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教育

搜索文档
红色公益+金融教育 中荷人寿山东省分公司开展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
齐鲁晚报· 2025-07-08 16:48
活动概述 - 中荷人寿山东省分公司联合济南市市中区大观园街道开展"社区公益服务日・共建红色幸福家园"主题活动,融合保险知识普及、反诈教育与便民服务 [1] - 活动覆盖超200名社区居民,通过"趣味互动+公益惠民"形式提供金融教育宣传体验 [1] 金融知识宣传形式 - 设立金融知识宣传展台,利用宣传资料普及保险知识和防范养老诈骗技巧 [2] - 设置互动体验区,通过"瞄准'消费陷阱',射出反诈箭头"游戏帮助居民掌握风险防范技巧 [2] - 针对青少年群体定制金融教育文创拼图,将保险知识转化为卡通图案实现寓教于乐 [2] 便民服务内容 - 邀请牙科医院医生为老年居民提供口腔义诊及健康指导 [5] - 邀请专业染发师为社区长者开展公益染发服务,累计服务超60人次 [5] - 工作人员讲解保单查询、理赔流程等实用技能,发放金融教育手册200余份 [5] 活动意义与未来规划 - 活动以"红色幸福家园"为纽带,落实金融惠民政策并融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内涵 [7] - 公司未来将继续履行社会责任,坚守保险保障本源,服务社会民生,构筑风险保障屏障 [7]
暑期诈骗分子盯上孩子的电话手表 这些“隐形威胁”要重点防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5 20:58
电信网络诈骗暑期风险 - 暑期学生上网时间增加 电信网络诈骗成为未成年人"隐形威胁" [1] - 海南海口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小学生拥有电话手表 部分学生曾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 [3] 电话手表安全隐患 - 电话手表绑定银行卡存在高风险 可能成为诈骗新目标 [5] - 不法分子通过弹出网页弹窗诱导下载App 进行大金额转账操作 [9] - 建议家长设置每日消费限额 开启账单提醒功能 定期检查删除陌生App [11] 校园反诈教育措施 - 学校将防诈知识融入课堂 采用情景剧模拟陌生人借用手表场景 [5] - 创新教学方法应对AI换声等新型诈骗 建议设置家庭暗号验证身份 [7][9] - 通过真实案例分享强化学生"护卡"意识 检查电话卡槽异常痕迹 [9] 家长防范建议 - 调整电话手表功能设置 加强风险提醒和反诈意识培养 [3] - 避免点击陌生链接和中奖信息 消除占便宜心理 [7] - 根据日常活动安排设置禁用时间段 监控手表端消费行为 [11]
暑期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保护未成年人?要这样筑牢反诈“防火墙”↓
央视网· 2025-07-04 13:47
暑期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 随着暑期来临,学生上网和独处时间增加,电信网络诈骗对未成年人的威胁加剧 [1] - 海南海口部分学校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小学生拥有电话手表,部分学生曾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 [1] 电话手表使用现状与风险 - 电话手表因定位和通讯功能被家长广泛采用,但成为诈骗分子的新目标 [1][6] - 不法分子可能通过盗取电话卡、弹出网页弹窗诱导下载App、进行大金额转账等方式实施诈骗 [11] 学校与家长的反诈措施 - 学校建议家长调整电话手表功能设置,加强风险提醒和反诈意识培养 [5] - 部分学校将防诈知识融入课堂,通过案例分享和情景模拟提升学生防范能力 [6] - 针对AI换声等新型诈骗手段,师生约定"暗号"或"常用词"进行身份验证 [8] - 家长应设置每日最高消费金额、开启账单提醒、制定禁用时间,并定期检查删除陌生App [13] 学生防范意识测试 - 模拟测试显示,部分学生对借出电话手表保持警惕,会检查卡槽并质疑借用原因 [9] - 学生普遍具备"护卡"意识,能主动防范电话手表相关风险 [9]
《捞女游戏》应该拥有存在的权利
虎嗅· 2025-06-25 13:49
游戏行业争议 - 一款名为《捞女游戏》(后改名《情感反诈模拟器》)的游戏引发性别对立争议,上线次日导演社交媒体账号遭封禁 [5][6] - 游戏设定为男性玩家扮演被"捞女"诈骗的受害者,组建"反捞小组"进行复仇,剧情被男性玩家普遍好评但遭部分女性网友猛烈抨击 [12][13] - 争议焦点在于游戏是否污名化女性,有媒体批评其"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化为性别战争",也有媒体称赞其为"反诈公开课" [7][8][15] 内容创作与受众定位 - 游戏瞄准现实中对女性"一无所知、又怕又爱"的男性玩家群体,与《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类似但增加了对立面设定 [10][11] - 游戏导演为电影《一路向西》的导演,内容带有明显针对特定受众的娱乐化倾向 [6][10] - 游戏通过"反捞女"剧情提供爽感,但被质疑可能引发玩家对现实女性的过度警惕 [20][29] 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 - 争议双方对文艺作品的"扩大化"效应持对立观点:批评者认为游戏强化性别刻板印象,支持者认为文艺创作必然存在夸张表达 [15][21][22] - 游戏引发的讨论折射出当前性别对立的尖锐化,部分观点主张"各玩各的"而非互相干涉 [29][31] - 作者提出"说破无毒"观点,认为充分表达对立情绪可能比压制更有利于社会矛盾化解 [3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