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报告制度

搜索文档
最高检白皮书:坚持“零容忍”态度 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新华社· 2025-06-16 14:59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总体情况 - 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7156人,提起公诉74476人,同比分别上升7.3%和11%,但增幅较2023年分别下降28个和3.9个百分点 [1] - 检察机关建立重大敏感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对70余件侵害未成年人重大敏感案件进行跟踪指导 [6] 电信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 2024年起诉成年人利用电信网络实施侵害未成年人犯罪3347人,同比上升14.1%,占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从2023年6.9%上升至7.3% [4] 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打击 - 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4.5万余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5800余人 [7] - 检察机关派员提前介入2.3万余件涉未成年人重大敏感案件侦查活动 [7] 强制报告与责任追究机制 - 2024年通过案件倒查发现338名责任人员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并督促追责 [7] - 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线索源于强制报告的3793件,占办案总数6.8% [7] 入职查询与从业禁止制度 - 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推动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落实入职查询,不予录用1361人 [7]
事关未成年人保护防线,专家建议→
第一财经· 2025-06-02 15:35
强制报告制度实施成效 - 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强制报告发现案件达9282件[2] - 未成年人保护法2021年6月生效后强制报告制度入法 实施四年间社会理解度提升但普及率仍不足[2][3] - 典型案例显示医生和教师通过强制报告制度介入后 成功阻止多起虐待未成年人案件[1][2] 责任主体执行现状 - 医院和学校被列为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关键主体 包括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机构[3] - 三甲医院医生反映判断标准依赖个人经验 部分医务人员对法律具体条款认知模糊[4] - 学校存在"三方私了"等处置不力现象 部分工作人员对侵害行为纵容忍让[6] 制度执行障碍 - 缺乏标准化操作指引 医务人员难以判断"不法侵害危险"的边界[4][5] - 责任主体担忧报告风险 包括误报后果及被报复可能性[6] - 普法力度不足 部分从业人员未意识到强制报告是法定义务[3][5] 改进建议 - 卫生健康部门需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引 医院应制作宣传手册强化责任意识[5] - 建立明确报告流程和保护机制 降低报告人风险[6] - 建议将强制报告要求纳入医师法、教师法等行业法规 增强法律衔接[7]
强制报告之后,反家暴亟待更多细节支撑
南方都市报· 2025-06-02 14:00
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与法律化 - 2020年5月最高检联合多部门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 要求教育 医疗 监护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组织对家暴 欺凌等侵害行为负有强制报告义务 [2] - 2021年该制度被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 最高检同步启动强制报告倒查机制 实行每案必查原则 [2] 制度执行现状与挑战 - 制度执行成绩显著 多起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通过强制报告被发现和追究 [3] - 仍存在基层接警不力 周围人视若无睹等现象 部分机构对"冷暴力"(如疏忽照顾)的识别和应对不足 [3] - 执行障碍包括"家暴是家务事"的错误认知 以及部分机构接到报告后的消极推诿行为 [3] 社会协同与机制完善方向 - 需强化普通公众和密接机构对强制报告的认知 基层执法需提升处置效率并建立追责机制 [4] - 未成年人保护需多环节协作 包括危机干预 心理康复 家庭关系修复等服务链条 目前需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 [5] - 广州市南沙区"亮星计划"通过训练家长采用正向教养方式 从源头预防暴力问题 [5] 制度优化关键点 - 需建立强制报告跟踪督促机制 确保每起报告得到妥善处理 避免"报告无回应"或"劝退"情况 [5] - 需持续通过典型案例重申强制报告的社会共识 打破介入未成年人侵害事件的实际阻碍 [4][5]
事关未成年人保护防线,专家建议"强制报告制度"细化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6-02 09:48
近年来,社会大众对强制报告制度的理解和认同不断增强,但距离全社会普遍接纳、自觉遵守制度要求 仍有差距,特别是相关组织和从业人员缺乏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责任感。 六一儿童节之前,多个部门发布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典型案例,其中有几起案件事发源于医生或老师 的主动报告,凸显出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作用。 在上述几起案件中,医生或老师的报告对发现未成年人受侵害、保护未成年人起到了关键作用。2020年 5月,最高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下称《意 见》),在国家层面确认了强制报告制度: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行使公权力的各类组织及法律规定 的公职人员,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 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 2021年6月1日生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将这一制度写入法律。随后,最高检建立了强制报告倒查机 制,推行每案必查。公开数据显示,在各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强制报告制度效能逐渐释放——2020年5 月至2023年12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强制报告发现案件9282件。 如今,新修订的未 ...
九岁棋童轻生,家暴本不应被无视
南方都市报· 2025-05-26 13:00
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保护 - 9岁围棋少年朱某鑫因长期遭受父亲家暴跳楼轻生,其生前在近10场大型围棋赛事中获得组内冠军,并在第九届"伟星杯"公开组232名选手中排名第147位,胜率达45% [1] - 福建省围棋协会工作人员证实家庭关系破裂及父亲粗暴教育方式,其他家长曾目睹其父因比赛失利对孩子拳打脚踢 [2] - 围棋机构作为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专业组织,未有效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导致疑似家暴行为未被及时干预 [3] 强制报告制度执行问题 - 最高检等部委2020年5月发布的强制报告制度要求教育、监护等机构对未成年人受侵害线索立即报告,但该棋童遭遇家暴期间未获制度有效庇佑 [3][4] - 家暴事件存在报警记录(母亲3年前因家暴离婚并报警),但基层应急处置失效,家暴行为持续 [4] - 检察机关案例显示,强制报告及时激活可有效干预家暴,需建立全案倒查机制追究未履职机构责任 [5] 围棋行业生态观察 - 围棋少年4岁启蒙,生前已晋级业余6段,有望在11岁前追平世界冠军柯洁的职业定段纪录 [1] - 围棋圈子对家暴行为存在世俗化认知,专业机构未充分履行未成年人保护责任 [3] - "伟星杯"作为全国业余围棋最高水平赛事之一,其参赛选手成绩(如该少年45%胜率)反映竞技压力与家庭教育的潜在冲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