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个人品牌
icon
搜索文档
古典×Judy×凯莉彭:副业选择的能与不能 | 今日直播
吴晓波频道· 2025-08-22 08:30
直播活动背景 - 2025年蓝狮子与吴晓波频道联合打造"百万粉丝博主年度书单"系列直播 聚焦各领域影响力博主 邀请其分享个人见解与精选书单[2] - 系列第六场直播主题为"副业选择:匹配你的天赋赛道" 于8月夏秋交替之际举办[3] 副业发展行业驱动因素 - 经济环境变化与个体观念转变双重驱动 就业竞争加剧与生活成本上升促使更多人寻求额外收入来源[3] - 年轻人更倾向灵活多元职业路径 希望通过副业探索兴趣并抵御不确定性[3] - 技术平台发展大幅降低副业启动门槛 使其成为现代职场人应对现实与追求自我价值的重要选择[3] 嘉宾核心观点:古典(个人发展专家) - 副业起步需避免盲目辞职/做账号/囤货/追爆款 应从自身经验出发找准小众需求并打造极致产品[3][5] - 强调聚焦细分领域 用最小闭环验证需求 认为每个人都能找到养活自己的小事业[3][5] - 提出一人公司模式重在极简与专注 相比团队创业更轻更灵活[5] 嘉宾核心观点:Judy(商业媒体人) - 建议在试错成本最低时大胆尝试 认为打工是为创业铺路的积累过程[3][7] - 强调需找到人生愿景 思考热爱/擅长与世界需求的交汇点[3][7] - 指出Gen Z元年AI/跨境消费/个性化服务等趋势兴起 变化是核心 应主动拥抱趋势[3][7] 嘉宾核心观点:凯莉彭(个人品牌顾问) - 解决"找不到热爱"问题的第一步是尝试 即使从小事开始[4][8] - 强调热爱转化为价值后收入自然而来 需避免急于求成和忽视市场需求等错误[4][8] - 建议列出不计报酬愿做的事 从中找最小可行性产品 行动比完美更重要[8] 直播活动安排 - 活动时间定于8月22日晚 在吴晓波频道视频号直播间举行[8][11] - 提供与三位博主实时互动机会 并有机会获得蓝狮子盲盒书[8] - 微信读书为活动特别支持方[8]
为什么深度内容是未来的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8-17 15:44
信息获取方式对内容行业的影响 - AI技术和便捷信息获取方式导致用户思考能力退化、判断力缺乏和深度学习能力下降 [1] - 短视频等短平快内容形式通过多巴胺刺激提高大脑阈值,使用户对深度内容感到无聊和难受 [2][3] - 注意力缺失直接影响主动创造财富的能力,注意力价值大于时间大于金钱 [4] 深度内容创作策略与价值 - 长文内容具有筛选读者群体的作用,能吸引有真需求的精准用户而非随便看看的流量 [13][16] - 深度内容虽然前期流量表现不佳,但能建立长期价值资产而非消耗性流量 [14][15] - 优质长文需要1500字以上的合理篇幅保证信息密度和逻辑严谨性,避免无意义的字数堆砌 [8][21][22] 内容创作与用户需求匹配 - 有效内容创作需要明确定位目标人群、深挖核心痛点和精准交付解决方案 [26] - 观众只愿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买单,创作者需避免自嗨式内容 [25][28] - 结合个人成长、心理知识和赚钱思维等领域输出方法论和行动建议能吸引精准用户 [27] 深度内容的商业价值与变现路径 - 深度长文具备可积累、可复用、可垄断和可交换的生产资料属性 [30] - 长尾效应强的长文内容能在多年后持续带来精准付费用户,如公众号和知乎平台案例 [31] - 深度内容可拆解为付费产品或出版书籍,实现知识变现,如九边等作家的成功路径 [32] 平台生态与内容趋势 - 主流平台算法基于用户留存率判断内容质量,导致专业深度文章推荐量低 [11] - 抖音推出精选版、小红书推出长文模式,平台方鼓励长内容以提升用户停留时长和粘性 [36][37] - 长内容能提升平台内容质量、广告投放空间和用户付费意愿,拓展商业化空间 [38][39] 创作者发展路径 - 起步阶段可平衡热点话题与内容质量,通过解决特定群体刚性需求获得基础流量 [12] - 持续行动、快速试错和定向优化相结合提高成功概率,需确保赛道选择正确 [34] - 深度内容创作是门槛较低的生产资料建设路径,不需要外部许可只需时间投入 [33]
创业者不要再做个人IP了
36氪· 2025-08-05 10:36
企业家个人IP与个人品牌的本质区别 - 个人品牌是基于长期持续的产品/事业形成的正向体验(信任/尊重/认可),强调知行合一和长期积累 [5] - 个人IP是通过短期运营包装建立的流量符号,具有生命周期属性,易沦为营销耗材 [5] - 企业家个人品牌是企业核心资产,而个人IP是用企业信誉换取短期流量的高风险行为 [7] 网红创业者案例警示 - 尼古拉创始人米尔顿通过高调营销使公司市值一度超越福特,个人身价达80亿美元,但上市后因欺诈指控导致股价跌至0.667美元 [2] - 过度营销导致企业家IP反噬企业价值,案例显示流量狂欢与商业基本面脱钩的风险 [2][3] 企业家投入个人IP的代价 - 时间成本不经济:需与专业MCN机构竞争,挤占战略决策/产品打磨等核心工作精力 [8][9] - 内容创作困境:在真实性与表演性间难以平衡,过度曝光易引发品牌透支 [9] - 早期创业者误区:将流量视为救命稻草,反而偏离企业建设本质 [10] 替代性解决方案 - 组织化营销:激发全员内容创造力(如秋田满满团队全员直播),形成"集束弹"式传播 [12] - 系统性建设:通过企业战略赋能员工,将营销转化为组织能力而非依赖个人IP [13] 行业趋势观察 - 流量焦虑驱动创业者盲目追逐IP化,但个人品牌与IP的界限正加速分化 [14] - 长期主义视角显示,企业品牌建设需规避平台流量陷阱,回归商业本质 [14][15]
普通人变富最靠谱的方式:模仿巴菲特
洞见· 2025-07-13 19:00
投资哲学 - 致富最靠谱的方式在于日常选择而非股市操作,关键选择包括交友、职业和生活态度[4][5] - 普通人通过复制朴素生活哲学(如长期专注、热爱工作)可实现渐进式财富积累[6][24][27] - 财富增长与投入专注度高度相关,从事热爱的工作会加速收入曲线上升[26][27] 职业观 - 自燃型人格(自主驱动、主动拓展)在职场中晋升最快,代表人物巴菲特将工作视为生命投资而非时间出租[12][14][15][21] - 建议选择热爱的工作而非仅关注起薪,因热爱能延长职业生命周期并提升长期收益[20][22][23] - 巴菲特案例:免费为格雷厄姆工作积累经验,94岁仍保持工作热情[17][18][19] 社交价值 - 密友五次元理论显示个人财富智慧受最常接触5人平均值影响[29][30] - 巴菲特通过主动结交优秀者(如芒格)获得关键决策支持,芒格助其规避危机并优化管理[35][36][37] - 罗振宇通过高频接触行业牛人获取认知突破并转化为商业内容[38][39][41][42] 财富积累策略 - 滚雪球思维:当前储蓄是未来财富基石,17岁起养成存钱习惯并复利投资[49][50][52][54] - 节制消费:居住旧宅、使用优惠券、避免奢侈品消费形成"省钱-存钱-钱生钱"闭环[56][57][58][59] - 慢富逻辑:拒绝短期暴利,通过长期复利和时间效应放大财富[60][62][63][66] 个人品牌建设 - 个人信誉是最宝贵资产,正直慷慨等品质比智商更能赢得长期合作[70][73][77][79] - 伯克希尔核心竞争力源于数十年积累的市场信任度[83][84] - 商业成功依赖人品底线而非算计能力,口碑崩塌将导致难以修复的损失[82][86][89]
唐纳德·特朗普的生意经
财富FORTUNE· 2025-05-25 21:07
特朗普商业帝国的核心观点 - 特朗普品牌价值是其商业帝国的核心资产 通过房地产 媒体 数字货币等多领域扩张实现财富增长 [1][2][6] - 个人净资产从第一任期37亿美元增至48亿美元(彭博社2024年3月数据) 若计入数字货币项目可能达77亿美元 [2][8] - 商业架构高度不透明 采用多层LLC套壳模式 财务披露不完整 数字货币项目尤其缺乏透明度 [5][8][15] 房地产与授权业务 - 特朗普集团持有26.5亿美元房地产资产 占净资产约50% 包括20个高尔夫球场和30多栋自营/授权大楼 [7][8] - 曾因虚报房产价值被纽约法院处以3.55亿美元罚款 目前正在上诉 [8] - 授权业务拓展至土耳其 乌拉圭等国家 通过冠名权获取低风险收入 [7] 媒体科技业务 - 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2024年通过SPAC上市 首日持股价值达67亿美元 当前价值约23亿美元 [10][11] - 旗下Truth Social平台2024年2月美国日均活跃用户仅30.4万 远低于X(2500万)和Meta系产品 [11] - 2024年营收360万美元 运营亏损4亿美元 但持有7.77亿美元现金 负债仅2500万美元 [11][12] - 计划推出Truth+流媒体和TruthFi金融科技平台 已获批收购资金 [10][12][13] 数字货币布局 - 从批评比特币转向积极布局 2022-2023年通过NFT获利700万美元 [14][16] - World Liberty Financial项目发行225亿枚代币 关联实体持有75%销售收入 中国商人孙宇晨投资7500万美元 [17][21] - 特朗普币发行价11美元 总供应量10亿枚 关联实体持有80% 市值曾暴跌85% [22] - 区块链分析显示关联实体已赚取3.5亿美元交易费 但项目实际用途存疑 [16][21][22] 商业扩张策略 - 品牌授权模式贯穿始终 从实体地产延伸到数字资产 [1][7][14] - 利用政治影响力推动业务发展 如数字货币行业2亿美元助选后政策转向 [15] - 通过家族成员管理资产 两个儿子自2017年起实际控制特朗普集团 [7][16]
市集摆摊,先赔为敬
虎嗅APP· 2025-05-08 21:13
地摊经济现状分析 - 五一小长假期间各类市集密集出现,涵盖公园、商场、艺术街区等场所,但商品价格普遍偏高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低 [3] - 摊主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传统小吃摊主被改造碱水面包等新式产品的年轻人取代 [3] - 网络宣传存在两极分化:一方面鼓吹"月入过万"的致富神话,另一方面则是"地摊尽头是骗局"的失败案例 [3] - 实际经营情况显示,多数摊主面临亏损,典型案例为出摊三天总收入3050元(其中3000元来自卖掉推车) [3] 地摊选品特征 - 选品呈现明显潮流化趋势,紧跟网红产品如暴打柠檬茶系列,名称创新度高(暴打渣男/前任/甲方等) [7] - 存在显著代际差异:中老年摊主偏好烤肠/烤冷面等传统品类,青壮年注重创新(现穿烤牛肉串),年轻摊主追求完全创新品类(麻辣烫冰饮二合一) [9] - 城市差异化初期明显(一线城市豪车后备箱经济),但创新模式会快速向低线城市扩散并本地化(长沙出现后备箱卖辣条) [9] - 老摊主普遍不看好年轻摊主的创新模式,认为难以持续经营 [9] 地摊经济发展历程 - 2020年作为"救市"模式兴起,从被动就业过渡逐渐演变为青年创业热门赛道 [11] -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从初期放松管制发展为将市集纳入城市建设重点(创意夜市/复合商业街) [11] - 长沙等城市形成网红夜市集群(扬帆/四方坪/冬瓜山),江浙地区也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11] - 连锁餐饮品牌开始参与地摊经济,商场频繁策划主题快闪集市 [11] 互联网对地摊经济的影响 - 短视频平台催生地摊网红,如"腰子姐"和拥有670万粉丝的福建网红"白菜" [12] - 多数"摊主"实质是内容创作者,通过摆摊场景展示颜值/搞笑等内容 [12] - 催生配套培训产业,网课从低价教学发展为定价数千元的创业陪跑服务 [13] - 年轻摊主过度关注互联网概念(私域流量/社群运营),但实际经营能力不足 [13] 地摊经营成本结构 - 设备投入呈现升级趋势,新手倾向购买高档设备而非性价比高的二手器材 [15] - 供应链不专业导致成本飙升(如分装山姆甜品需额外承担采购成本) [16] - 摊位费用高企:普通散摊日租50-100元,黄金地段月租达两三千元 [16] - 网红夜市准入壁垒高,需通过筛选面试甚至托关系获取摊位 [16] 消费端反馈 - 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消费者体验下降,地摊食品价格已接近或超过实体店(长沙烧烤需花费大几十元) [17] - 出现"地摊刺客"现象,网红产品溢价严重,性价比优势消失 [17] - 实体店通过"地摊风"装修营造性价比印象,与真实地摊的消费升级形成反差 [15]
扎克伯格如何用“失控”战略,将Instagram炼成千亿印钞机?
搜狐财经· 2025-04-27 20:30
收购决策背景 - 2012年4月Facebook在IPO前数周面临双重危机:投资者质疑移动转型能力,内部团队困于桌面思维惯性 [2] - 扎克伯格以10亿美元收购仅有13名员工、零收入且仅支持iOS的Instagram,被《连线》称为"魔鬼交易",董事会未提前被告知 [2] - 收购决策基于两个关键信号:Instagram安卓版上线首日下载量破百万(远超Facebook早期增速),用户停留时长是传统社交平台的3倍 [2] - Instagram通过"视觉叙事"重构社交本质,从"连接朋友"转向"构建观众",让普通人成为创作者 [2] 战略逻辑与执行 - 收购打破常规:48小时内完成交易,承诺"绝对自治",产品审核权完全下放 [2] - 三重精密计算:生态补位(填补Meta"兴趣社交"空缺)、组织创新(保留独立团队与逆向学习)、货币化延迟满足(先造帝国再建收费站) [3] - "联邦制"管理:Instagram创始人保持掌舵,团队拒绝搬入Facebook总部,但共享技术资源(如直接调用垃圾过滤技术节省一年试错成本) [3] - 货币化路径:通过降低创作门槛(滤镜/标签)形成自循环生态,累积20亿用户视觉偏好数据,最终实现场景化变现(KOL带货/Shop功能) [3] 商业成果与行业影响 - 至2023年Instagram贡献Meta 25%收入,估值超千亿,回报率达100倍 [4] - 重构社交权力结构:从"关系链"升级为"影响力基础设施",凯莉·詹娜通过自拍建立10亿美妆帝国,证明"个体即媒体" [5] - 推动信任迁移:用户对"真实人格"信任超过企业广告,迫使可口可乐等巨头将预算投向网红而非电视广告 [5] - 成为新经济基础设施:HR通过动态评估候选人软实力,投资人用Ins互动率预判项目潜力,Z世代以视觉语言定义身份认同 [6] 行业范式变革 - 社交平台定位转变:从"社交媒体公司"升级为"社会联系的基础架构师" [7] - 个人品牌成为终极护城河:红杉资本要求创业者提交"Ins影响力报告",Shein凭创始人人设横扫欧美 [8] - "失控管理"价值显现:腾讯投资京东保留独立战斗力,字节跳动允许多团队开发同类产品,Meta Reality Labs十年烧钱350亿赌注元宇宙 [8] - 注意力战争升级:TikTok重构社会分层,ChatGPT争夺"人类第二大脑"地位,苹果Vision Pro失败反证开源AR生态的前瞻性 [8] 历史意义与启示 - 2012年收购本质是对人类社交本能的重新编码,押注视觉与情感而非文字与链接 [8] - 当前社交行为实质参与预设的"社会实验":每张图片都是货币,每次关注都是权力 [9] - 对创业者的核心拷问: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Instagram时刻"(非功能创新而是范式颠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