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焦虑
搜索文档
手机银行App加速“瘦身”
金融时报· 2025-10-21 09:24
银行App整合趋势的核心观点 - 银行业正经历一波手机银行App的密集“退场潮”,多家银行将旗下功能单一的App(如信用卡App、直销银行App)整合至主手机银行App,以实现“一站式”服务 [1][2] - 此次整合潮被视为行业告别“数字化焦虑”后的理性回归,从追求App数量转向注重运营和客户体验 [2] - 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的政策通知,要求对低活跃度、体验差的App进行优化整合,加速了银行的整合步伐 [3] 银行App整合的具体案例 - 中国银行将逐步关停信用卡App“缤纷生活”,其功能将迁移至中国银行App,该App月活人数仅为154.54万人 [1][2] - 珠海华润银行“润钱包”App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停止服务,功能迁移至华润银行App [1] - 北京农商银行已于今年3月31日关停“凤凰信用卡”App,渤海银行信用卡App也于去年12月30日停止服务 [1] - 北京银行旗下直销银行App及网站将于2025年11月12日起停止服务,功能迁移至“京彩生活”手机银行App [2] - 邮储银行、民生银行等多数银行的直销银行App已完成整合,目前市场上仅存10余家,不足巅峰期的十分之一 [2] 银行App整合的行业背景与动因 - 行业初期普遍存在“一拥而上”倾向,导致App数量过多,出现功能冗余和重复建设 [3] - 手机银行App普遍面临“流量尴尬”,数据显示仅有六款银行信用卡应用月活超1000万人,大量App活跃度低 [2] - 金融管理部门发布通知形成“硬约束”,明确要求对低活跃度、体验差、存在安全风险的App进行整合或终止运营 [3] 对银行App未来发展的建议 - 专家建议行业应着重解决重技术开发轻日常运营、重注册用户轻活跃客户、重产品部署轻客户体验三大问题 [3] - 未来App发展的关键并非绝对数量,而是提升运营能力和客户体验,以提高用户活跃度 [2]
中国银行业应加快走出“数字化焦虑”
金融时报· 2025-07-14 11:10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 金融业是数字化最早、最深的行业之一,数字化转型对金融机构是"必答题",部分银行已将其视为"抢答题" [1] - 银行业普遍存在"数字化焦虑",主要源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用户需求变迁、监管推动及行业竞争四大因素 [1][2] -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二,2025年占比有望超经济总量50%,要求金融业形成与数字经济匹配的新服务模式 [1] 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误区 - 部分中小银行不计成本推进转型,出现互联网业务规模"大跃进"、盲目购买流量、过度追求技术概念等现象 [2] - 转型中资源耗费大但收效甚微,与先进同业差距扩大,体现"后发劣势"问题 [2] - 典型案例包括:依赖互联网平台导致业务规模连年翻番、投入巨资建冗余IT系统、片面追求区块链等概念 [2] 转型策略与路径建议 - 需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打造跨部门协同组织,提升敏捷能力与数字文化 [3] - 应制定差异化路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聚焦战略目标,避免"大而全"复制 [3] -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科技人才进入高管层,支持中小银行在中心城市设研发中心 [3] - 强化线上线下协同,以手机银行为核心工具,整合场景平台拓宽获客渠道 [4] 国内外经验借鉴 - 需批判性学习国内外先行者经验,如花旗银行"移动优先"战略、招商银行"金融科技银行"定位 [2][5] - 《商业银行生态创新之路》收录美国银行、渣打银行等案例,提供多类型银行参考 [5] - 研究失败案例比成功案例更具价值,容错机制是数字化转型重要原则 [6] 行业竞争格局 - 国际同业如花旗银行加速部署金融科技前沿,国内招商银行等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 [2] - 大型互联网公司及中小科技公司正积极抢占金融业务市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