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日救国
icon
搜索文档
战火记忆丨守住电波就是守住阵地
个人背景 - 出生于1925年12月,四川省靖化县(今金川县)[1] - 1944年加入国民革命军抗日远征部队(新六军十四师)[1] - 1947年退伍回到家乡[1] - 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1] 参军经历 - 1944年6月在西康省(今四川省康定市)加入国民革命军新六军[2] - 编入成都教导二团七连进行训练[2] - 被分配到新六军十四师通信营,背负三十多斤重的电台单机和线圈执行任务[3] - 随部队远征缅甸、印度,参加密支那、缅北等战役[1] 战斗任务 - 主要任务是铺设、检修通信线路,确保前线与指挥部通讯畅通[3] - 在恶劣环境中工作,包括缅北雨林、齐腰深泥水、蚂蟥和毒蛇威胁[3] - 经历多次危险情况,包括日军炮火轰炸通信线路、夜间摸黑抢修断线[4] - 在孟拱河谷战役中线路被炸断三次,冒着炮火坚持维修通讯设备[4] 国内抗战 - 1944年11月部队紧急回国,参加贵州独山保卫战[5] - 1945年4月参加雪峰山会战,全歼当面日军[5] - 随后参加湖南芷江的湘西会战,负责守卫芷江机场[5] 战后生活 - 1947年退伍后回到家乡靖化[5] -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经常向学生讲述抗战经历[5] - 教育后代要热爱祖国,为国家出力[5]
休戚与共 万里同心(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9-13 06:16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展厅中,静静陈列着几件特殊藏品,它们诉说着一位爱国侨领的赤子情怀。这 些藏品均来自领导泰国华侨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侨领、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的儿子蚁锦中。2008 年,他怀着对父亲的怀念与对历史传承的责任感,将这些珍贵物件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每件藏 品背后,都有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在博物馆第四展厅,有一张1939年泰国华侨公祭蚁光炎先生大会的照片。照片中,众多泰国华侨神情肃 穆、面容悲戚,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为抗日救国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侨领。那一张张坚毅而哀 伤的面孔,展现出海外华侨在国难当头之际,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强大凝聚力。 旁边展柜中,一件1939年11月沾有蚁光炎被害时血迹的白色旗袍,无声地控诉着敌人的残暴。1939年11 月21日晚,爱国侨领蚁光炎与夫人刘若英在曼谷耀华力路的杭州戏院门口,遭到日伪埋伏的枪手袭击。 罪恶的子弹穿透了蚁光炎的身体,他的鲜血染红了妻妹刘素影的白色旗袍。这件旗袍,成为那段黑暗历 史的直接物证,它见证了一位爱国侨领为正义、为祖国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即便面对死亡威胁,蚁光炎 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抗日救国的前线,毫不退缩,用自己的生命诠释对祖 ...
【辽宁抗战英雄谱】李兆麟:雪国耻投身抗日
人民网· 2025-09-05 09:25
辽宁抗日历史地位 - 辽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起点和东北抗联的重要活动区域 [1] -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 辽宁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 [1] - 十四年浴血抗战中 辽宁不仅是抗联的物资补给地 也是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1] 抗日武装力量 - 杨靖宇率部在辽东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用草根树皮充饥仍死守阵地 [1] - 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在凤城 岫岩一带屡创歼敌奇迹 [1] - 无数矿工 农民自发组建抗日武装 以土枪 大刀对抗侵略者 [1] - 李兆麟联合辽阳二区区长苏景阳成立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 苏景阳为司令 李兆麟为副司令 下设5个支队共3500余人 [4] 重要抗日战役与行动 - 第二十四路义勇军攻打铧子矿日伪警察队 活捉伪昭和制铁所采矿课课长久留岛秀三郎 [5] - 歼灭投靠日伪的土匪队洪盛团130余人 击溃勾结日军的地主武装南大会乡团千余人 [5] - 1932年8月28日李兆麟率部会同第二十一路义勇军攻打沈阳 烧毁东塔机场日军飞机7架 [5] - 义勇军攻打沈阳的战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许多报纸进行了报道 [5] 群众抗日运动 - 李兆麟配合冯基平等在辽阳小堡一带建立反帝大同盟 农民大同盟 穷人会 妇女会和少年先锋队等群众组织 [6] - 开展抗租抗息 分粮吃大户 罢锄斗争 反对汉奸地主的剥削压迫 [6] - 李兆麟把母亲 妹妹和堂兄弟等亲属动员起来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6] - 购买两台油印机刻印传单 组织农民和儿童中的积极分子利用庙会机会散发 [6]
董毓华:投笔从戎、身先士卒的抗联将领(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29 06:19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回顾董毓华烈士的生平事迹 展现其从求学阶段到投身革命 最终成为抗战英烈的历程 重点突出其在组织学生运动 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等方面的贡献 并强调其精神在当代教育中的传承价值 [2][3][4][5] 个人背景与早期活动 - 1907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县教书先生家庭 自幼立志报国 [2] - 1924年考入武昌启黄中学 学业优异且积极投身革命活动 [2] -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在武汉组织学生游行 左腿被击伤仍坚持指挥 [2] -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期间回乡以教书为掩护组建农会 妇女协会和农民夜校 [2] - 193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 重建党支部并任书记 [2] 一二·九运动与抗日组织建设 - 1935年12月9日作为西城区请愿总指挥 领导数千名学生反对日本侵略和华北自治 [3] - 12月16日参与组织数万名学生和市民的大规模示威 [3] - 1936年5月参与创建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并任组织部长 [4] - 同年7月调任天津 担任平津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席等职 发展救亡组织 [4] 军事领导与冀东抗日 - 1937年推动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 任军事部长 [4] - 1938年化名王仲华整编4万名民团为冀东抗日联军 任政治委员 [4] - 同年7月领导冀东抗日大暴动 连续攻克昌黎 滦县 乐亭等多城 切断日伪补给线 [4] - 暴动后率1700余名战士突破封锁转移至平西根据地 [5] - 后续担任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等职 负责平西 冀东和平北的军政建设 [5] 精神传承与当代教育 - 蕲春县毓华中学通过更名 建立陈列馆 组织纪念活动等形式传承烈士精神 [2][5] - 学校开展新生参观 故居瞻仰 征文演讲比赛等教育活动 [5] - 学生以董毓华为榜样 强调勤奋学习与为国奉献的价值观 [5]
文化中国行丨窑洞做教室、砖石当桌椅 重温抗大里的热血青春
央视网· 2025-08-27 13:06
历史背景与成立 - 1936年中央红军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旨在民族存亡关头大数量培养干部[3] - 1937年1月迁至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向全国革命青年开放招生[5] 招生规模与学员来源 - 招生布告要求18至28岁身体强健无不良嗜好者 吸引成千上万青年突破封锁奔赴延安[5] - 1937年7月至1939年6月延安接纳3万多名青年学生 其中超过一半进入抗大学习[7] - 学员包括印尼华侨青年孔迈等国际爱国人士 体现全国性影响力[5] 办学条件与教育创新 - 以窑洞为教室 砖石当桌椅 土墙做黑板 展现极端艰苦条件下的办学特色[1][7] - 师生半月内挖出175口窑洞获中央表彰 使用野桃核做算盘珠 桦树皮为纸等创新教具[7] - 制作机枪音响器模拟实战环境 教材涵盖国际政治 经济哲学 特种作战等高质量内容[7][13] 教育方针与领导参与 - 校训为"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教育方针强调政治方向 工作作风和战略战术[9] - 毛泽东等领导人亲临授课 称学员"过着石器时代生活 学习最先进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9] 规模扩张与战略布局 - 在各根据地建立14所分校 总校于1939年7月至1943年1月迁至太行山区敌后办学[9] - 办学九年培养十余万军政骨干 为抗战胜利奠定人才基础[1][15] 社会影响与历史传承 - 敌后办学期间学员坚持学习并发动群众 推动普通群众走上革命道路[11] - 延安及周边创办30多所干部学校 国防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与抗大一脉相承[15]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99岁学员孙佑杰仍在传承红色传统教育[17][19]
“要把日寇驱逐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追寻台胞抗日足迹”系列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7 06:55
台湾义勇队历史背景 - 1939年2月由李友邦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 队员从初期30余人发展到1945年逾380人 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由台胞组成且具正规军编制的队伍 [2] - 队员臂章印有"复疆"二字 表达光复台湾的意志 战歌明确宣示"要把日寇驱逐出祖国 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 [1][3] - 李友邦1906年生于台北芦洲 1924年因袭击日本警察派出所遭追捕 辗转至大陆就读黄埔军校二期 提出"欲救台湾 必先救祖国"的革命思想 [2] 组织活动与贡献 - 在浙江金华创办首家"台湾医院" 对军人 出征人员家属及贫苦民众一律免费 后续在浙江兰溪 衢州和福建建阳增设3家医院及乡村医疗所 [5] - 1940年侵华日军在金华 衢州发动细菌战时迅速开展隔离消杀 发放防疫手册 焚烧污染物等防疫工作 [5] - 创办抗日刊物《台湾先锋》 发挥日语优势翻译日军文件 审讯教育俘虏 获取情报并进行反战宣传 [5] 社会影响与历史传承 - 台湾少年团成员年龄7至13岁 身着军装在闽浙赣地区开展抗日活动 被当时报纸记载为承担国家兴亡义务的群体 [6] - 2025年6月《台湾义勇队档案》625件原始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确证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历史 [7] - 新北市芦洲区李友邦将军故居现为纪念馆 每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举办庆祝活动 其子李力群捐献全部历史档案并积极传播爱国精神 [7]
此去将来无他志,血染冰天雪地红
齐鲁晚报· 2025-08-27 06:22
周浩然生平事迹 - 1915年出生于即墨瓦戈庄 原名周世超 字浩然 父亲周孚先为青岛律师协会会长 [4] - 6岁入私塾 1925年插班青岛北平路小学 一学期后各门功课名列榜首 [4] - 先后就读礼贤中学 市立中学(现青岛一中) 在校期间接触新文化思想 阅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7] - 1932年考入北平大同中学高中部 1933年因日军侵占榆关返青岛失学 [7] - 1936年进入国立山东大学哲学系学习 一学期八门课程中七门名列榜首 撰写5万言哲学论文获教授高度评价 [13] 文学创作与左联活动 - 1930年青岛左联成立 以山东大学为大本营 荒岛书店为联络点 [9] - 1933年与于黑丁等人秘密加入左联 通过《青岛民报》副刊主编于黑丁引荐 由中共青岛市委俞启威 乔天华正式吸收 [10] - 同年发起成立汽笛文艺社 为青岛左联第一个革命文艺团体 设计刊头寓意工业之城与警醒社会 [11] - 在《青岛民报》开辟《汽笛》副刊 以"觉民""明"等笔名发表数十篇杂文 内容多为反内战 抗外侵的战斗檄文 [11] - 创作诗歌《感怀》抒发复兴中华壮志 另写有悼念瞿秋白诗作 [12][13] - 1935年化名周家美任《新青岛报》编辑 主编文艺副刊《小青岛》 [13] 抗日武装斗争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断山大学业 回乡组织武装抗日 [13] - 在瓦戈庄村成立国术训练所 以此为基础组建抗日义勇军 明确"抗暴日 复兴中华民族"宗旨 队伍由几十人发展至数百人 [14] - 1938年3月9日获取情报 组织伏击日军 击毙十余人 击毁汽车两辆 义勇军无一伤亡 此为青岛地区武装抗日第一枪且完胜第一战 [14] - 1939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山东分校军事班班长 [15] - 同年7月任中共即墨县委组织部长 在白色恐怖下建立基层党组织 [16] - 1939年9月12日因叛徒告密遭敌包围 突围时壮烈牺牲 年仅24岁 [16] 历史评价与荣誉 - 被誉为左联在青岛战斗牺牲第一人 集作家 诗人 革命者 抗日英雄于一身 [3] - 2015年被中宣部评选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百位杰出共产党人 [17] - 日记中"今日所受艰苦即明日所享幸福"等名言彰显其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3]
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核心观点 - 王崇实作为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抗日活动并最终牺牲 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4][5] 早期经历与教育背景 - 1915年出生于书香家庭 父亲为爱国教育人士[1] - 1931年就读北平师大附中时因组织抗日活动被开除学籍[1] - 18岁在河北唐山赵各庄煤矿中学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 革命活动与工作经历 - 1936年在林西 古冶一带以拾煤核 做小工为生并组织工人罢工[2] - 同年回家乡蓟县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 自编教材启蒙儿童[2] -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足迹遍及蓟县城乡 建立多地党组织[4] - 1938年4月23岁时被任命为蓟县县委书记[4] 军事行动与牺牲 - 1938年组建抗日联军第五总队并担任政治主任[4] - 7月底率部攻克蓟县县城 战斗时总冲锋在前[4] - 8月16日在别山镇与日军交战中为掩护部队突围牺牲[4] - 2015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4] 纪念与影响 - 墓碑现位于天津盘山烈士陵园 展出泛黄照片与革命遗物[4] - 清明节期间全国青少年前往瞻仰[4] - 陵园讲解员强调其23年生命历程诠释了为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
新华网· 2025-08-13 08:12
新华社天津8月12日电题: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 "我有牺牲的精神不可捐。"这闪耀着青春蓬勃朝气的诗句,是时年21岁的共产党员王崇实在1936年写的,这 正是王崇实短暂人生的光辉写照。 王崇实,1915年出生于蓟县门庄子(今天津市蓟州区官庄镇门庄子村)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父亲王秀冬在村 里义务教书,是一位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主张教育救国的爱国人士。耳濡目染下,少年王崇实逐渐 这是王崇实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成长为一位忧国忧民、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 王崇实的侄子王新增介绍,王崇实尤其喜欢文学,爱看革命书刊,从十多岁就开始写童话,后来又尝试写小 说和诗歌。他写的《麦田里的风波》用散文形式描写拾麦穗的穷孩子和地主儿子斗争的故事,正是他组织穷 孩子拾麦子的亲身经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师大附中读书的王崇实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反帝大同盟。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 抗日活动,因此被学校开除学籍。回到老家的王崇实没有停下参加革命活动的脚步,为躲避地方反动政权的 抓捕,他辗转到唐山赵各庄煤矿的中学求学,边上学边开展革命工作,在1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之后,王崇实再次被学校开除,党组织指派他到林西、古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
新华社· 2025-08-12 16:46
王崇实生平事迹 - 1915年出生于蓟县门庄子一个书香家庭 其父亲王秀冬是受五四运动新思想影响的爱国人士 主张教育救国[1] - 少年时期喜爱文学和革命书刊 十多岁开始创作 其作品《麦田里的风波》源于组织穷孩子拾麦子的亲身经历[1]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师大附中读书 参加反帝大同盟并组织抗日活动 因此被学校开除学籍[1] - 辗转至唐山赵各庄煤矿中学求学 边上学边开展革命工作 于18岁(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 革命工作与领导职务 - 被学校开除后 党组织指派其在林西 古冶一带从事工运工作 以拾煤核 做小工为生 多次组织工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罢工[2] - 1936年回到蓟县 在别山镇和朱华山村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并自编教材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2] -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 在蓟县从东向西再向南开展工作 足迹遍及蓟县城乡 在多地建立党的组织 成为冀东西部的党员骨干[2] - 1938年4月 23岁时在盘山千像寺参加武装暴动筹备会议 被中共河北省委任命为蓟县县委书记[2] 军事行动与牺牲 - 冀东抗日武装暴动开始后 参与组建抗日联军第五总队并担任政治主任[2] - 1938年7月底 带领暴动队伍配合八路军第四纵队等攻克蓟县县城 战斗中总冲锋在前[2] - 1938年8月16日 率部配合冀东抗联洪麟阁部攻克玉田县城 返蓟途中在别山镇与日军遭遇[2] - 为争夺制高点身先士卒 吸引敌人火力 使被围部队成功突围 但本人不幸中弹牺牲 年仅23岁[2] 历史评价与纪念 - 2015年8月 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3] - 墓碑矗立在天津盘山烈士陵园 展厅陈列其泛黄照片和革命遗物 每逢清明节有全国各地青少年瞻仰[3] - 其短短23年生命历程践行红色信仰 用实际行动证明家国大义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担当[3] - 陵园讲解员希望通过讲解 让王崇实烈士的家国情怀浸润孩子们的成长之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