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牌竞争

搜索文档
三家分宗、宗馥莉出走,一“娃”生“三小”冰柜决胜负
36氪· 2025-10-14 07:57
公司核心事件 - 宗馥莉于2025年9月12日辞去娃哈哈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及董事等职务,接棒仅142天后再次出走 [3] - 集团于10月10日任命许思敏为新任总经理,董事长职位暂缺 [3] - 几乎同时,宗馥莉通过宏胜饮料集团注册"娃小宗"系列商标,被视为其单飞后的首个品牌阵地 [4] - 其叔宗泽后于10月1日上线"娃小智",宣称配方一样价格更低,10万元可签区域独家 [4] - 堂弟宗伟于10月8日将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公司更名为"沪小娃",家族内斗公开化 [4]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饮料行业规模首次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速6.1% [5] - 快销行业平均每天有8款新品上市,一年近3000款新饮料,但七成活不过12个月,全年注销吊销企业超8600家,存活率不超三成 [5] - 73%的饮料销量场景发生在线下物理冰柜或货架 [6] - 当网点≤3万时,品牌渗透率提升几乎为零,网点突破10万后,每增加1万台可带来0.7个百分点的全国渗透率跃升 [7] - 10万网点是品牌能够活下来的最小临界值 [7] 新品牌竞争劣势 - 与加多宝事件获得舆论同情不同,宗氏分家被舆论视为豪门内斗,共情红利消失 [10] - 家族内部关于继承权的诉讼(三名自称宗庆后非婚生子女在香港法院提起诉讼)转移了舆论焦点 [10] - "娃小宗"等品牌绑定对象模糊,既不敢直呼娃哈哈,又舍不得远离,缺乏记忆锚点 [13][15] - 娃小智首批地推仅3000台冰柜,平均一个地级市不到10台,远未达到10万网点的最小限额 [19] - 娃小智锁排率不足5%,且缺乏电费补贴等支持手段 [19] - 娃哈哈在全国投放约60万台定制冰柜,并以每台补贴3000元为条件锁定70%以上陈列面,形成高锁排 [19] - 娃小宗冰柜投放尚未启动,线下能见度几乎为零 [19] - 沪小娃仅做桶装水,与饮料冰柜体系无交集,无法形成协同效应 [19] 娃哈哈品牌现状 - 家族内斗事件使娃哈哈指数级霸榜,抖音AD钙奶单场GMV破1200万元,部分商超48小时内三次补货仍断货 [21] - 微信指数冲至1.8亿,环比暴涨320% [21] - "三小"品牌的模仿行为实际上提醒消费者娃哈哈才是正品,相当于为娃哈哈引流 [22] - "三小"在市场上的缺席进一步巩固了娃哈哈的货架C位 [22][25] - 只要"三小"中任何一方立不住,渠道与舆论的好感度将返还给娃哈哈 [22]
大品牌找不到经销商,中小品牌悄悄拿走了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9-01 19:41
行业趋势变化 - 头部快消品牌销量增长乏力 乳制品 啤酒 饮料等品类均被三四线区域性小品牌侵蚀市场份额 [1] - 消费者需求转向个性化 差异化产品 年轻消费者尤其青睐此类产品 [1] - 线上线下渠道整体仍以大品牌为主导 但区域市场中小品牌持续蚕食份额 [2] 大品牌传统竞争优势 - 过去通过快速模仿小品牌差异化产品 依托强大渠道体系实现快速铺货 [3] - 利用渠道资源投入压制小品牌陈列空间 并通过线上广告资源淹没小品牌声量 [3] - 2017年衡阳乳酸菌饮料市场案例显示 X利通过买断终端陈列位 常态化促销和综艺赞助快速抢占味动力 小洋人等中小品牌份额 [3] 渠道体系变革 - 大品牌对经销商持续加压导致利润变薄 经销商流动性增加 部分市场出现长达2年的经销商空窗期 [8][9] - 终端拒绝合作主因包括临期品处理费用压缩 线上价格冲击导致终端采购转向电商平台 [11][12] - 终端更倾向销售高毛利小品牌 例如卖一瓶大窑汽水相当于三瓶可乐的利润 [14][16] 资源投入策略失效 - 大品牌缩减费用投入 细分产品陈列边缘化且缺乏持续推广支持 [19][20] - 新品推广压力转移至经销商 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市场开拓受阻 [20][22] - 小品牌获得资本支持(如简爱 元气森林) 在细分产品资源投入上形成优势 [24] 渠道关系演变 - 资本对利润的极致追求导致压货 窜货等动作变形 最终损害渠道伙伴利益 [16] - 终端通过引入多品牌作为谈判筹码 小品牌成为渠道利润补充的重要手段 [16] - 部分经销商转向消费者运营和自有品牌代工 逐步脱离对品牌商的依赖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