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三打白骨精》
搜索文档
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02 05:52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举办,地点在巴山蜀水间 [1] - 活动内容包括赏百部优秀剧目,观看千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以及群众文艺团队表演 [1] - 活动形式结合了赏剧看展与旅游打卡,为观众提供文旅大餐 [1] 舞台艺术成果 - 艺术节期间有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亮相 [2] - 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备受关注,如杂技剧《先声》、话剧《觉醒年代》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2] - 现实题材佳作如话剧《生命册》、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收获好评,引发观众对城乡变迁等议题的思考 [2] 青少年艺术参与 - 艺术节联动举办"青少年艺术创演周",开展川渝中小学戏曲传承展演、青年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 [3] - 活动引入VR、AI艺术展陈等创新形式,旨在培养年轻人的胸怀和格局,让艺术更"潮"、更青春 [3] 群众文艺参与 - 群众文艺爱好者及工作者带来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 [4] - 活动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通过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的方式增强群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4] 美术展览与公共教育 - 艺术节举办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大优秀作品展览 [5] - 通过学术讲座、公共教育活动、"展览进社区"等,将"看展览"升级为集"看、听、学、玩、创"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 [5] 文化创新与市场表现 - 婺剧《三打白骨精》、舞剧《红楼梦》等优秀作品热度持续攀升 [5] - 儿童剧《猫神在故宫》自首演以来,不到两年即在全国巡演160余场,舞剧《醒·狮》相关短视频获千万次播放 [6] - 不少剧目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年轻化、市场化方面亮点突出 [5] 文旅融合与新业态 -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新打造"文旅版"话剧《苏东坡",观众可看完演出后前往三苏祠深度游览 [6] - 艺术节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 [6] - 川渝两地联手推介100个"品质打卡地",开发文创商品,推动打造文旅新场景、新业态 [6]
巴山蜀水铺展多彩艺术画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2 07:02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在四川成都开幕,主题为“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4] - 活动呈现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0余个群众文艺作品、1000件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 [4] - 整体活动将持续至年底,采用“互联网+演艺”模式增强年轻人参与感 [13] 舞台艺术创作 - 开幕演出舞蹈诗剧《蜀道》以“五丁开道”传说串联李冰治水、文翁化蜀等历史,展现“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 [5] - 优秀舞台作品包括京剧《齐白石》、杂技剧《先声》、抒情话剧《大漠日记》、音乐剧《逐梦》等,题材覆盖历史、支教、铁路建设等时代主题 [6][7] - 儿童歌舞剧《猫神在故宫》全国巡演160余场,婺剧《三打白骨精》融入变脸、无人机等创新元素,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00余场 [8] - 丰富的舞台作品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体现文艺创作守正创新的市场回馈 [8] 群众艺术参与 - 群众文艺爱好者带来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如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东北风》由80名不同行业音乐爱好者组成 [9] - 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展览在成渝两地开幕,配套名家讲座、艺术工作坊等活动,推动美术馆向城市艺术会客厅转型 [10] - 文华奖、群星奖参评作品开展惠民展演,舞台延伸至社区、街区、景区,实现从“台上演”到“全民享”的转变 [11] 文旅融合与双城联动 - “2025成渝戏剧双城记”汇聚中国、法国、英国等31部剧目、84场演出,通过“戏剧+艺术”跨界融合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 [12] - 川渝联合推介100个文旅特色场景,涵盖洪崖洞、大足石刻、锦里等景点,推动夜游经济、文博艺术等深度融合 [13] - 双城联动打破剧场与景区界限,将静态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对话,转化文化影响力为旅游吸引力,实现人文经济共赢 [13]
一部戏和它彰显的戏曲精气神 ——婺剧《三打白骨精》的启示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5
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创排的婺剧《三打白骨精》,自2023年首演以来,连演120多场、到访25个国 家,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立足婺剧"武戏文唱、文戏武做"的鲜明特色,通过角 色突破、技法融合、科技赋能等,让经典故事焕发全新活力。作为现象级作品,该剧既印证了传统戏曲 的强大生命力,也展现了"守传统之魂、创时代之形"的路径可能性,给中国戏曲的活态传承与现代化转 型带来重要启示。 戏曲传承的关键,在于突破"博物馆式保护"的局限,让程式技法从单纯的表演展示,转变为服务剧情、 塑造人物的"活语言"。婺剧《三打白骨精》在尊重戏曲规律的基础上,就注重挖掘程式技法的叙事潜力 与情感表达功能,实现技法、剧情、情感的高度统一。如孙悟空的"三打",挥每一棒时心理不同,表演 的力道也不同,细腻的处理让齐天大圣有了真实可亲的温度。白骨精的塑造则突破反派脸谱化的桎梏, 以村姑、老妪、老丈的"三变"为载体,通过层次化表演,让角色的内心活动"可视化"。唐僧的形象革新 更具突破性,打破"文小生"的固化设定,文武相济,武戏有精彩的摔跌,文戏有丰富的唱念,程式中见 人物见性情。正是通过戏曲程式、人物性格与时代审美的相融相契,保证 ...
一部戏和它彰显的戏曲精气神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2
众之间建立情感纽带,破解了从小众欣赏到大众共情的密码。该剧传递的执着奋进、永不气馁的价值 观,高度契合当下社会的奋斗主题。孙悟空屡遭误解却不轻言放弃,唐僧在困境中不曾动摇,这种愈挫 愈勇的精神,正是今天年轻人面对压力时可以汲取的能量;金猴奋起千钧棒,既延续惩恶扬善的传统价 值观,又契合大众对社会正义的追求。整部剧在降妖除魔的故事呈现之外,也发出了对明辨是非、坚守 本心的呼吁。 图为婺剧《三打白骨精》剧照。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供图 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创排的婺剧《三打白骨精》,自2023年首演以来,连演120多场、到访25个国 家,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立足婺剧"武戏文唱、文戏武做"的鲜明特色,通过角 色突破、技法融合、科技赋能等,让经典故事焕发全新活力。作为现象级作品,该剧既印证了传统戏曲 的强大生命力,也展现了"守传统之魂、创时代之形"的路径可能性,给中国戏曲的活态传承与现代化转 型带来重要启示。 戏曲传承的关键,在于突破"博物馆式保护"的局限,让程式技法从单纯的表演展示,转变为服务剧情、 塑造人物的"活语言"。婺剧《三打白骨精》在尊重戏曲规律的基础上,就注重挖掘程式技法的叙事潜力 与情感 ...
成都龙泉驿:羽球跃动东安湖,释放文商旅体融合新动能
环球网· 2025-10-20 11:01
赛事规模与影响力 - 赛事吸引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400名运动员参与 [3] - 选手年龄跨度超半个世纪 涵盖从少年到银发长者 [3] - 场馆每日从早晨8点半至傍晚7点运转近50片标准场地 [5] 活动体系与运营模式 - 创新构建"1+1+N"活动体系 包括1项核心羽球赛事、1场"东安之夜"交流活动和N项配套活动 [4] - 通过多语言交流场景和文旅消费新场景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留量 [4][5][7] - 系列举措带动住宿、餐饮、交通、旅游、购物等多业态协同发展 [7] 区域发展与品牌建设 - 东安湖体育公园入选"成都十大文化新地标"与"成都最受欢迎的十大音乐场景" [8] - 十月多项文体盛会密集上演 包括嘉年华吸引40余万游客、邓紫棋连开三场售罄演唱会、东安湖大剧院举办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 [8] - 未来计划引育更多大型演艺活动和IP赛事 如已定档周深、王力宏等歌手演唱会及2025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 [8][9]
婺剧《三打白骨精》何以“破圈”
人民日报· 2025-09-23 07:19
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成功表现 - 该剧目在杭州东坡大剧院演出时一票难求、座无虚席 [1] - 在网络上成为国潮"网红"和戏曲"顶流",相关短视频点赞破百万 [1] 行业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 行业共识是"守正创新",但知易行难,而该剧种成功走出家乡、国门并走红网络 [1] - 传统戏曲需持续培育新观众群体,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活力,才能走进大众视野和更广阔舞台 [2] 剧目"守正"的具体实践 - 创作坚守戏曲艺术内核,具有精品意识、戏曲本体意识和剧种特色意识 [1] - 唱念做打样样精彩,借助并放大婺剧音乐铿锵激越、动作粗犷有力的特点来外化人物情感 [1] - 舞美设计服务于艺术表现,如震撼的收尾场景获得观众热烈反馈 [2] 剧目"创新"的具体实践 - 积极回应观众喜好,有效运用全媒体传播,带有强烈的观众意识,特别是吸引年轻人的意识 [2] - 融入新鲜创意如八戒的探戈舞姿、网络流行词"胶原蛋白"、无人机扮演小蜜蜂等,不断给观众带来小惊喜 [3] - 这些创新点成为网上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借助互联网吸引新观众的名片,有效扩大影响力并反哺线下演出市场 [3] 行业影响与启示 - 该剧的走红回应了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见证了传统戏曲焕发生机的广阔天地 [3] - 坚守戏曲内核、发扬剧种特色,读懂观众、跟上时代,能使传统戏曲彰显魅力并收获更多掌声 [3]
新华网文化观察丨破圈融合:传统戏曲的青春进行时
新华网· 2025-09-11 16:47
行业创新趋势 - 传统戏曲与街舞跨界融合 例如川剧《幺不倒台》结合重庆方言说唱 获得观众正面反馈 [2][3] - 多剧种相互借鉴融合 婺剧借鉴川剧变脸 黄梅戏融合枞阳腔 京剧采用现代叙事手法创新唱词念白 [4] - 叙事手法现代化改编 昆曲《重逢〈牡丹亭〉》运用倒叙手法塑造角色现实挑战 契合当代精神需求 [5] 新生代参与情况 - 青年演员主导演出 90后演员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00后学生组成昆剧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2岁 甬剧新生代占比超80% [6] - 创新内容受年轻观众欢迎 川剧变脸融入流行文化元素 婺剧变脸变装视频获超百万点赞 微短剧形式拓展戏曲表现 [7][9] - 年轻观众成为主力群体 90后与00后在非遗戏剧观众总数占比超过50% 形成传统与年轻群体的双向互动 [9] 技术赋能发展 - 数字技术提升体验感 VR设备实现沉浸式演绎 直播间提供实时弹幕互动 AR技术活化静态脸谱 [11][12][13] - 科技手段助力传承保护 AI修复近50部经典戏曲影像 数字藏品拓展虚拟资产形态 实现戏曲资源永久存档 [13] - 技术融合增强文化吸引力 机器狗与非遗同台互动 虚拟平台实现动态交互 技术呈现既时尚又保留传统内核 [12][13]
浙江省戏剧大赛将启幕 越剧《我的大观园》为开幕大戏
中国新闻网· 2025-07-30 09:30
行业活动概况 - 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将于8月16日至9月26日在宁波举办 包含25台大戏和7台小戏的竞演[1] - 越剧《我的大观园》被选定为开幕大戏 该剧目以"青春戏曲"为特色引发新热潮[2] 行业历史与规模 - 浙江省戏剧大赛是省内舞台艺术最高水准专业赛事 自1983年起每三年一届 本届为第16届[3] - 浙江作为南戏发源地 拥有越剧/昆剧/京剧/婺剧等传统剧种 以及松阳高腔/江南丝竹/青瓷瓯乐等地方艺术门类[3] 赛事创新举措 - 本届大赛将参评剧目时间周期从三年扩展至十年 邀请全省戏剧院团十年内新创剧目参评[3] - 首次设立小戏竞赛单元 通过"小而活"形式推动艺术下沉 目标触达年轻群体并扩大戏剧消费基础[3] 参演剧目构成 - 入围剧目包含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两大类别 传统类包括越剧《陌上花开》/昆剧《壮哉少年》/绍剧《破阵》等 现代类包括话剧《钱塘浩歌》/音乐剧《南孔》/舞剧《东方大港》[3] 文化惠民政策 - 大赛推行惠民票价体系 全场票价50元起 最高票价不超过380元 平均票价维持在100元左右[4]
地方小剧种亮相国际大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文化出海成绩 - 公司演出足迹遍布6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吸引观众500多万人次 [1] - 婺剧《白蛇传》作为"2025中国戏演出季暨中国戏国际展演"开幕大戏在匈牙利和奥地利上演,获得热烈反响 [1] 艺术特色与优势 - 婺剧具有"文戏武作"特色,通过形体动作外化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便于国外观众理解剧情 [1] - 唱腔高亢婉转,能引起观众共鸣 [1] -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出海挑战与创新 - 早期巡演时传统道具运输成本高昂,如"九狮图"龙杆运费达10余万元,往返耗时两个多月 [2] - 现已将道具改良为可折叠铝合金材料,几个手提箱即可携带 [2] - 出国演出人员从上百人精简为多面手演员团队,实现角色灵活切换 [2] 表演形式创新 - 在《三打白骨精》中加入旋子360度、空心前桥等高难度动作,丰富舞台表现力 [2] - 借鉴川剧变脸元素并创新,实现一分钟内3次变脸和变装 [2] - 为海外观众提供LED屏实时翻译唱词服务 [2] - 演员学习当地语言俏皮话增强互动效果 [2] 未来发展策略 - 公司将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协作,提升演出宣介效果 [3] - 致力于让海外观众"听得进、看得懂",实现文化深度传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