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国

搜索文档
抗日英雄谱丨不平倭寇誓不休!遭遇包围 她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
央视新闻· 2025-07-16 16:56
李林生平事迹 -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幼年被领养后随养父母到印尼生活,14岁回国[3] - 回国后考入厦门集美学校,九一八事变后辗转杭州、上海、北平多地学校就读,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3] -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名字改为李林,在给中央妇委的信中表达了对党的忠诚[4] - 入党后主动请缨赴山西前线学习军事,从学生转变为军事指挥员,精通骑马和双枪射击[5] 抗战经历 -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李林在山西平鲁组建2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22岁成为晋绥边区唯一女游击队长[5] - 1938年4月至7月率部作战20余场并连战连捷,包括奇袭敌军军马场缴获100多匹战马[5] - 日军悬赏5000元白银(与李林体重同等重量)捉拿她,其事迹激励当地青年踊跃参军[6] - 1940年4月日军调集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7] 壮烈牺牲 - 在1940年4月的突围战中,李林主动率领20人突击队吸引敌军火力掩护700多人主力突围[8] - 突围过程中遭遇敌军重重包围,在身怀有孕的情况下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年仅24岁[1][8] - 牺牲前留下未寄出的家书,表达了对未出生孩子的保护决心和对战友的嘱托[1] -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民族女英雄——李林之死》详细记录了她牺牲前的战斗细节[8]
这面旗,就是不灭的火种
辽宁日报· 2025-07-10 09:01
历史文物与教育传承 -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东北竞存中学校旗是抗日救国志士车向忱创办流亡学校的象征,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教育救国的理念 [1] - 车向忱1935年在西安创办东北竞存中学,初期仅用两块银元购置黑板粉笔,开学典礼在简陋场所举行,校名"竞存"寓意民族存续的奋斗精神 [1] - 校旗由学生手工绣制"东北竞存中学校"字样,成为师生抗日活动的精神图腾,见证军事训练、宣传动员等救国行动 [1] 学校运营与历史影响 - 东北竞存中学1935-1945年间培养5000余名学生,课程融入游击战术等抗日内容,并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引入地下党员任教 [1] - 学校成为抗日人才输送枢纽,大量学生毕业后奔赴延安参与救国行动,践行"打回老家去"的信念 [1] - 校旗战后由车向忱家族保存并于1997年捐赠博物馆,其孙女持续收集校史资料,强调教育作为精神火种的意义 [2] 博物馆与社会教育 -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2023年接待游客467 3万人次,其中30%以上为青少年群体,校旗展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 [2] - 青少年参观者通过校旗实物裂痕感知历史,留言簿显示其激发守护祖国的责任感,体现精神传承效果 [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许如梅:芳华热血映琼崖
新华社· 2025-07-05 14:17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抗日女英雄许如梅的生平事迹,属于历史人物传记类内容,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建议提供与商业、金融、公司运营或行业发展相关的文档内容,以便进行符合要求的分析总结。当前文档内容聚焦于革命历史人物故事,缺乏可分析的商业要素。
山河壮歌︱ 从《八一宣言》到“一二·九”运动:唤醒全民族的抗战
央广网· 2025-06-30 08:53
历史事件背景 - 《八一宣言》于1935年8月1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国苏维埃政府名义发布,核心内容是呼吁抗日救国并指出民族存亡的紧迫性 [1] - 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通俗语言传达党的主张,便于广泛传播 [1] - 赵毅敏作为中共代表参与共产国际七大并讨论《八一宣言》,其发言主题为"中国不愿做亡国奴" [1] 社会影响与运动发展 - 《八一宣言》传到北平后触发"一二·九"运动,学生群体积极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 [2] - "一二·九"运动标志性口号"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反映时局动荡 [2] - 宣言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强调各党派需搁置分歧共同抗日 [2] 思想传播与历史意义 - 地下党组织通过清华园布告栏张贴宣言内容,引发学生群体广泛共鸣 [2] - 宣言中"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主张成为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2] - 《救国报》社论《中国人民之曙光》将宣言定义为"抗日救国神圣事业"的动员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