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遗产
icon
搜索文档
如果我死了,请不要用Sora 复活我
虎嗅· 2025-10-18 13:18
原则上,OpenAI是禁止未经同意,制作和生成在世公众人物的视频,这也是Sora App中推出Cameo最重要的原因,帮助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角色。 最近,保时捷最佳销冠,被AI恶意伪造视频的事件冲上热搜,她第一时间去报警。 但她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被AI捏造、恶搞的公众人物名单还在不断延长,甚至延伸到了已经去世的人物。 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如果看到他被鳄鱼攻击、被拳击手狂揍,他大概也想第一时间报警。 这类让死者复活并恶搞的视频,最近成了Sora App上最热门的片段之一。 OpenAI对在世人物的形象使用有明确要求,必须本人允许,才可以使用。 所以,一开始Sora的出圈视频,都是各种恶搞奥特曼,让它偷显卡、学唱跳、撒娇卖萌。但很快,一些用户发现,这项限制存在一个相当大的bug,就是 Sora允许制作已故公众人物的视频。 看着真实人物的遗产,被简化为"这大概看起来和听起来像他们,所以就够了"。 这很愚蠢,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相信我,这绝对不是他想看到的。 凭借着对逝世人物真实的还原效果、生成速度,以及各种恶搞传播,很快让它登顶应用排行榜第一。并在不到五天的时间里,Sora突破了100万次的下 载,这速度超过了当年的 ...
微信不再回收停用账号,留下尊重生命完整叙事
齐鲁晚报· 2025-10-17 11:29
近日,微信公关总监在"微信派"官方播客中表示,针对逝者账号的问题,产品团队研究决定,从今年9 月起,对长时间不登录使用的微信账号不再回收处理。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称赞这是对数 字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人文关怀。 数字化生存的当下,社交媒体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平台,它产生的数据,也是人类生命在数字世界的延 续。聊天记录、生活点滴、购物凭证……这些数据就像数字生命"日记",成了记忆的容器、情感的寄 托。此前,已有不少网友分享和逝去亲友账号"交流"的故事,并尝试留住逝去亲友的账号。比如定期登 录,在余额里留点钱,确保绑定账号的手机号不停机、不注销等。 在互联网平台的运营逻辑中,资源回收是常态。回收长期不登录账号在技术层面上能够避免资源浪费, 有利于减轻系统负担、降低运维成本。然而,当数字身份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平台正视数 字遗产的留存与保护,回应了时代的需要,也是科技向善的示范。 守护数字记忆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平台不再将账号简单视为可回收资源,而是看作生命故事的载 体,就是在数字世界中守护人文之光——尊重每一个独特个体,敬畏每一个生命痕迹。 当然,保护数字遗产仍有需要细化的命题:如何明确隐私与怀念的 ...
专攻香港富豪,这个AI团队洞察人类最本能的恐惧,撬动最新潮的百万生意
搜狐财经· 2025-09-29 09:15
创业动机与方向选择 - 创业的出发点是不甘于在大厂做跟随者,希望探索AI与人类关系的边界[3] - 选择方向的逻辑更接近宿命感,认为AI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必须亲自下场[3] - 项目方向经历了自我博弈,最终选择探索"记忆"与"意识"维度,而非迎合贪嗔痴的生意[4] - 项目「意识永藏」旨在帮助人类保存记忆、延续意识,是一个实验性项目[4] 产品核心价值与用户痛点 - 产品解决的核心痛点是人类记忆的脆弱和不可逆,以及怕遗忘、怕消失、怕与重要的人断联的根本焦虑[6][7] - 产品形态从静态的家谱、传记升级为动态的、可对话的AI分身,实现真正的"永藏"[6] - 另一个痛点源自成功人士的自我意识,他们越成功越怕死,越想要留下痕迹[7] - 产品被定义为"空间"而非"工具",订阅服务提供基本存储交互,高阶服务提供个性化纪念馆和跨代档案管理[17] 市场竞争策略与核心护城河 - 看到的市场空白是高净值人群的精神需求,他们不缺物质,缺的是"被看见"和"留下痕迹"[8] - 核心护城河是信任+情感厚度,而非模型技术优势,因为底层大模型多为开源[8][9] - 三大竞争优势包括:定位选择小众但本质是慢变量的大需求、用户使用过程中贡献的数据沉淀、以及强调硅碳共生的产品叙事[10] - 渠道壁垒依靠客户口碑和小圈子传播,打入一个富豪的信任圈就能接触其朋友圈,信任链条一旦建立难以被撬动[13] 商业模式与出海选择 - 商业模式不走量,而是走极致的高客单价+长服务周期,每个客户服务周期以年为单位,甚至长达10年[11] - 选择出海是必然,因为国内用户对情感型服务付高价的意愿不强,而香港、东京、新加坡、欧美的高净值人群有家族传承意识[11] - 国内用户更喜欢轻量化、低价应用,而香港富豪群体看重长周期、私密性、传承性,愿意付100万甚至200万[14] - 服务具有极高的定制化深度,包括八次以上线下深度访谈、368道问题的对答库、数百小时录音抓取口头禅和情绪反应[13] 创业挑战与应对 - 最大的意想不到的困难是信任感的建立,特别是准00后团队说服70多岁富豪的挑战[16] - 调整策略包括:不再一开始谈价格而用大量时间陪伴倾听、让客户参与信息采集感受共同创作、将项目周期拉长到10年建立长期关系[16][20] - 用户心智上需克服产品是"临终产品"的初始认知,通过案例教育展示其作为"活着时的数字延伸"的价值[16] 行业前景与创业建议 - 未来1-2年最可能被AI颠覆的传统行业是情感陪伴等提供情绪价值的泛娱乐领域,以及殡葬与养老行业[18][19] - 情感是最大的价值洼地,因为效率类AI产品是低频、功利的工具,而情感承载了身份、情绪、故事[18] - 游戏、教育、医疗相关的AI硬件和软件可能最先结合并落地,所有智能或非智能硬件都可作为AI数据的采集器和反馈终端[18] - 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不要卷技术要卷需求,技术部分只占10%-20%,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恐惧和渴望并回应[22] - 保持技术敏感的同时更要保持人文敏感,面对的是有情绪和脆弱性的人,而非一堆数据[22]
古老文化焕发新光彩:中意企业携手打造“数字遗产”
新华网· 2025-06-20 09:31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 -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奇维塔展览与博物馆有限公司签约深化数字遗产合作 [2] - 合作内容包括以数字虚拟技术重现圆明园盛景以及在首钢园数字化展示意大利文化艺术 [2] - 奇维塔公司将为中国文化企业出海提供策展服务并搭建"中国展厅"便于意大利观众观赏中国文化艺术 [3] - 双方将合力打造展现两国文化遗产的"VR院线"观众可在线沉浸式体验中意文化遗产 [3]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 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格局 [5] - 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速赋能推动文物事业创新发展 [5] - 清城睿现通过数字采集、数字存档完成圆明园1:1数字模拟搭建并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呈现其时空变化 [5] - 清城睿现邀请意大利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和策展顾问在圆明园遗址现场用数字投影技术实现夜游体验 [7]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的意义 - 此次合作是中意文化企业首次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标志着两国在数字遗产合作方面的新突破 [5] - 合作被视为两国在数字遗产领域开展的一次产业化创新探索 [5] - 数字技术有助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播与保存赋予传统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和国际传播力 [7] - 合作为中意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提升、共同研发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提供宝贵契机 [7] 清城睿现的实践案例 - 清城睿现在北京、新疆等地打造"传统文化+数字创意"的全新应用场景 [5] - 公司参与设计制作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沉浸光影秀项目 [7] - 旗下RE睿·国际创忆馆展示兵马俑影像信息的VR设备 [5]
数字世界里夜游西洋楼,中意将共同打造文化遗产合作项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9 15:59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项目 - 清华大学校企清城睿现与意大利数字文化遗产企业Civita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中意两国设立联合运营实体[1] - 共同推进四个中意合作项目:圆明园数字夜游"重返西洋楼"、三高炉数字博物馆、意大利"中国展厅"、"世界遗产100"[1][4] - 三高炉数字博物馆正在建设中[1][4]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案例 -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完成鼓楼"时间的故事"数字沉浸展,实现文物古迹原状与数字沉浸展厅的古今切换[3] - 展览开幕后游客量增长3倍,游客构成更加年轻化、时尚化[3] - 团队通过综合研究完成圆明园数字复原设计图纸,并在数字世界一比一重新"建造"圆明园[3] 圆明园数字夜游项目进展 - 正在研发西洋楼遗址现场的沉浸式数字夜游,将提供40分钟的时光穿越之旅[4] - 采用交互灯光、全息投影等技术[4] - 圆明园西洋楼数字复原和夜游产品研发均有意大利专家学者参与[4]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意义 - 合作不仅是技术与智慧的联合,更是两国在数字遗产领域的产业化创新探索[4] - 数字技术革新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机遇与挑战[5] - 合作对守护历史遗产、开拓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东西问丨中国遗产保护实践为南南合作提供新范式
中国新闻网· 2025-06-04 10:10
活动概述 - "从茶园到港口"研讨会暨建筑与茶文化双主题展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贝洛奥里藏特市举行 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承办 运用10余项数字技术展示"万里茶道"历史人文脉络 在中国、巴西、俄罗斯三国巡展 [1] 展览意义 - 展览使巴西公众接触"万里茶道"承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 充当文明间桥梁 推动文化交流与国际对话 [3] - 展览引介并深化"文化路线"概念 通过具体案例提升巴西公众及机构对这一文化遗产框架的认知 [3] - 展览契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推动跨文化理解、促进包容性遗产叙事及支持创新方式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努力 [3] 南南合作与遗产保护 - "万里茶道"展览展示南南合作推动人类遗产保护和动态传承的范例 通过全球南方国家间的知识交流、互学互鉴和协同研究 使遗产保护实践扎根于共同历史经验和文化价值 [5] - 项目通过数字平台与协同叙事增强遗产访问 激活本地叙事 在传统边界外创造新诠释空间 突出非西方遗产框架重要性 [5] - 项目提供三方面可复制经验:参与式遗产诠释让社区塑造自身叙事 跨文化治理模式基于传统知识与当代政策对话 文化路线作为连接人类共存、韧性和共同记忆的纽带 [5] - 南南合作成为促进知识多样性的催化剂 推动更公平、多元和可持续的遗产保护创新模式 [6] 技术应用与案例 - 中国将尖端技术与传统保护实践结合 故宫博物院对超过90万件文物完成数字存档 建立全面易访问的资料库 体现战略远见和坚定投入 [7] - 云技术革新有形和无形遗产的保护、传播及体验方式 支持动态保护模式 应用范围包括协作式数字档案、沉浸式叙事、人工智能保护分析及跨洲实时互动 [7] - 展览运用数字技术展示"万里茶道"历史人文脉络 [1] 并通过云技术展出沿线建筑三维动画 [9] 机构合作与未来计划 - 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与文化景观"教席 作为推动南南合作平台 汇聚推广扩展遗产观的机构 [9] - "伟大相遇"沉浸式展览作为教席首场活动 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展出 通过影像、音景和投影体验当地文化遗产 [9] - 作者将赴华中科技大学访学 重点关注推动中拉在文化景观、数字遗产与社区参与式保护等领域的对话与联合研究 [10]
法律如何守护“人格化”的数字遗产
中国青年报· 2025-05-04 09:21
文章核心观点 当下年轻人重视虚拟财产,数字遗产兼具财产性和人格性,需加强法律与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技术 + 制度”双重防护网保护数字遗产 [1] 分组1:年轻人对数字遗产的重视情况 - 当下年轻人关心虚拟财产,18 - 30 岁年轻人立遗嘱人数较 5 年前增长 300%,21.5%的 90 后和 19.7%的 00 后将虚拟财产写入遗嘱,远超 80 后群体的 12.7% [1] 分组2:数字遗产的特征 - 数字遗产是包含人类知识和活动成果以二进制形式描述信息的权益,兼具财产性与人格性 [2] - 财产性数字遗产包括虚拟货币、游戏装备、数字艺术品等有经济价值的数字资产 [2] - 人格性数字遗产涵盖社交账号、聊天记录、个人博客等承载个人隐私与情感记忆的信息 [2] 分组3:保护数字遗产需兼顾的权益 - 法律应明确数字遗产财产权归属,让用户可通过遗嘱或法定继承转移权利给继承人,保障继承人权益 [3] - 要严格限制对数字遗产中人格利益的利用和披露,防止数字身份滥用,保障用户个人尊严和名誉 [3] - 可借鉴欧盟《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遗产法律制度 [3] 分组4:完善立法体系的措施 - 民法典未明确将数字遗产纳入遗产范围,处理相关案件缺乏法律依据,需推进立法完善 [4] - 制定专门法律明确数字遗产定义、范围、继承规则及平台责任等核心内容,明确各方权责边界 [4] - 完善监管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建全国性数字遗产数据库,设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应对复杂问题 [4] - 加强对数字遗产交易平台监管,规范交易行为,防止欺诈和非法交易 [4] - 在保护原创者权益基础上,允许非商业用途合理使用数字遗产,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共享 [4] 分组5:技术赋能数字遗产保护 - 区块链技术可为数字遗产保护提供支撑,确保不可篡改性和永久存续性,实现透明管理和有效追溯 [5] - 引入数字身份认证系统可保障数字遗产合法继承,未来可拓展其应用范围并与法律制度结合 [5] - 要加强法律与技术深度融合,发挥法律主导作用,利用数字技术支撑法律实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