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影响力
icon
搜索文档
影响力的终极,是「不辜负」
搜狐财经· 2025-10-21 07:27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微博年度创作者大会的IP从“红人节”重新更名为“V影响力大会”,标志着公司回归服务创作者的立身之本,淡化功利性的“网红”概念 [5] - 公司战略聚焦于“影响力”路线,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专注于最擅长的领域 [3] - 微博高级副总裁分享平台运营数据:全站每天新增1.05亿条博文、6300万条评论、1.97亿次互动,呈现标准的内容集中化结构 [6] 用户结构与生态 - 平台30岁以下用户是主要构成,占比超过70%,但31岁至40岁用户群体的占比增长最高 [2] - 平台生态呈现健康画面,既保留了年轻用户(如追星群体),也容纳了壮年用户(如“好为人师者”),形成差异化圈层共存 [3] - 微博的创作者生态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KOL(关键意见领袖)难以被工业化生产,强调“实名上网”和权责对等,人设需经得起公共检验 [3][4] 产品优化与流量分发 - 今年在产品层进行大力改造,核心是打通内容消费的不同入口,以减少创作反馈的摩擦,服务于影响力构建 [5] - 流量分配管道优化为三条信息流:基于关注列表的“关系流”、算法推荐的“推荐流”、以及基于热搜新建的“热点流” [8] - “热点流”的存在感持续增强,为有可能火但尚未火的内容提供第二次冷启动机会,其模式对垂直领域和中长尾博主友好,让内容从短跑冲刺变为马拉松续航 [8] - 垂直兴趣内容的消费量在今年增长了24%,表明平台内容多元化取得进展 [9] 创作者支持与衡量体系 - 公司通过跨域项目和组织地方探访活动等方式,帮助大V扩大公共影响力,增强其话语权 [4] - 平台修改了“铁粉”标准,在转、评、赞之外,将深度阅读行为(如阅读博文/视频超过30秒)也视为有效互动指标,这被比喻为对影响力资产的一次“量化宽松” [9] - 所有产品优化的目标在于更全面地识别优质内容与优质创作者,并将其转化为博主的“影响力资产” [10] 商业变现与市场活性 - 广告共享计划的成本上涨了42%,同时定向任务占比增加了40%,表明公司正积极参与刺激投放市场活性,以证明平台的商业价值 [12] - 平台影响力的构建不仅在于其可能对企业市值产生的负面冲击(“打掉100亿市值”),更需补上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加100亿市值”)的课题 [12]
5年,终于搞明白了职场这回事儿
虎嗅· 2025-08-01 11:06
北美科技行业职业发展路径 - 产品经理职业发展呈现非线性特征 需要把握关键跃升时机并注重长期战略思考[3] - 职业发展遵循"执行-战略-影响力"三阶段模型 即做好本职工作、思考战略方向、内部传播影响[4] - 达到10000小时专业积累后 对行业基本逻辑形成深刻理解 可减少行业活动参与[5] 职场能力与影响力关系 - 能力与影响力存在非必然关联 顶尖能力者必然具备影响力 但中间层能力者不一定具有影响力[14] - 个人品牌建设不等于社交媒体知名度 更应注重作品本身的价值创造[10][11] - 能力提升优先于影响力拓展 专业能力积累足够后方可有效释放影响力[15] 中美职场文化差异 - 美国职场呈现双向选择特征 员工与老板存在相互依赖关系 员工可积极提出不同意见[17][18] - 国内职场存在明显权力不对等 老板处于主导地位 员工替代性强[17][18] - 北美职场环境更注重员工自主权 产品经理可自主决定80%日常工作内容[3] 职业发展与生活平衡 - 职业成熟后工作时间投入减少 从初期高强度学习转为更高效工作模式[1][6] - 专业能力积累带来职业安全感 可应对裁员、技术变革等不确定性风险[20] - 工作与生活实现有效隔离 除特殊项目外基本实现下班后完全脱离工作状态[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