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性别对立
icon
搜索文档
少年之恶,是谁的错?
虎嗅· 2025-07-17 21:18
法律修订与未成年人犯罪治理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 针对未成年人调整行政拘留执行条件并强化公安机关介入校园欺凌事件的职责 [1] - 法律修订背景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上升且低龄化 部分情节严重者未受有效制约 现行"一味宽容"政策未能实现保护与预防效果 [1] - 2024年最高检已优化对不满十四岁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核准追诉 显示治理方向转向强化法律威慑力与完善体系衔接 [1]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根源 - 青春期生理特征表现为大脑额叶皮层发育不足 情绪调节能力弱 易出现焦虑抑郁及冲动行为 生物机制增加犯罪风险 [4] - 社交网络成为未成年人霸凌工具 网络暴力通过隐私曝光、言语攻击和群体孤立造成心理创伤 甚至导致自杀 [14] - 暴力行为具有习得性 网络匿名性为未成年人提供宣泄出口 国内案例显示13岁儿童已能实施"开盒"等网络暴力 [15] 家庭教育与代际隔阂 - 父母普遍缺乏对青春期子女心理状态的认知 两代人语言体系差异导致沟通失效 形成平行宇宙般的隔阂 [11] - 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失效 父亲角色常表现为"沉默的旁观者" 工作投入与情感疏离并存 错失干预关键节点 [12] - 父母受限于自身经验 无法理解子女面临的网络时代新挑战 如色情内容接触、Incel群体文化等 [9][13] 性别对立与厌女文化影响 - 厌女理论通过网红传播 鼓吹性别对立与情感操纵 男性青少年可能将女性视为"征服对象"与自尊衡量标准 [16] - 国内网络环境出现厌女情绪泛化现象 如游戏《捞女游戏》强化性别偏见 将情感纠纷归咎于女性 [17] - 未成年人同时成为厌女文化受害者与加害者 女性遭遇荡妇羞辱 男性因"非自愿单身"标签遭受社交攻击 [6][15] 系统性解决方案 - 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避免青少年为迎合单一标准扭曲自我 文化环境应包容非强势群体 [20][21] - 法律干预需超越个案正义 关注滋生犯罪的文化土壤 遏制倚强凌弱的价值导向 [19][20] - 家庭必须提升青春期教育能力 突破代际经验局限 构建有效沟通机制 [21][22]
大连女孩只是成了它们续命的工具
虎嗅· 2025-07-15 14:48
媒体报道现象分析 - 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面临生存危机,被迫在社交媒体平台与自媒体竞争流量和话语权 [13] - 数百家大型媒体突然集中报道大连女孩事件,形成非自然发酵的热搜现象 [6][9][11] - 媒体选择报道具有争议性的个体事件而非严肃议题,通过制造性别对立等话题获取流量 [15][17][18] 事件传播机制 - 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公告原始阅读量仅5000+,但经媒体放大后成为全民焦点 [9][24] - 媒体报道时未对当事人信息进行脱敏处理,且将校规中的"有损校誉"曲解为"有损国格"进行传播 [27][28][31] - 传播过程中事实被简化重构,演变为性别对立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口 [36][37] 行业运作模式 - 传统媒体采用"献祭普通人"的运营策略,通过放大个体瑕疵制造社会争议来维持影响力 [15][21][25] - 内容生产呈现碎片化特征,同一媒体账号在不同议题间快速切换,缺乏连贯的编辑逻辑 [9] - 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强化单一叙事框架,将复杂事件简化为性别对立等二元对立模式 [37][38] 校方背景补充 - 大连工业大学严苛校规源于历史事件,2010年代曾因"艳照门"事件导致校誉受损 [33] - 现行校规包含"与外国人不正常交往"和"未婚性行为"等争议条款,但未明确界定"有损国格"标准 [28][32]
《捞女游戏》应该拥有存在的权利
虎嗅· 2025-06-25 13:49
游戏行业争议 - 一款名为《捞女游戏》(后改名《情感反诈模拟器》)的游戏引发性别对立争议,上线次日导演社交媒体账号遭封禁 [5][6] - 游戏设定为男性玩家扮演被"捞女"诈骗的受害者,组建"反捞小组"进行复仇,剧情被男性玩家普遍好评但遭部分女性网友猛烈抨击 [12][13] - 争议焦点在于游戏是否污名化女性,有媒体批评其"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化为性别战争",也有媒体称赞其为"反诈公开课" [7][8][15] 内容创作与受众定位 - 游戏瞄准现实中对女性"一无所知、又怕又爱"的男性玩家群体,与《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类似但增加了对立面设定 [10][11] - 游戏导演为电影《一路向西》的导演,内容带有明显针对特定受众的娱乐化倾向 [6][10] - 游戏通过"反捞女"剧情提供爽感,但被质疑可能引发玩家对现实女性的过度警惕 [20][29] 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 - 争议双方对文艺作品的"扩大化"效应持对立观点:批评者认为游戏强化性别刻板印象,支持者认为文艺创作必然存在夸张表达 [15][21][22] - 游戏引发的讨论折射出当前性别对立的尖锐化,部分观点主张"各玩各的"而非互相干涉 [29][31] - 作者提出"说破无毒"观点,认为充分表达对立情绪可能比压制更有利于社会矛盾化解 [3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