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挂帅》

搜索文档
国产古偶剧,拍不好女将军
36氪· 2025-08-28 20:56
暑期档古偶剧市场趋势 - 2025年暑期档古偶市场以"女将军"设定为主流,爱奇艺《与晋长安》和《锦月如歌》接连上线,体现平台对"事业脑"大女主剧的加码制作 [1][2] - 女将军角色强调女性自我成长与主体性,脱离传统古偶女性形象,具备独立事业线和身份设定,但市场反馈不佳,《锦月如歌》豆瓣评分仅5.4分,《与晋长安》开播即遭吐槽 [2][4] 女将军角色塑造问题 - 演员外形与角色严重不符:周也身材瘦小单薄缺乏沙场霸气,宋轶外形温婉柔弱,追击敌人戏份呈现东倒西歪姿态,无法体现"骁勇善战"设定 [4][6] - 内娱女明星普遍身材单薄瘦削,缺乏符合女将军形象的气场和体格基础,导致观众无法代入角色 [4] - 角色内核塑造流于表面:女将军的"强"仅停留在口号式设定,未真正凸显女性独立价值,《锦月如歌》中女主青琅剑改为男主父亲所赠,弱化女性成长线强化感情线 [6][7] 经典女将军案例对比 - 2012年老剧《穆桂英挂帅》重新走红,苗圃饰演的穆桂英兼顾女性情态与将军英气,不刻意男性化形象,怀孕上战场仍能击退敌军 [8][10] - 穆桂英角色具备强烈主观能动性:主动追求爱情、拒绝向皇帝下跪、以百姓为重优先于胎儿,行为逻辑以自我需求和价值观为核心 [10][12] - 高度认同女性身份并推动平等观念,通过自身实力反驳时代局限,带动其他女性思想转变,真正实现独立于男主的事业和权力地位 [10][12] 行业创作方向反思 - 女将军故事需突破传统娇妻叙事窠臼,重点应聚焦女性自我主体性塑造而非单纯武力值提升 [12] - 当前作品陷入"雌竞"误区,通过贬低其他女性凸显主角特殊性,难以引发普通女性观众共鸣 [12] - 女将军设定应成为引领女性故事革新的载体,而非追逐女性主义潮流的工具化标签 [12]
文化新观察丨优质文化资源点亮百姓美好生活
新华网· 2025-05-30 02:25
文化惠民工程成效 - 国有文艺院团通过品牌矩阵和巡演活动深入基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24年暑期赴15省区市巡演172场,中国交响乐团连续14年在重庆开展"艺术为民"活动[3] - 全国已建成超过4万个"小而美"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包括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推动基层文化服务突破"最后一公里"[4] - 全国90%以上博物馆和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399.5平方米[6] 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惠及千万观众,成功将故宫书画转化为流动艺术语言[2] - 国家京剧院打造"春之声""秋之韵"等演出品牌,用名戏名角带动观戏热情,实现高雅艺术普及与公共审美教育升级[3] - 非遗传承人转型为乡创IP设计师,年轻绣娘拓展文创产品线,制陶匠人将传统技艺推向国际舞台[10] 城乡文化空间升级 - 成都"留灯书屋"、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等新型文化空间年均举办超600场活动,推动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4] - 上海"摆渡人书场"通过配送平台实现居民"点单"式文化服务,浙江计划"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6] - 重庆潼南果蔬书院融合农耕文化体验,打造全方位传统文化展示空间[6] 群众文化活动繁荣 - 贵州"村超"、云南"村烤"、浙江"村咖"等乡村活动持续火爆,形成主客共享的新型文化生态[7] - "四季村晚"2023年起常态化开展,相关话题播放量达亿次,群众自创节目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7][10] - 返乡青年运用AI技术活化古村落文化,农民管乐队登上国家大剧院,形成新文艺实践场域[10]
辽宁戏曲选新苗拆门槛、敞大门、广撒帖——让“素人”盛放成朵朵“小梅花”
辽宁日报· 2025-04-30 09:42
活动概况 - 第29届辽宁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以"童心传薪火 梅香满辽沈"为主题 由辽宁省文联 阜新市委宣传部 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 [2] - 活动首次采用省市联办模式 将举办地设在阜新煤矿工人文化宫 打破以往仅在省城举办的惯例 [2] - 共征集117个参赛作品 较上届翻倍 涵盖京剧 评剧 昆曲 黄梅戏等多个剧种 选手年龄跨度6-16岁 [3][5] 赛制创新 - 首次全面开放个人报名通道 47个自荐作品中14位业余组选手获"小梅花"称号 打破传统组织推荐机制 [2][3] - 采用"现场评审+展演"双轨制 国家级戏曲名家组成评审团进行两轮遴选 实现边比赛边点评 [2] - 设置室外广场与室内场景化舞台结合的展演形式 增强观众互动体验感 [2] 名家互动 - 评审团包括冯玉萍 马佳等梅花奖得主及"中国青年第一武生"郝士超等顶尖艺术家 [4] - 12岁选手张祖瑞表演《林冲夜奔》后获郝士超亲自指导 形成"大梅花带小梅花"的传承场景 [5] - 77岁评剧表演艺术家宫静携7岁学生同台演出《穆桂英挂帅》 展现跨代际艺术传承 [6] 艺术创新 -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专业组表演戏曲联唱《梅花朵朵戏韵扬》 融合现代编曲与传统唱腔 [6] - 总导演邵迎华强调推动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融合 通过全民参与模式打破圈层壁垒 [6] - 铁岭圣慧少儿京剧班15名学员展示腿功 毯子功 成为现场反响最热烈的素人团体 [5] 社会影响 - 梅花奖得主马佳评价活动"平台很高" 建议增加举办频次以扩大覆盖面 [7] - 76岁京剧教师姚庭儒通过朋友圈获知赛事 带领学生首次参赛即引发关注 [5] - 活动通过微信群等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报名信息 触达沈阳等地戏曲爱好者群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