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创新
搜索文档
戏曲创新,是精神的接续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41
核心观点 - 传统戏曲通过创新性转化与跨界融合 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并吸引年轻观众 [1][2][3][4] 创新实践与探索 - 粤剧电影《谯国夫人》的推广曲《天下一心》通过传统唱腔与现代编曲结合 登上《国风超有戏》舞台 [1] - 节目《国风超有戏·寻风季》升级 从舞台走向山西古村落和文化遗址等自然与历史空间进行创作 [1] - 在广东云浮新兴县千年古郡的自然环境中举办音乐会 与歌手合作《待你归来》展现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2] - 国风音乐人“寻风团”将双锏、水袖、髯口等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结合 把数板、矮子功等表演形式融入创作 [2] - 排演粤剧《白蛇传·情》时在保留经典唱腔、锣鼓和身段的同时 运用现代舞美与灯光进行视觉化呈现 [2] 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 指深入理解戏曲的声腔体系、美学原则与精神内核而非墨守成规 [3] - 近年粤歌作品实践如《每一个春天》《天下一心》《最是女儿香》以创新表达展现粤剧新时代魅力 [3] - 真正的创新是从形式到精神的转化 使传统文化进入当代人情感世界并发出时代声音 [2][3] 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需要在跨界表达方式、传播路径拓展和国际对话方面持续努力 [3] - 戏曲创新是精神的接续 是让传统的风吹向未来的路 [4]
一部戏和它彰显的戏曲精气神 ——婺剧《三打白骨精》的启示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5
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创排的婺剧《三打白骨精》,自2023年首演以来,连演120多场、到访25个国 家,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立足婺剧"武戏文唱、文戏武做"的鲜明特色,通过角 色突破、技法融合、科技赋能等,让经典故事焕发全新活力。作为现象级作品,该剧既印证了传统戏曲 的强大生命力,也展现了"守传统之魂、创时代之形"的路径可能性,给中国戏曲的活态传承与现代化转 型带来重要启示。 戏曲传承的关键,在于突破"博物馆式保护"的局限,让程式技法从单纯的表演展示,转变为服务剧情、 塑造人物的"活语言"。婺剧《三打白骨精》在尊重戏曲规律的基础上,就注重挖掘程式技法的叙事潜力 与情感表达功能,实现技法、剧情、情感的高度统一。如孙悟空的"三打",挥每一棒时心理不同,表演 的力道也不同,细腻的处理让齐天大圣有了真实可亲的温度。白骨精的塑造则突破反派脸谱化的桎梏, 以村姑、老妪、老丈的"三变"为载体,通过层次化表演,让角色的内心活动"可视化"。唐僧的形象革新 更具突破性,打破"文小生"的固化设定,文武相济,武戏有精彩的摔跌,文戏有丰富的唱念,程式中见 人物见性情。正是通过戏曲程式、人物性格与时代审美的相融相契,保证 ...
辽宁戏曲选新苗拆门槛、敞大门、广撒帖——让“素人”盛放成朵朵“小梅花”
辽宁日报· 2025-04-30 09:42
活动概况 - 第29届辽宁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以"童心传薪火 梅香满辽沈"为主题 由辽宁省文联 阜新市委宣传部 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 [2] - 活动首次采用省市联办模式 将举办地设在阜新煤矿工人文化宫 打破以往仅在省城举办的惯例 [2] - 共征集117个参赛作品 较上届翻倍 涵盖京剧 评剧 昆曲 黄梅戏等多个剧种 选手年龄跨度6-16岁 [3][5] 赛制创新 - 首次全面开放个人报名通道 47个自荐作品中14位业余组选手获"小梅花"称号 打破传统组织推荐机制 [2][3] - 采用"现场评审+展演"双轨制 国家级戏曲名家组成评审团进行两轮遴选 实现边比赛边点评 [2] - 设置室外广场与室内场景化舞台结合的展演形式 增强观众互动体验感 [2] 名家互动 - 评审团包括冯玉萍 马佳等梅花奖得主及"中国青年第一武生"郝士超等顶尖艺术家 [4] - 12岁选手张祖瑞表演《林冲夜奔》后获郝士超亲自指导 形成"大梅花带小梅花"的传承场景 [5] - 77岁评剧表演艺术家宫静携7岁学生同台演出《穆桂英挂帅》 展现跨代际艺术传承 [6] 艺术创新 -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专业组表演戏曲联唱《梅花朵朵戏韵扬》 融合现代编曲与传统唱腔 [6] - 总导演邵迎华强调推动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融合 通过全民参与模式打破圈层壁垒 [6] - 铁岭圣慧少儿京剧班15名学员展示腿功 毯子功 成为现场反响最热烈的素人团体 [5] 社会影响 - 梅花奖得主马佳评价活动"平台很高" 建议增加举办频次以扩大覆盖面 [7] - 76岁京剧教师姚庭儒通过朋友圈获知赛事 带领学生首次参赛即引发关注 [5] - 活动通过微信群等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报名信息 触达沈阳等地戏曲爱好者群体 [3]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戏曲“活化石”在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4-22 16:37
行业发展趋势 - 传统戏曲行业面临市场萎缩和人才流失的存续危机 戏曲演员行当不齐 乐队仅剩5人 传承人年近八旬后继无人[1] -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包括招聘演职人员 实行考核奖励制度 推动传承人收徒传艺 选送青年人才进修培训等措施[2] - 行业呈现年轻化趋势 研究院现有演职人员81人 平均年龄36岁 90后新生代演员开始崭露头角[3] 内容创新策略 - 创作题材聚焦现实生活 通过走访基层扶贫干部观察工作状态 将真实故事融入脱贫攻坚题材剧目[2] - 将全国劳模创办敬老院的动人事迹搬上舞台 引发观众情感共鸣[2] - 在全国巡演近百场 通过戏曲展现秦岭深处的社会变迁[2] 艺术形式革新 - 在传统程式基础上引入现代编曲理念 从单一高频配乐转向多频段编曲[3] - 融合现代舞蹈与戏曲旋子 保留老戏精髓的同时加入新潮元素[1] - 配器保留传统特色同时采用交响化层次 获得"幽默风趣 青春浪漫 比想象中时尚"的观众评价[3] 市场推广成效 - "商洛周周有戏看"文化惠民演出累计超百场 吸引观众约40万人次[3] - 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400余场 童声演唱花鼓小调在校园传播[3] - 演出场所从田间地头镇村广场延伸至大剧院 参加大型比赛[3] 人才培养体系 - 设立地方戏曲研究院 核定编制落实经费 解决人才困境[1] - 吸引专业院校背景人才加入 如西安音乐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受过"学院派"训练的专业人才[2] - 青年演员通过专业职业学校培养 主攻戏曲表演后深入学习地方戏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