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核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A股突破4000点!科技与消费,谁将引领下一波行情?
搜狐财经· 2025-10-31 12:49
时隔十年,A股再次站上4000点,投资者的心跳加速了。 10月28日,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整数大关。这是自2015年8月18日以来首次重回这一点位,距今已3724天。盘面上,CPO概念、半导体、AI算力等科技板块 强势领涨,新易盛、中际旭创等科技龙头股价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图1:自去年"924"行情启动以来,沪指已涨超45%,深成指涨超66%,创业板指涨超110% 来源:Choice,截至:2025.10.28 时隔十年,A股重返4000点,这并非偶然。Choice数据显示,这十年间,A股总市值从52万亿元增至107万亿元,全市场股票数从2662只增至5440只,股民总 数从9300余万人增至超2.4亿人,融资余额从1.4万亿元增至2.4万亿元,北向资金也从千亿规模增至今年三季度末的2.6万亿元,公募基金持股规模也从2015年 中的2.0万亿元增至今年年中的7.2万亿元,这也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撑。 2015年8月18日之前上市的公司中,目前正常交易的有2568家,其中三分之一跑赢大盘,股价已高于上一次4000点。期间涨幅最大的10只股票涨幅均超过10 倍,中际旭创、胜宏科技、天孚通信排名前三,10倍股 ...
谁说中国出不了马斯克?90后天才学霸造火箭,立志超越SpaceX
搜狐财经· 2025-10-13 21:27
公司核心发展历程 - 创始人姚颂在26岁时其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被赛灵思以约3亿美元收购 [2] - 收购后加入创投机构经纬中国担任风险合伙人,最终选择进入商业航天领域 [4] - 2021年与清华同学联合创立东方空间,29岁的姚颂担任联席CEO并提出研发"一箭三十星"大运力火箭的目标 [8] 公司技术战略与突破 - 选择全球首创的"全固体捆绑式构型"技术路径,与马斯克重型猎鹰火箭的液体燃料路径存在本质区别 [12] - 团队计划实现"海上发射",对火箭抗盐雾、抗颠簸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12] - 引力一号的4型7枚固体发动机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制,体现政企技术协同 [12] - 团队进行23项大型试验、489项单项试验、1452次技术迭代 [14] - 2024年1月引力一号发射成功,创下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等六项世界纪录,单位发射成本降低50%以上 [14]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中国星网集团GW星座计划明确十年内发射12992颗卫星,平均每天需发射3.5颗 [10] - 近地轨道资源遵循"先占先得"规则,关系全球通信、导航、遥感等数字基础设施主导权 [16] - 2022年SpaceX发射2000颗商业卫星,中国同期送入太空的纯商业卫星数量约为80-90颗 [16] -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需从"举国体制"转向"举国+民营"双轮驱动格局 [18] 行业商业逻辑与发展路径 - 大运力火箭是满足卫星规模化部署刚需的关键,通过"一箭多星"降低单颗卫星发射成本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 [10] - 一批在互联网行业完成财富积累的企业家正集体转向硬核科技领域 [16] - 硬核科技的竞争是长期的坚持与沉淀,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证明具备熬到底的韧性 [20]
WISE2025开麦啦!我们要找的就是你!
36氪· 2025-10-09 17:59
大会核心观点 - 2025年中国商业正经历结构性转变,旧规则失效,新生产力崛起,AI、新能源、生物科技成为创新主角 [4][9] - 中国经济展现出独特韧性,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9.5%,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近2.7% [8][10] - WISE2025大会主题为“风景这边独好”,旨在深度剖析中国经济的韧性,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技术密度、产业深度与创新广度的生态优势 [4][10] - 大会定位为不“表演正确”,只“展示真实”,设计成七幕科技爽剧,呈现真实的商业现场 [12][15] 2025年中国商业趋势 - 科技“大象”不再笨重,大模型从神坛走入车间,脑机接口、量子传感等前沿科技正走向产业应用临界点 [9] - 出海模式升级,从“远征卖货”变为“蜂群共生”,中国企业成为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的系统输出者,凭借超柔性供应链和硬核技术嵌入全球市场 [9] - 消费者回归理性但乐意为“科技感”与“情绪价值”买单,零售业通过数据智能重塑人性化服务,IP与情绪识别创造感官超验体验 [10] WISE2025大会设计 - 大会被设计为七幕剧:第一幕探讨技术革命中的角色定位;第二幕分析胜者的技术基因;第三幕展示传统行业的硬核改造;第四幕讨论裂变的消费者需求与新文化密码;第五幕聚焦消费品的科技造神之战;第六幕阐释出海的蜂群思维与共生逻辑;第七幕锻造新科技时代 [15][16][17][18][19][20] - 大会形式创新,从“商业春晚”变为商业版“吐槽大会”,聚焦真实一线难题,定向邀请200名出海老炮和200名品牌建筑师作为特别发问官向台上领袖提问 [22][23][25][26] - 大会不提供标准答案,但提供看清现实的镜子和找到同频人的坐标,旨在为创造者和行动者提供能量补给 [32][33]
雷军,弱势者身份竞逐该停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01 12:0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认为,雷军及小米公司长期采用的“弱势者叙事”营销策略,在小米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并寻求高端化的过程中正面临挑战和反噬 [6][10][11] - 核心观点指出,公司当前万亿港元市值的维持及向万亿美元估值迈进,需要从依赖个人形象营销转向构建强大的产品和技术叙事 [17][18] 弱者营销史 - 雷军通过“弱势者叙事”成功塑造了中国企业家中的“顶流偶像”形象,其形象包装旨在与算法喜好共振,实现低成本高效传播 [7] - 2015年印度发布会上的“Are you OK?”事件将雷军从精英企业家形象转化为具有“活人感”的老板,提升了公众好感度 [7] - 2016年公司遭遇销量下滑,雷军主动“亮伤疤”,将当年定为“小米补课元年”,塑造了“逆境中吃苦、不轻易言弃”的弱者奋起形象 [8] - 2018年起,叙事深化为“挑战强者”,通过怒怼友商、PPT对比等方式塑造“下克上”的公众记忆,并用“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等话语博取用户同情与认同 [8] - 2020年公司年收入达2000亿并进入世界500强,但雷军仍表示有“难以言说的焦虑”;2021年“造芯”时又称“压力让人窒息”,持续强化弱势叙事 [8] 弱者营销,迎来反噬 - 小米以“互联网公司”身份起家,其“弱者营销”策略为公司节省了数以亿计的营销费用,成功实现了注意力经济的价值传导 [11] - 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其本质是通过技术突破创造高价值产品以定义新市场,这要求消费者理性认可“技术溢价”,而非因“性价比+人物偏好”激情买单 [11] - 雷军持续的“焦虑失眠”人设与尚不够给力的产品形成反差,例如广告中“逆光之王”的宣称附有“产品设计目标”的几乎透明小字,以及宣称比苹果更牛却未使用“自家之芯”的行为,自损信赖力 [11][12][15] - 消费者更期待解决手机卡顿、死机等实际问题,而非被“感动”,这导致雷军的个人叙事与用户理性至上的需求出现偏差 [16] 万亿市值,需要强大的产品叙事 - 2025年2月公司市值突破万亿港元,这基于其“人车家”生态业务基础、未来增长曲线以及领导力的战略执行力 [18] - 市场环境变化,早期“米粉”已具备更全面的商业洞察,新一代消费者追求实在价值,没有义务为企业家的艰辛感动,而会为有结果的努力买单 [18] - 公司在汽车等领域通过技术自研积累了一定产品护城河,汽车和高端机型获得了市场阶段性认可 [18] - 公司需改进估值模型,从依赖“弱势者身份竞逐”转向强调“产品力”和“技术力”,营销策略需与时俱进 [18] - 实现从万亿港元向万亿美元估值的跨越,关键在于攻破并应用核心底层技术,而非依靠营销 [18]
雷军2025年演讲揭秘,内向性格为何高调推动小米转型硬核科技
新浪财经· 2025-10-01 05:25
格内向的雷军为何频繁演讲、高调做事?2025年演讲揭开答案:他是小米"大家长",带着热爱与责任 感,亲力亲为推动小米从互联网转向硬核科技。演讲既是教学式营销,也是为小米树形象、稳股东信 心,更因"雷军=小米"的深度绑定,目前无人能替代。 性 0:00 ...
小米集团-W(01810.HK)事件点评:25年秋季新品发布会 17系列跨代高端升级
格隆汇· 2025-09-30 19:08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企业转型,在造芯和造车领域持续投入 [1] - 造芯方面,公司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2021年玄戒立项自研手机SoC,目标坚持十年并至少投入五百亿,2024年初小玄戒O1采用3nm工艺投片,费用超2000万美元 [1] - 造车方面,公司2021年立下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目标,自研自制V8s超级电机,2024年Ultra原型车以6分46秒87圈速征服纽北赛道 [1] 手机业务进展 - 推出小米17系列新品,起售价4499元,屏幕采用全新M10发光材质6.3英寸OLED屏幕 [2] - 性能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采用第三代3nm工艺,性能提升20%,AI性能提升37%,AI能效提升16% [2] - 续航搭载7000毫安时小米金沙江电池,支持100w有线秒充和50w无线闪充,全系电池采用五年长寿命设计,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80%以上 [2] 汽车业务表现 - 小米SU7成为近一年20万以上最畅销轿车并登顶保值率榜首,YU7自2025年7月6日起累计交付4万台 [1] - YU7开售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实测续航易车和汽车之家均为784公里,懂车帝高速测试652公里 [3] - YU7家庭用户占比69%,含小朋友家庭占比85%,全系标配NVIDIA DRIVEAGX Thor计算平台、激光雷达和端到端辅助驾驶 [3] 新产品与服务 - 推出小米平板8系列、小米电视S Pro Mini LED 2026、米家冰箱Pro、米家三区洗衣机Pro等一系列新产品 [1] - 推出小米汽车定制服务,计划每月最多定制40辆,从小米YU7 Max和小米SU7 Ultra车型开展 [3] - 智能座舱在9月份OTA更新沉浸式无麦K歌等新功能,整车防晒方面车顶天幕玻璃做2层镀银、前风挡3层镀银 [3]
小米集团-W(01810):事件点评:25年秋季新品发布会,17系列跨代高端升级
民生证券· 2025-09-29 15:48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5][7] 核心观点 - 小米17系列高端化转型助力销量增长 小米汽车定制化服务有望提升汽车业务利润率 [5] - 公司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达5092.95/6409.08/7496.53亿元 归母净利润444.41/640.47/818.32亿元 [5] - 对应PE分别为29/20/16倍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5][6] 产品发布与技术创新 - 小米17系列起售价4499元 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 性能提升20% AI性能提升37% [3] - 采用7000毫安时金沙江电池 支持100W有线秒充和50W无线闪充 [3] - 小米17Pro/Max售价4999/5999元起 首次采用异性叠片电池技术 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80%以上 [3] - 玄戒O1芯片采用3nm工艺 投片费用超2000万美元 [2] 汽车业务进展 - YU7开售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 累计交付达4万台 [2][4] - 实测续航里程达784公里(易车/汽车之家) 高速测试652公里(懂车帝) [4] - 家庭用户占比69% 含小朋友家庭达85% [4] - 全系标配NVIDIA DRIVE AGX Thor计算平台 激光雷达和端到端辅助驾驶 [4] - 小米定制服务每月限40辆 覆盖YU7 Max和SU7 Ultra车型 [4] 财务预测 - 2025年预计营业收入5092.95亿元(+39.2%) 归母净利润444.41亿元(+87.8%) [5][6] - 2026年预计营业收入6409.08亿元(+25.8%) 归母净利润640.47亿元(+44.1%) [5][6] - 毛利率从2024年20.92%提升至2027年25.21% [10] - ROE从2024年12.53%升至2027年21.59% [10]
雷军千亿豪赌转型硬核科技 小米“基因重塑”市值增万亿
长江商报· 2025-09-29 06:59
公司战略转型 - 2020年公司启动五年千亿研发投入计划 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 [2][4] - 战略调整源于外部质疑和内部焦虑 包括被指"组装厂"及面临苹果三星华为竞争压力 [3] - 重构管理团队并押注造车与造芯 雷军称押上全部身家勇往直前 [4] 芯片研发历程 - 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 2017年澎湃S1芯片仅售出五六十万台 2018年暂停SOC研发 [4] - 2021年重启芯片研发 定位高端并死磕3nm工艺 [5] - 2022年受地缘政治影响营收降14.7% 净利润骤降87.2% 芯片团队士气动摇 [5][6] - 2023年OPPO放弃造芯后 公司重申坚持芯片研发 [6] - 2024年初玄戒O1芯片投片成功 投片费超2000万美元 [7] - 2025年5月搭载自研芯片的手机平板正式发布 [8] 汽车业务发展 - 2021年9月宣布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 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 [10] - 2022年因资源不足暂停Ultra项目 后通过团队激励重启 [11] - SU7 Ultra电机功率达1300马力 百公里加速1.98秒 [11] - 2025年6月以6分45秒刷新纽北赛道量产车纪录 [11] 人才与组织建设 - 雷军将"找人"作为首要任务 第一年80%时间用于组建创始团队 [14] - 引进多位行业高管 包括卢伟冰等四人成为新十年合伙人 [14] - 2025年引进法拉利F1空气动力学专家及宝马工程师等海外人才 [15] - 以千万元级薪酬挖角DeepSeek-V2关键开发者 [16] - 设立百万美元技术大奖 2024年奖金升至1000万元人民币 [16] 研发与财务表现 - 截至2024年底研发人员21190名 占比48.5% 全球专利超4.2万件 [17] - 2022年启动非核心业务优化 收缩边缘产品线并减少营销费用 [18]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2024年收入1041亿元 同比增长30% [18] - 2025年第二季度互联网业务毛利率达75.4% [18] - 截至2025年6月底资金规模达1927.68亿元 [19] 市场价值变化 - 市值从2020年10周年时2454亿港元增至1.42万亿港元 增长超万亿港元 [2][19] - 折合人民币市值增加约1.08万亿元 [19]
长虹携“熊猫 AI + 硬核科技”闪耀第十三届科博会
央广网· 2025-09-28 11:30
公司产品展示 - 熊猫AI智能家电系列在科博会完成主场首秀 包括AI电视、AI冰箱和AI空调 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家居环境 并搭载AI云保湿技术使果蔬保鲜期延长30%以上 [1][2][4] - 虹魔方熊猫互动平台提供实时大熊猫国家公园直播视角 结合趣味答题和云打卡活动 增强科技与文旅融合体验 [4] - X-Flash放射治疗系统作为国际首创超高剂量率FLASH放疗设备 适用于深层实体肿瘤治疗 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7] 技术突破与创新 - AI推理模组算力达20 TOPS INT8 算力密度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20% 可应用于无人机、智能监控和工业检测领域 [5] - 硅碳负极材料使电池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传统石墨负极约1000次) 容量提升40%且成本降低15% 已进入中试阶段 [5] - "天盾"反无人机系统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精准追踪5公里内微型飞行器 "天眼"相控阵雷达通过AI算法实现空域安全智能防护 [9] 战略定位与行业应用 - 公司以"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智造服务国家需求"为双主线 覆盖数字产业、绿色能源、AI算力及医疗健康领域 [1][5] - 特种特型产品包括消防救援应急通信设备、地震生命探测仪器及城市智能监控系统 聚焦民生安全保障 [9]
雷军:五年时间重塑,小米完成彻底蜕变
搜狐财经· 2025-09-28 00:02
核心观点 - 小米集团通过年度演讲及新品发布会展示其在手机 汽车和科技生态领域的创新成果 体现公司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的战略转型 [1][3][19] - 公司推出小米17系列旗舰手机 小米汽车定制服务及多款人车家全生态新品 全面展现技术突破和高端化战略进展 [1][3][5] - 过去五年公司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 研发投入从2020年93亿元增长至2024年241亿元 今年预计投入300亿元 实现芯片 汽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2][24] 产品发布与创新 - 小米17系列包括标准版(4499元起) Pro版(4999元起) Pro Max版(5999元起) 全系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3nm工艺芯片 GPU性能比A19 Pro提升34.6% [5][6] - 小米17 Pro系列首创"妙享背屏"交互功能 支持个性化时钟 AI壁纸 信息通知及掌机模式 并实现屏幕 电池 影像三大国产技术突破 [6][8][10] - 屏幕采用国产M10新型红色发光材料 发光效率达82.1cd/A 电池采用金沙江电池技术 能量密度最高894Wh/L 影像系统搭载国产第三代LOFIC技术实现超高动态范围 [11][13] - 小米汽车推出定制服务(10万元起订) 覆盖YU7 Max和SU7 Ultra车型 提供26项个性选配 包括车漆 轮毂 内饰等 每月限定40台 [5][17] - 科技家电新品包括小米平板8系列(2199元起) 米家三区洗衣机Pro(3999元起) 米家冰箱Pro(6399元) 小米电视S Pro Mini LED(5199元起)及路由器 音箱等生态链产品 [5][19] 业务进展与业绩表现 - 小米YU7自7月交付以来交付量突破4万台 家庭用户占比69% 有孩家庭占比85% 此前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 [15] - 小米SU7系列成为20万元以上最畅销轿车 SU7 Ultra位列国内50万元以上轿车及纯电销量双第一 并在纽北赛道刷新量产电动车圈速记录 [24] - 手机业务连续站稳国内4000-5000元价位第一 正向6000元以上价位突破 海外市场Q2在欧洲超越苹果重返第一 [24] - 科技家电Q2收入同比增长66.2% 实现量价齐升 小米空调7月跻身全渠道中国第三 首座智能家电工厂将于年底投产 [24] 战略转型与技术投入 - 公司过去五年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从2020年93亿元增至2024年241亿元 研发人员数量从1万人翻倍至超2万人 [20][22] - 自研3nm旗舰SoC芯片玄戒O1正式发布 使公司成为中国大陆首家 全球第四家具备3nm先进制程设计能力的科技公司 [22] - 公司确立"技术为本"战略 未来五年计划投入1000亿元研发资金 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硬核科技公司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