 2020年公司年收入达2000亿并进入世界500强,但雷军仍表示有“难以言说的焦虑”;2021年“造芯”时又称“压力让人窒息”,持续强化弱势叙事 [8]   弱者营销,迎来反噬 - 小米以“互联网公司”身份起家,其“弱者营销”策略为公司节省了数以亿计的营销费用,成功实现了注意力经济的价值传导 [11] - 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其本质是通过技术突破创造高价值产品以定义新市场,这要求消费者理性认可“技术溢价”,而非因“性价比+人物偏好”激情买单 [11] - 雷军持续的“焦虑失眠”人设与尚不够给力的产品形成反差,例如广告中“逆光之王”的宣称附有“产品设计目标”的几乎透明小字,以及宣称比苹果更牛却未使用“自家之芯”的行为,自损信赖力 [11][12][15] - 消费者更期待解决手机卡顿、死机等实际问题,而非被“感动”,这导致雷军的个人叙事与用户理性至上的需求出现偏差 [16]   万亿市值,需要强大的产品叙事 - 2025年2月公司市值突破万亿港元,这基于其“人车家”生态业务基础、未来增长曲线以及领导力的战略执行力 [18] - 市场环境变化,早期“米粉”已具备更全面的商业洞察,新一代消费者追求实在价值,没有义务为企业家的艰辛感动,而会为有结果的努力买单 [18] - 公司在汽车等领域通过技术自研积累了一定产品护城河,汽车和高端机型获得了市场阶段性认可 [18] - 公司需改进估值模型,从依赖“弱势者身份竞逐”转向强调“产品力”和“技术力”,营销策略需与时俱进 [18] - 实现从万亿港元向万亿美元估值的跨越,关键在于攻破并应用核心底层技术,而非依靠营销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