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情绪性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年轻人正把“情感寄托”挂上背包
消费日报网· 2025-09-12 11:20
行业现象与市场热度 - “包挂”作为一种时尚装饰品和情感寄托载体,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热度持续上升,相关社交媒体话题浏览量破亿次[1] - 该现象在线下零售渠道表现显著,北京朝阳合生汇商场的多家潮玩店内设有专门的“包挂”陈列区,吸引大量消费者驻足选购[1][5] - 消费者将“包挂”视为随身伙伴,用于缓解工作压力、提供心理安慰,并作为彰显个人兴趣与审美的身份标签[4][5] 消费者行为与产品特性 - 典型消费者为26-27岁的年轻女性,购买动机主要为情感陪伴与个性表达,产品优势在于可随身携带[4] - 产品单价区间集中在89元至159元,消费者常一次选购多个款式以搭配不同心情和场合[5] - 消费者通过“包挂”识别具有相似价值观的群体,形成新的社交互动模式,例如陌生人因同款IP“包挂”产生共鸣[6] 销售表现与市场潜力 - 泡泡玛特“THE MONSTERS心底密码系列”搪胶毛绒挂件盲盒在淘宝及抖音官方旗舰店开售10分钟内销量突破47万份,显示强劲市场需求[6] - 产品被置于门店入口最显眼展台,吸引消费者拍照打卡与购买,成为潮玩行业新的增长点[6] - 行业专家指出“包挂”流行反映了新一代消费群体消费逻辑向情绪性消费转变,产品比包包本身具有更高自由度以彰显个性[6] 市场投机行为 - 部分热门IP“包挂”(如迪士尼系列)出现投机现象,上新后即被抢购囤货,并在二手平台以数倍于原价的高价转卖[7] - 市场上存在“黄牛”利用官方渠道售罄情况进行溢价销售,但有消费者提示价格最终会回落,建议理性购买[7][8]
从看不懂到投不进:大基金为何集体错判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和卡游|深氪
36氪未来消费· 2025-08-21 16:17
核心观点 - 港股消费板块在2025年上半年出现显著上涨行情 多家消费公司股价表现突出 但一级市场投资者普遍错过这些机会[11][14][26] - 老铺黄金作为典型案例 上市后股价上涨12倍 但Pre-IPO轮仅获得黑蚁资本和豫园股份投资 其他机构多数错过[4][5][10] - 消费投资逻辑发生变化 情绪性消费和非必需性消费成为市场热点 泡泡玛特 蜜雪冰城等公司受到二级市场追捧[25][26][38] 港股消费板块行情 - 2025年前七个月港股共有53宗IPO 募资总额超越过去三年每年全年总额[23] - 零售消费板块IPO平均认购倍数达2228倍 位列各行业第一[23] - 上半年香港前十大IPO中有4家消费企业:海天味业 蜜雪冰城 古茗和布鲁可[23] - 南下资金净流入第一的行业为非必需性消费[24] 老铺黄金案例 - 公司上市前从未进行过任何一轮融资 2023年8月决定转战港股[4] - Pre-IPO轮估值52.25亿人民币 黑蚁资本领投1.75亿元 豫园股份跟投[5][6] - IPO基石轮获得腾讯认购3500万美元 CPE源峰和南方基金各认购1050万美元[8] - 2024年上半年利润同比暴涨近200%[9] - IPO公开发售超额认购580多倍 国际配售超额认购近12倍[10] - 上市当天收盘市值达113亿港元 较Pre-IPO轮估值翻倍[10] - 当前市值达1700亿港元[26] 蜜雪冰城案例 - 2024年营收248亿元 利润44亿元[38] - IPO募资35亿港元 国际配售获机构争抢[21] - 公开发售认购倍数超5000倍 触发回拨机制[22] - 富途证券为散户提供200多倍资金杠杆[22] - 当前市值达2300亿港元[26] 茶饮行业上市表现 - 古茗上市初期报价超300亿港元 对应20倍PE[16] - 古茗上市后股价最高达发行价3倍[21] - 茶百道因定价过高经历漫长破发[16] - 蜜雪冰城基石轮定价15倍PE[17] 卡游与布鲁可投资案例 - 卡游2021年收入突破20亿元[30] - 2021年6月红杉和腾讯联合投资1.35亿美元 红杉认购1.05亿美元[32] - 投资时估值约10亿美元 对应30多倍PE[32] - 布鲁可获得源码资本多次投资[29] - 两家公司均依赖IP授权业务 客群为青少年[28] 消费投资环境变化 - 2021年消费投资热点集中在茶饮赛道[35] - 当时出现多个高估值项目:100亿的鲍师傅 600亿的卫龙 600亿的喜茶 接近1000亿的元气森林[36] - 泡泡玛特2022年股价跌至高点的十分之一[37] - 2024年泡泡玛特市值重返1000亿 2025年达4000亿[26][38] - A股IPO排队公司从1000家减少到180家 消费企业转向港股[19] 投资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追求大规模茶饮转向情绪性消费[25][38] - 好的消费公司往往不缺钱 上市前只融一轮主要为背书[34] - 消费公司创始人背景多样 与科技投资逻辑不同[45][46] - 头部消费公司具有断层优势 开创者与跟随者差距巨大[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