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乳酸菌饮料
icon
搜索文档
今起常温纯牛奶中禁止添加复原乳 北京市场还有吗?|XIN消费
搜狐财经· 2025-09-16 20:52
今日(9月16日)起,纯牛奶更"纯"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正式实施。这一修订明确规 定,生产灭菌乳只能以生乳为原料,不再允许使用复原乳。 北青报记者走访北京商超发现,各个品牌的常温纯牛奶的配料表均已是"生牛乳"。超市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很久 没有见过复原乳的牛奶了。 虽然实施了新规,但是纯牛奶的市场价格却没有明显的波动。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品牌的产品仍旧在做中秋 国庆档的促销活动。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青岛、上海等地商超早在8月便启动自查下架,有品牌含复原乳的纯牛奶彼时已撤离货架,剩 余临期产品通过买一送一、第二件半价等促销方式清库,8月底已全部处理完毕。 不仅是纯牛奶,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不少常温酸奶、调制乳的配料表中"生牛乳"的位置也非常靠前,很多品牌还 标明了生牛乳在其中的含量,大多在80%以上。有的上述产品中虽然配料表里也有"脱脂乳粉""全脂乳粉"等成 分,但大多排在靠后的位置,用途也大多是增加风味和口感。不过,如养乐多等乳酸菌饮料,配料表中仍旧以乳 粉为主要原料。当然,常温酸奶、调制乳和乳酸菌饮料产品并不在本次新规范畴之内。 9月16日起,生产灭菌乳(即市场上经常能见到的常温纯牛奶 ...
欢乐家涨2.05%,成交额1.4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383.30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6 11:06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9月16日盘中股价上涨2.05%至19.91元/股 成交额1.46亿元 换手率1.94% 总市值87.10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383.30万元 特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1.46%和2.77% 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13.03%和14.34% [1] -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31.22% 近5日/20日/60日分别变动-1.73%/16.03%/21.92% [1] - 年内两次登上龙虎榜 最近9月4日龙虎榜净买入5996.40万元 买卖总额占比分别为16.89%和6.93% [1] 公司基本情况 - 总部位于广东省湛江市 成立于2001年12月12日 2021年6月2日上市 [2] - 主营业务为水果罐头/植物蛋白饮料/果汁饮料/乳酸菌饮料的研发生产销售 [2] - 收入构成:饮料55.73% 罐头38.66% 其他5.61% [2] - 申万行业分类为食品饮料-饮料乳品-软饮料 概念板块含植物蛋白/乡村振兴等 [2] 股东结构与财务表现 - 截至9月10日股东户数2.33万户 较上期增加20.14% 人均流通股16562股减少16.76% [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48亿元同比减少20.90% 归母净利润1855.25万元同比减少77.50%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4.77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3.46亿元 [3]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十大流通股东 持股35.30万股较上期减少63.15万股 [3]
大品牌找不到经销商,中小品牌悄悄拿走了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9-01 19:41
行业趋势变化 - 头部快消品牌销量增长乏力 乳制品 啤酒 饮料等品类均被三四线区域性小品牌侵蚀市场份额 [1] - 消费者需求转向个性化 差异化产品 年轻消费者尤其青睐此类产品 [1] - 线上线下渠道整体仍以大品牌为主导 但区域市场中小品牌持续蚕食份额 [2] 大品牌传统竞争优势 - 过去通过快速模仿小品牌差异化产品 依托强大渠道体系实现快速铺货 [3] - 利用渠道资源投入压制小品牌陈列空间 并通过线上广告资源淹没小品牌声量 [3] - 2017年衡阳乳酸菌饮料市场案例显示 X利通过买断终端陈列位 常态化促销和综艺赞助快速抢占味动力 小洋人等中小品牌份额 [3] 渠道体系变革 - 大品牌对经销商持续加压导致利润变薄 经销商流动性增加 部分市场出现长达2年的经销商空窗期 [8][9] - 终端拒绝合作主因包括临期品处理费用压缩 线上价格冲击导致终端采购转向电商平台 [11][12] - 终端更倾向销售高毛利小品牌 例如卖一瓶大窑汽水相当于三瓶可乐的利润 [14][16] 资源投入策略失效 - 大品牌缩减费用投入 细分产品陈列边缘化且缺乏持续推广支持 [19][20] - 新品推广压力转移至经销商 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市场开拓受阻 [20][22] - 小品牌获得资本支持(如简爱 元气森林) 在细分产品资源投入上形成优势 [24] 渠道关系演变 - 资本对利润的极致追求导致压货 窜货等动作变形 最终损害渠道伙伴利益 [16] - 终端通过引入多品牌作为谈判筹码 小品牌成为渠道利润补充的重要手段 [16] - 部分经销商转向消费者运营和自有品牌代工 逐步脱离对品牌商的依赖 [26]
欢乐家上半年营收7.48亿元 持续发力供应链与品牌力构建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17:1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48亿元,归母净利润1855.25万元 [1] - 依托山东临沂、湖北汉川、湖北枝江和广东湛江四大生产基地开展全国性渠道布局 [1] - 形成水果罐头和椰子汁双驱动战略,核心产品包括橘子罐头、黄桃罐头及椰子汁植物蛋白饮料 [1] 行业成本压力与应对 - 水果和椰子等天然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饮品行业毛利率造成普遍压力 [2] - 植物蛋白饮料市场规模2022年达1351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1400亿元 [2] - 通过产地直采、长期合同及自建海外椰子加工项目缓解成本冲击 [2] - 加大高毛利品类占比,包括节日礼盒装椰子汁、无糖椰子饮料和减糖水果罐头 [2] 品牌战略与市场机遇 - 超过46%健康饮品消费者愿意为低糖、无糖、天然成分饮品支付溢价 [3] - 凭借椰基饮品和水果罐头赛道积累,具备推出高毛利新品的优势 [3] - 健康化消费、礼盒化场景和渠道多元化带来结构性机遇 [3] - 具备供应链议价权和品牌溢价能力的企业将迎来毛利率修复 [3]
三元股份全资控股太子奶
新华网· 2025-08-12 13:55
收购交易 - 三元股份以7005.40万元竞得新华联持有的太子奶40%股权 通过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完成交易 [1] - 太子奶40%股权评估价为1.25亿元 本次成交价较评估价折让44% 较首次起拍价8756.76万元降低20% [1][3] - 交易完成后三元股份对太子奶持股比例由60%升至100% 太子奶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1] 标的资产状况 - 太子奶2021年底员工人数为88人 持有房屋建筑面积11.16万平方米 [3] - 生产设备自2020年8月起停用 生产线存在严重跑冒滴漏问题 无法组织生产 [3] - 目前全线产品委托外加工 生产区约1万平方米厂房对外租赁 其余厂房处于闲置状态 [3] - 评估报告显示太子奶无恢复生产计划 生产设备将逐步处置 [3] 历史背景 - 太子奶2007年销售额达30亿元 全国经销商超7000家 市场占有率近8% 曾是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龙头 [2] - 2010年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重整 三元股份与新华联2011年共同出资3.75亿元获得100%股权 [2] - 自2016年起太子奶营收持续下滑 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2] 拍卖过程 - 2021年8月首次拍卖评估价1.52亿元 起拍价1.06亿元 被法院中止 [3] - 2023年7月第二次拍卖起拍价8756.76万元 无人报名 三元股份放弃优先购买权 [3] - 本次拍卖为第三次尝试 起拍价降至7005.40万元 仅三元股份一家报名方 [3] 公司战略 - 三元股份明确将加大并购力度 实施战略协同型并购 通过横向并购实现产品品牌渠道突破 通过纵向并购延伸产业链 [4] - 公司目标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4.2亿元 [4] 财务表现 - 三元股份预计上半年营业收入42.6亿元 归母净利润8787-9987万元 同比下降31.54%-39.77% [4] - 业绩下滑主因合并首农畜牧后饲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升 以及投资板块餐饮业务受疫情影响 [4]
收购爱零食告吹,三只松鼠线下拼图少了一块
经济观察报· 2025-06-17 19:31
三只松鼠收购爱零食告吹 - 三只松鼠终止对湖南爱零食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原因是"双方就部分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3] - 该收购是公司2024年发起的三起收购中金额最大的一笔,拟斥资不超过2亿元[7][8] - 收购谈判历时八个月,此前公司创始人曾表示"10天就把事情敲定了"[12][13] 线下扩张战略受挫 - 爱零食是一家拥有2000多家门店的量贩零食连锁品牌,此次合作告吹对公司线下扩张计划造成影响[5][15] - 公司原计划通过收购爱零食、爱折扣和致养食品,将线上与线下营收占比从7:3调整为5:5[15] - 2024年公司已出资1.14亿元取得与爱折扣合资公司60%股权,出资1295.66万元取得与致养食品合资公司20%股权[11] 公司业绩与战略转型 - 三只松鼠2019年营收达101.73亿元历史高点,2020-2023年遭遇四连跌,2024年营收106.22亿元同比增长49.30%[16] - 公司长期依赖线上渠道,2020-2024年第三方电商平台营收占比约七成[16] - 战略定位从"让坚果和好零食普及大众"转变为"让好产品普及大众",2024年进军饮料赛道并推出60款硬折扣单品[20][21] - 2024年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22] 行业竞争格局 - 量贩零食赛道已形成"三分天下"格局,鸣鸣很忙和万辰集团门店数量分别突破1.6万家和1.5万家[10] - 爱零食2023年控股多个区域品牌,2024年门店数量从1800多家增至2000多家[10] - 公司认为量贩零食业态精准切中"多快好省"的消费需求,将承接传统卖场商超的流量转移[17]
收购爱零食告吹,三只松鼠线下拼图少了一块
经济观察报· 2025-06-17 17:50
收购终止事件 - 三只松鼠终止对湖南爱零食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原因是"双方就部分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1] - 爱零食是一家拥有2000多家门店的量贩零食连锁品牌,此次收购是三只松鼠线下扩张的关键举措[1] - 收购终止后,公司表示将继续围绕既定战略寻求发展机会[6] 收购背景与计划 - 2024年10月,三只松鼠宣布拟收购爱零食、爱折扣、致养食品,金额分别不超过2亿元、0.6亿元、1亿元,合计不超过3.6亿元[2] - 收购目的是借助三只松鼠品牌和供应链优势拓展线下市场及进入乳饮新赛道[2] - 2024年11月,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透露与爱零食的协议在10天内敲定,但最终谈判历时八个月后失败[3] 行业竞争格局 - 量贩零食行业呈现"三分天下"格局,鸣鸣很忙和万辰集团分别拥有1.6万家和1.5万家门店[3] - 爱零食2023年通过控股和收购扩张,2024年11月至2025年6月门店从1800家增至2000家[3] - 三只松鼠已成功收购爱折扣60%股权(1.14亿元)和致养食品20%股权(1295.66万元)[3] 公司战略转型 - 三只松鼠计划未来2-3年将线上与线下营收占比从7:3调整为5:5,线下扩张是核心战略[4] - 2024年公司营收106.22亿元(同比+49.30%),净利润4.08亿元(同比+85.51%),结束四连跌[5] - 公司战略定位从"让坚果和好零食普及大众"转变为"让好产品普及大众",向全品类+全渠道转型[7] 业务拓展动作 - 2025年3月推出60款硬折扣饮料产品,涵盖果汁、苏打水等品类[7] - 2025年5月宣布跨界零售,计划开设全品类生活馆和便利店[7] - 2025年4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创始人章燎原将2025年定位为"重生之年"[8][9]
泰国乳制品出口不断扩大 去年出口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五 居东盟国家首位
人民日报· 2025-05-23 05:53
泰国乳制品出口表现 - 2024年泰国乳制品出口同比增长11.5% 总出口额达5.82亿美元 在东盟国家位居第一 [1] - 六大主要出口市场为马来西亚 越南 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 菲律宾 缅甸 其中马来西亚进口增幅高达64.3% [1] - 得益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泰国乳制品在东盟国家具有显著竞争优势 [1] 市场需求与产品趋势 - 市场需求旺盛的乳制品包括酸奶 乳酸菌饮料 常温奶 混合豆奶 奶茶 咖啡等乳制品相关饮品 [1] - 泰国乳制品企业开始探索低脂 零脂 植物基 零乳糖乳制品 满足多样化需求 [2] - 泰国企业"乳品之家"是当地第一家有机乳制品生产商 采用有机奶牛饲养工艺 不使用抗生素 化学杀虫剂等 [2] 生产与技术升级 - 泰国乳业促进组织实施2023年至2027年行动计划 推动奶牛农场向现代化 高效化方向发展 [2] - 计划包括推动"智慧农场"标准 提升管理效率 增加原奶产量 [2] - 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建议奶农科学使用草 干草 玉米茎 并分配资金引入先进技术提高质量 [2] - 主要乳制品企业采用巴氏杀菌技术保障产品安全无菌 [2] 出口市场拓展 - 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 泰国乳制品正扩大出口至中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智利等市场 [3] - 泰国计划进一步开拓非洲 拉美等新兴市场 提升全球乳制品贸易地位 [3]
娃哈哈陷舆论危机:代工争议、内部动荡与品牌透支
新浪证券· 2025-05-16 17:23
代工争议 - 2024年起消费者发现娃哈哈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生产,同规格产品价格比今麦郎自有品牌高出30%,引发对品牌溢价掩盖成本压缩的质疑 [1] - 2025年3月广东消费者投诉代工生产的乳酸菌饮料出现黑色沉淀物并导致儿童身体不适,涉事产品委托方为宗馥莉控股的广州恒枫饮料公司 [1] - 公司于2025年5月15日声明已终止与今麦郎代工合作,但未解释在自有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情况下选择代工的原因 [1] - 今麦郎为承接订单投资1.5亿元扩建河源工厂,代工模式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1] 内部动荡 - 2025年2月16日陕西娃哈哈乳品车间突然停产,杭州精密机械公司也出现类似员工停工事件 [2] - 宗馥莉推行的"宏胜化"改革与传统家族式管理产生冲突,包括劳动合同转签、末位淘汰制等措施导致员工归属感流失 [2] 战略隐忧 - 2024年公司营收700亿元,但核心产品AD钙奶、纯净水包装20年未更新,便利店铺货率不足30%被竞品碾压 [3] - 元气森林"0钠水"等创新产品快速抢占市场,凸显公司创新滞后 [3] - 宗馥莉将大量订单转移至关联企业宏胜饮料,导致自有工厂员工降薪裁员,研发部门缩编,食品科学研究院等核心部门解散 [3] 行业警示 - 代工模式将品控风险转嫁消费者,2025年乳酸菌事件暴露"重营销轻品控"弊端 [3] - 消费者信任一旦受损难以修复,公司面临信任危机与代工模式恶性循环 [3] 管理冲突 - 宗馥莉试图通过代工快速扩张但忽视供应链管理,推动现代化改革但未妥善处理员工安置与文化传承 [4] - 母公司股权纠纷与管理风格冲突叠加,加剧公司边缘化风险 [4] 转型困境 - 公司困局体现家族企业传承与传统品牌转型的双重挑战 [5] - 短期需终止代工、回应员工诉求以重建信任,长期需平衡改革力度与文化传承 [5] - 若无法突破"高端不赚钱、大众不买账"怪圈,品牌可能沦为贴牌时代牺牲品 [5]
“零添加”成调味乳品零食等营销卖点!海天、金龙鱼等回应
南方都市报· 2025-03-29 18:42
文章核心观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的规定,实施时间为2027年3月16日,该规定旨在整治“零添加”营销乱象,多家企业回应将按新规执行,专家认为此规定利大于弊 [1][2] 新规出台 -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订单中,GB 7718 - 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词汇 [2] - 新规强化定量表示要求,目的是引导正确消费认知,避免消费者误解 [2] 走访情况 线下超市 - 调味品、乳制品、零食等行业产品普遍存在“零添加”宣传,部分产品宣称零蔗糖但含其他糖分,且不同产品零添加成分不同,部分未显著标识 [3] - 豪士藜麦吐司面包标注“0蔗糖”但含麦芽糖浆,味全乳酸菌饮料标注“0蔗糖”但含食用葡萄糖 [3] - 调味品领域众多品牌宣称“0添加”,但零添加成分标注不显著,如金龙鱼芝麻香油、千禾零添加酱油等 [5] - 部分品牌会在包装正面“零添加”宣传用语旁标注对应成分,如联合利华旗下家乐鸡精调味料、松鲜鲜松茸调味料 [7] - 乳制品领域众多品牌宣传“0蔗糖”“0脂肪”等,如奈雪的茶包装茶饮料、君乐宝简醇酸奶等 [9] 线上渠道 - 电商平台输入“零添加”会弹出多种选项,众多知名零食企业以“零添加”为宣传卖点,但部分未指出无添加成分 [11] 企业质疑 - 千禾味业“千禾0”商标被质疑误导消费者,企业澄清“千禾0”系列为零添加产品 [12] - 卡士007系列酸奶被质疑擦边宣传,包装上“0”含义不明,记者联系企业未获回应 [12][15] 企业回应 - 千禾味业称会尽快按新规要求执行 [16] - 海天味业支持新规,将按要求推进后续工作 [16] - 益海嘉里认为新规有积极影响,将积极响应推动行业发展 [16] - 乳制品企业认为新规推动行业回归“品质竞争”,企业将依法合规经营 [16] - 良品铺子拥护新规,已启动评估调整工作,将优化标签标识 [17] - 叮咚买菜将学习贯彻新标准,梳理商品推动业务落地 [17] 专家观点 - 添加剂规范使用能保证食品安全性,“不添加”宣传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 [18] - 新规有助于消费者理性消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食品行业发展 [18] - 过渡期企业面临成本增加,但长远看新规利大于弊 [19] - 企业应去除相关宣传,选择新宣传点突出产品优势,可利用“食品声称”要求和品牌故事等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