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三打白骨精》

搜索文档
新华网文化观察丨破圈融合:传统戏曲的青春进行时
新华网· 2025-09-11 16:47
行业创新趋势 - 传统戏曲与街舞跨界融合 例如川剧《幺不倒台》结合重庆方言说唱 获得观众正面反馈 [2][3] - 多剧种相互借鉴融合 婺剧借鉴川剧变脸 黄梅戏融合枞阳腔 京剧采用现代叙事手法创新唱词念白 [4] - 叙事手法现代化改编 昆曲《重逢〈牡丹亭〉》运用倒叙手法塑造角色现实挑战 契合当代精神需求 [5] 新生代参与情况 - 青年演员主导演出 90后演员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00后学生组成昆剧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2岁 甬剧新生代占比超80% [6] - 创新内容受年轻观众欢迎 川剧变脸融入流行文化元素 婺剧变脸变装视频获超百万点赞 微短剧形式拓展戏曲表现 [7][9] - 年轻观众成为主力群体 90后与00后在非遗戏剧观众总数占比超过50% 形成传统与年轻群体的双向互动 [9] 技术赋能发展 - 数字技术提升体验感 VR设备实现沉浸式演绎 直播间提供实时弹幕互动 AR技术活化静态脸谱 [11][12][13] - 科技手段助力传承保护 AI修复近50部经典戏曲影像 数字藏品拓展虚拟资产形态 实现戏曲资源永久存档 [13] - 技术融合增强文化吸引力 机器狗与非遗同台互动 虚拟平台实现动态交互 技术呈现既时尚又保留传统内核 [12][13]
浙江省戏剧大赛将启幕 越剧《我的大观园》为开幕大戏
中国新闻网· 2025-07-30 09:30
行业活动概况 - 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将于8月16日至9月26日在宁波举办 包含25台大戏和7台小戏的竞演[1] - 越剧《我的大观园》被选定为开幕大戏 该剧目以"青春戏曲"为特色引发新热潮[2] 行业历史与规模 - 浙江省戏剧大赛是省内舞台艺术最高水准专业赛事 自1983年起每三年一届 本届为第16届[3] - 浙江作为南戏发源地 拥有越剧/昆剧/京剧/婺剧等传统剧种 以及松阳高腔/江南丝竹/青瓷瓯乐等地方艺术门类[3] 赛事创新举措 - 本届大赛将参评剧目时间周期从三年扩展至十年 邀请全省戏剧院团十年内新创剧目参评[3] - 首次设立小戏竞赛单元 通过"小而活"形式推动艺术下沉 目标触达年轻群体并扩大戏剧消费基础[3] 参演剧目构成 - 入围剧目包含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两大类别 传统类包括越剧《陌上花开》/昆剧《壮哉少年》/绍剧《破阵》等 现代类包括话剧《钱塘浩歌》/音乐剧《南孔》/舞剧《东方大港》[3] 文化惠民政策 - 大赛推行惠民票价体系 全场票价50元起 最高票价不超过380元 平均票价维持在100元左右[4]
地方小剧种亮相国际大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文化出海成绩 - 公司演出足迹遍布6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吸引观众500多万人次 [1] - 婺剧《白蛇传》作为"2025中国戏演出季暨中国戏国际展演"开幕大戏在匈牙利和奥地利上演,获得热烈反响 [1] 艺术特色与优势 - 婺剧具有"文戏武作"特色,通过形体动作外化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便于国外观众理解剧情 [1] - 唱腔高亢婉转,能引起观众共鸣 [1] -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出海挑战与创新 - 早期巡演时传统道具运输成本高昂,如"九狮图"龙杆运费达10余万元,往返耗时两个多月 [2] - 现已将道具改良为可折叠铝合金材料,几个手提箱即可携带 [2] - 出国演出人员从上百人精简为多面手演员团队,实现角色灵活切换 [2] 表演形式创新 - 在《三打白骨精》中加入旋子360度、空心前桥等高难度动作,丰富舞台表现力 [2] - 借鉴川剧变脸元素并创新,实现一分钟内3次变脸和变装 [2] - 为海外观众提供LED屏实时翻译唱词服务 [2] - 演员学习当地语言俏皮话增强互动效果 [2] 未来发展策略 - 公司将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协作,提升演出宣介效果 [3] - 致力于让海外观众"听得进、看得懂",实现文化深度传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