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短剧+
icon
搜索文档
杭州市余杭区 以“微短剧+”激活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
人民日报· 2025-11-17 06:03
行业核心观点 - 微短剧产业正通过“文化+科技+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激活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1][2][3] 内容创作与题材创新 - 多类型内容矩阵协同发展,涵盖非遗、普法、创业等题材,例如《侠客不行》融合现代职场与古代侠义精神,《碧海狂花》入选浙江省“十五五”影视剧创作重点选题库 [1] - “文化+旅游”路径成效显著,《玉梦》串联双溪漂流等特色景点,《玉琮传说》探索良渚文化IP并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 [1] - 部分作品市场表现强劲,《月光锈》《栀栀复栀栀》在红果APP观看量均突破10亿 [1] 科技创新与效率提升 - 企业采用“AI+文化”双轮驱动模式,剧点网络研发的“短剧AI智能体”实现从文字到视频端到端生成,将单部短剧成本从30万-50万元压缩至8万元 [2] - 自研多语种翻译系统实现字幕提取、翻译、配音全流程自动化,将出海准备时间从数天缩短至分钟级 [2] - 索以文化开发“动画魔方”使原画设计效率提升300%,水母智能“触手AI”平台拥有超300万AI原生UGC创作者,创作超2.5亿UGC作品 [2] - 智海微言WiseOcean平台助力创作效率提升30%,良渚芯云影视基地利用AI实现海外剧本与演员精准匹配 [2] 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政府设立全国首个2亿元网络微短剧发展基金,配套“黄金10条”扶持政策,结合2亿元区级文艺发展基金,年均兑现政策资金8000万元 [3] - 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杭州)打造“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与“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整合40余家专业机构提供“管家式”全流程服务 [3] - 推动成立审查分中心、创作基地、产业联盟等专业机构,形成从创作、拍摄到审查的完整服务体系 [3] 市场表现与出海成果 - 剧点网络3年间共打造700余部自制短剧,播放量近2000亿次,作品以8种语言版本触达全球千万用户 [2] - 青榕传媒入选“微短剧优秀制作企业”,剧点短剧斩获“年度出海短剧厂牌” [1]
“啊呦视频”小程序正式上线,创新“社交裂变+价值共创”开启微短剧产业新生态
南方都市报· 2025-11-06 15:04
平台发布与核心特点 - 南方都市报社联合十月影业有限公司正式推出“啊呦视频”(南都剧场)小程序,该平台依托南方智媒云技术支撑建设 [2] - 平台以“小体量、精制作、正能量、大情怀”为核心创作理念,并深度融合“百剧千行”共创计划 [2] - 平台创新性采用“社交裂变”机制,打造“谁分享,谁收益”的互动玩法,用户通过分享促成他人付费解锁短剧可获得相应收益,推动用户从“观剧者”向“价值共创者”转变 [2] 战略合作与产业布局 - 平台是主流媒体深耕微短剧赛道的重要布局,致力于实现微短剧创作发展与运营创新的双向赋能 [2] - 南方都市报联合深圳本土机构漫森文化传媒共同出品法治题材微短剧《危楼之上》,该项目是响应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的重点项目,并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联合策划 [5][6] - 未来公司将与漫森文化传媒深度携手,推动法治宣传与普法教育形式创新 [6] 内容创作计划与目标 - “百剧千行”共创计划由南方都市报社牵头发起,计划三年内创作孵化100部富含广东元素的微短剧精品,旨在全方位赋能广东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 [4] - 该计划通过“定制一批、遴选一批、自制一批”的多元化模式,依托广东省屏媒产业联盟及广东本土文化资源与产业优势 [4] - 微短剧《我比奶奶大三岁》作为“百剧千行”计划首批落地作品,凭借独特创意与精良制作为行业题材多元化发展拓宽边界 [4] 行业活动与未来展望 - 活动期间举办了以“微短剧价值共生路径探索”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汇聚平台、制作机构及高校嘉宾,探讨内容创新、传播机制优化及产业融合路径 [7] - 活动标志着公司在媒体融合与内容创新领域迈出关键步伐,系统性布局进入新阶段 [7] - 未来公司将以小程序为载体,依托“百剧千行”计划IP优势,联合合作伙伴持续孵化优质内容,并探索“微短剧+”新形态与“精品短剧+社交裂变”生态体系 [7]
中国移动咪咕三部微短剧作品斩获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多项荣誉!
环球网· 2025-10-29 15:57
公司获奖与项目成就 - 咪咕公司微短剧作品《大力村超人》荣获2025中国广电视听精品之夜“2025年度推荐作品”称号[1] - 公司作品《戏比天大》《夕阳下的伪装者》获评“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优秀项目”[1] - 《戏比天大》导演李根被评为“优秀导演”[1] 获奖作品内容与特色 - 《大力村超人》以体育微短剧形式演绎乡村故事,讲述青年返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已入选广电总局2024年微短剧国庆档及2025年春节档双档推荐片单[1] - 《戏比天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为叙事核心,呈现小人物坚守传统技艺的故事,特邀百年秦腔名社“易俗社”进行艺术指导,并入选2025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微短剧剧本[3] - 《夕阳下的伪装者》围绕“反诈”主题构建悬疑故事,融入AI换脸等现实诈骗手法进行反诈科普[6] 公司战略与行业布局 - 公司持续推进“微短剧+”在非遗、文旅、科普、运动等多元赛道的布局,构建具有社会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微短剧内容矩阵[10] - 公司以“内容+科技+融合创新”为核心战略,深化“微短剧+”战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社会议题表达与青年审美趣味的深度融合[10] - 公司推出“繁星沐光3.0”计划聚焦共聚、共享、共创,致力于从内容精品化、生态多元化破局[8] 行业动态与公司倡议 - 公司在微短剧论坛上参与发布“微短剧行业依法纳税倡议书”[8] - 公司指出微短剧行业存在同质化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正推出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8] - 公司认为微短剧“百花齐放”需平台、制作、监管三方协同,未来将携手伙伴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8]
《中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新京报· 2025-09-29 11:18
行业演变与市场规模 - 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文娱产业的新兴形态,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初期以低成本、拼贴化叙事和猎奇情节为特征,但精准契合碎片化娱乐需求,为产业化奠定用户基础 [1] - 行业在数年间实现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转型"的跨越,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预计2025年达634.3亿元,2027年有望冲击千亿关口,规模与中国电影票房相当 [1][15] - 伴随平台资本深度参与和政策体系完善,行业已形成从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分发传播到商业变现的全链条生态,精品化成为核心发展趋势 [1][15] 精品化转型表现 - 叙事逻辑与审美追求显著提升,替代过去"5秒一个反转"的粗糙套路,涌现出故事完整、人物立体、主题鲜明的作品,如司法题材剧《法官的荣耀》《正义之刃》、家庭伦理剧《家里家外》等 [2][15] - 微短剧从"快消娱乐"升级为"社会叙事载体",部分作品在播放量和商业回报上取得亮眼成绩,并获得主流舆论认可 [2][15] - 精品化体现在更完整的叙事、统一风格和明确题材策略,现实主义、家庭伦理等题材通过细节化表达强化情感共鸣,类型化创作强调逻辑强度与知识密度 [42][43] 用户行为与产业规模 - 微短剧用户观看行为趋于日常化,36.19%用户基本每天都看,38.15%用户每周观看几次,显示较强用户粘性 [25][27] - 截至2024年12月,参与微短剧产业的相关企业超过8万家,主体多元,包括网文公司、MCN机构、广告公司、品牌方和传统影视制作公司,形成跨界融合格局 [28] - 播出渠道从短视频平台延伸至长视频平台、搜索与综合平台、游戏直播和电商平台,构建"多元场景传播矩阵",商业模式从点播付费转向广告植入、会员订阅、IP改编等多元化变现路径 [28][29] 平台与资本作用 - 平台成为微短剧生态关键参与者,短视频头部平台持续加码,长视频平台开设专区并推进自制/联合出品,独立短剧应用入场,形成"多点承载"格局 [33] - 平台通过专项征集、定向孵化和资金扶持推动精品化生产,以快手为例,"星芒创想计划"下累计上传新剧超5.3万部,新上线短剧实现100%原创,原创剧本数量同比增加51.3% [34] - 资本重度参与,从百万级项目频出到千万级精品增多,甚至出现逾亿元投资短剧如《狮城山海》,B站"曦光计划"单项目扶持10万-300万元,优质项目投入上不封顶 [34][35] 政策与监管体系 - 监管体系从"专项整治"向"常态治理"和"制度化合规"完善,国家层面通过备案、先审后播、题材与制作规范等要求明确准入门槛与导向边界 [36][37] - 地方政策通过奖补和产业园区推动微短剧纳入文化战略,如江西、湖北、深圳等地对优秀剧本给予资金扶持,最高达100万元,形成"制度护栏+发展支持"新格局 [40][68] - 政策呈现"国家立标、地方走深、行业提质"的协同演进态势,微短剧被纳入地方文化与数字经济制度化版图 [42] 可持续发展路径 - 强化剧本创作与编剧激励,如快手"星芒创想计划"冠军剧本单赛道奖金达8万元,阅文集团提供稿酬1.5万-5万元保底及最高2%流水分账机制 [50][54] - 完善版权与分账机制,推动建立行业剧本库与版权交易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水印溯源,降低维权成本 [86][90] - 推动"微短剧+"跨界融合,如与文旅、科普、非遗等领域结合,学习《好梦过长沙》等作品经验,打造文化IP新载体 [102][104] 行业面临挑战 - 内容创作模板化严重,常见"霸总、逆袭、穿越"等叙事模式过度重复,逻辑性与人物塑造存在短板,价值导向偏差问题不容忽视 [72][73] - 版权侵权现象严重,盗版问题已形成完整产业链,2023年平均每部短剧面临1224条侵权链接,总计达40.53万条,维权成本高、追责周期长 [78] - 平台算法推荐过度依赖流量指标,导致"博眼球"内容获得更高曝光,优质作品可见度受限,商业化机制仍以付费观看为主,缺乏对精品内容的长期激励 [80][82]
短剧+漫剧双赛道放量 时刻互动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近3倍产能持续攀升
证券日报网· 2025-08-27 20:4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18亿元,同比增长289.37% [1] - 归属净利润860.41万元,同比增长55.92% [1] - 扣非净利润860.99万元,同比增长55.51% [1] 主营业务结构 - 数字营销服务与微短剧业务为核心业务板块 [2] - 微短剧业务首年营收近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62亿元 [3] 数字营销业务 - 与抖音、腾讯等头部平台深化合作,稳固核心代理商地位 [2] - 具备TikTok官方认证资质,覆盖全球150余国流量资源 [2] - 通过AI广告投放工具实现精准推送,成本降低约20% [2] - 拥有7项发明专利、43件软件著作权及30项作品登记证书 [2] 微短剧业务创新 - 探索"微短剧+"赋能模式,覆盖银发经济、品牌、游戏、文旅等领域 [3] - 《退休返聘之一鸣惊人》上线36小时热力值突破1000万,登顶DataEye短剧热力榜 [3] - 《凉山小厨娘》获第九届麒麟国际广告奖"年度最佳短剧营销案例奖" [3] 产业基地建设 - 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基地占地1.5万平方米,设近100个拍摄区 [4] - 月产能30部微短剧,预计持续扩张 [4] - 实现创作-制作-发行高效衔接,缩短拍摄周期并降低成本 [4] AI技术应用 - 首部AI动态漫短剧《金榜题名之我靠系统大展宏图》实现技术突破 [4] - AI转绘技术将制作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1个月,成本下降70%-90% [4] - 下半年计划推出100部以上AI漫剧,已与多平台达成版权合作 [4] 海外业务拓展 - 海外短剧App重点在东南亚、日韩测试推广,用户活跃度与留存率良好 [5] - FreeShort平台首批上线约300部作品,多部作品登顶地区热榜 [5] - 与抖音火剧联合制作《天降美飒小食神》,推动江西文化元素出海 [5] 核心竞争力 - 技术积淀包括专利、著作权及AI应用能力 [5] - 具备全链路全媒体整合营销服务能力 [5] - 战略前瞻性体现在短剧、出海及AI内容布局 [5]
中国移动咪咕非遗微短剧《我家后厨通古今》开机,战火与传承交织的动人故事即将上演
环球网· 2025-07-16 17:34
微短剧《我家后厨通古今》内容与创新 - 该剧融合抗战、非遗"荥经砂器"与美食元素,采用双线叙事通过一只带有弹痕的黑砂锅连接1940年与2013年两个时空,展现非遗技艺的传承[1][3] - 创作上运用方言增添地域特色,川军战士说四川话或带四川口音,现代线融入方言梗,并设置历史彩蛋,真实历史人物曾庆红出现在故事中[3] - 故事最后荥经黑砂得以修复,女主领悟先辈奉献精神,展现非遗技艺与爱国精神的代代传承[3] 咪咕数媒的微短剧战略与行业趋势 - 该剧是咪咕数媒"微短剧+"战略的力作,以创新形式展现非遗魅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展现公司在剧本创作与内容创新的能力[5] - 微短剧市场正从"下沉"向"精品化"转型,该剧具有示范意义[5] - 公司探索微短剧与其他领域融合,如《南枝向东暖》诠释女性成长新范式,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双赢[5] - 在"微短剧+文旅"领域,多部作品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剧目[5] 咪咕数媒的题材创新与社会合作 - 公司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推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如即将上线的《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献礼中国航海节暨郑和下西洋620周年[8] - 题材上不断推陈出新,如即将开机的《楼外枪声》以抗争时期伪满政权为背景,展现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人性、信仰与牺牲[8] - 以"微短剧+"为支点,公司通过创新为观众带来兼具社会价值与观赏价值的优质作品,借短剧讲好中国故事[9]
山东出台措施鼓励微短剧创作 单部最高可获100万元资金奖励
证券时报网· 2025-05-22 15:36
微短剧行业政策支持 - 山东省推出《山东省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山东省推动"微短剧+"创作计划工作方案》,引导微短剧创作提升 [1] - 每年策划推出一批精品微短剧,建立重大主题微短剧剧本项目库和跟踪指导机制 [1] - 实施"微短剧+"系列创作计划,包括"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科技""微短剧+教育"等跨界融合模式 [1] 微短剧产业激励措施 - 单部微短剧最多可获得100万元资金奖励,鼓励市县出台扶持政策 [2] - 打造微短剧摄制地和拍摄取景地,优化影视基地功能,提升配套服务能力 [2] - 首批山东省微短剧摄制基地共九个,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地 [2] 微短剧技术应用与创新 - 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在微短剧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的全链条应用 [2] - 支持高校、企业、园区建设微短剧技术创新实验室,促进摄制地与研发企业合作 [2] 微短剧与文旅产业融合 - 电视剧《南来北往》带动取景地潍坊坊茨小镇旅游收入超1.2亿元 [3] - 微短剧《当星光坠入花海》20天内带动烟台景区、餐厅消费超500万元 [3] - 纪录片《大泰山》播出后景区接待游客超860万人,创历年新纪录 [3] 行业生态与机构落地 - 山东省招引爱奇艺、优酷等头部机构和2900多家影视机构落地 [3] - 坚持"影视+文旅"战略,推动视听力量与文旅产业融合共生 [3]
养老题材激活“微短剧+”新场景,中国移动咪咕短剧生态再升级
环球网· 2025-03-28 16:18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移动咪咕以“微短剧+”为支点,通过多赛道并进撬动内容创新与社会价值共振,未来将深化微短剧领域生态布局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6][8] 活动信息 - 2025年3月28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浙里微光·视听赋能”发布会在成都举行,浙江省网络视听协会联合十余家领军企业计划通过微短剧丰富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 [1] - 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于航出席活动并参与“跟着微短剧享养老”创作计划启动仪式 [3] 养老题材微短剧 - 咪咕数媒将推出养老题材微短剧《夕照暖庭》,聚焦老年群体,以传统与新型养老模式碰撞为切口,展现代际互动与养老模式探索,助力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 [3] 多赛道布局成果 - 多部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带动地方文旅打卡热潮 [8] - 萌宠题材短剧《小狗来福》全网播放量超4亿,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2024年度优秀作品 [8] - 反诈题材微短剧《夕阳下的伪装者》、乡村振兴题材短剧《带领全村人致富》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双赢 [8]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移动咪咕将进一步深化微短剧领域生态布局,以多元化题材、创新模式及社会价值导向,持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6][8]
用短剧解锁视听新打法,中国移动咪咕让科普传播先“破圈”再“落地”
环球网资讯· 2025-03-28 14:32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在科普传播领域创新实践,依托“微短剧 +”形态探索科普传播新范式,通过深耕网文 IP、解决科普痛点、打造标杆案例等举措构建科普微短剧生态,还推出多种题材精品短剧,未来将以精品微短剧赋能科学传播推动科普大众化 [5][12] 会议信息 - 3 月 28 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视听赋能 科普未来——知识就是力量行动启航”科普视听论坛在成都举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为论坛主办之一 [1] - 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马李永受邀出席圆桌环节,与多方人士共探科普视听领域新趋势、新机遇 [3] 科普传播实践 - 公司秉持初心,依托“微短剧 +”创新形态,探索“科技 + 文化 + 艺术”融合的科普传播新范式,推动科普知识传播普及 [5] 构建科普微短剧生态举措 深耕网文 IP 蓄力 - 咪咕数媒深耕网文行业 10 年,有 2 万多名签约作者、超 2 万部全版权作品,小说 IP 储备丰富 [6] - 21 年开始在科幻小说 IP 领域布局探索,主办多届科幻征文大赛,联合举办首届“科幻小说接龙大赛” [6] - 已与 200 余位优质作家达成内容合作,含 30 余位获银河奖、星云奖等名家作者 [6] - 23 年布局短剧领域,实现“网文 + 短剧”双轨模式,将科幻小说 IP 与微短剧结合构建科普微短剧生态 [8] 直击科普难痛点 - 多数科普内容小众,代入难度大,科普短剧能发挥“强情节”“快节奏”特点,避免说教感,让观众轻松接受知识 [9] - 咪咕数媒基于科幻 IP 储备,以 K12 教育、银发人群需求为导向,聚焦科普应用场景,以多种媒介形式联动推广 [9] - 借助运营商渠道分发优势和咪咕阅读 APP,形成跨平台传播网络,通过包月会员模式精准触达不同圈层用户 [9] 联手脑科专家打造标杆案例 - 咪咕数媒计划与脑科专家共同打造科普短剧《回到三国当名医》,普及医学知识 [10] 其他精品短剧成果 - “短剧 + 萌宠”题材微短剧《小狗来福》全网播放量破 4 亿,入选 2024 年第四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 [12] - “短剧 + 文旅”题材微短剧《我有一座百宝屋》《龟城之永泰幻境》等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带动文旅打卡热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