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据博弈
icon
搜索文档
智驾险兴起:是安全保障,还是营销包装?|钛度车库
钛媒体APP· 2025-05-30 11:56
智能驾驶保险行业现状 - 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L2级辅助驾驶成为新车标配,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进入商业化试点阶段,但公众对安全性仍存疑虑 [2] - 车企竞相推出智驾险产品,如华为联合赛力斯推出"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小鹏、小米、蔚来发布智驾保障计划,行业进入产品竞速阶段 [2] - 消费者态度两极分化:技术爱好者关注保障额度与服务范围,普通用户更注重价格与实用性,部分认为智驾险增加经济负担 [2] 智驾险商业模式 - 当前核心模式分为两类: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补充保障"和车企自营的"全链条服务",主流选择仍为前者 [3] - 小鹏、赛力斯、蔚来等车企分别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保险公司提供承保框架,赔付路径由车企主导 [3] - 智驾险实质为财产险体系中的"产品责任险",由车企承担系统问题导致的部分责任风险 [3] 产品设计与法律合规 - 智驾险产品多采用首年免费赠送、次年付费续订策略,并以"权益"形式推出规避法律风险,如赛力斯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小鹏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 [4] - 根据中国《保险法》,商业保险业务只能由保险公司经营,车企推出的保障服务存在法律定性问题 [4] - 业内通过服务权益覆盖风险、责任划分限定赔偿范围、设置免责条款三种方式管控风险 [4] 责任划分与赔付机制 - 智驾险聚焦智能行车和泊车功能,保障细节差异显著:赛力斯车损最高5万,乘员及三者300万;小鹏年费239元提供最高100万元赔付 [6] - 小鹏方案覆盖"NGP退出后5秒内"责任空窗期,但附带注意力集中、商业险保额门槛等限制条件 [6] - 蔚来、岚图、小米等车企布局智驾险但细节未完全公开,反映行业仍处试水阶段 [7] 数据与定价挑战 - 智驾险定价依赖三类动态数据:系统性能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环境数据,国内车企数据体系尚不成熟 [9] - 车企掌握数据主导权,传统保险公司面临边缘化风险,无法获取原始传感数据或验证数据质量 [9] - 理赔环节数据透明度存疑,车企同时作为利益相关方和责任认定者引发公正性质疑 [10] 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 - 特斯拉在美国推出UBI车险,通过"安全评分"系统实时评估驾驶风险;奔驰在德国为L3级自动驾驶提供车企全责险 [11] - 智驾险本质是车企用技术信用为产品安全性背书的新型保障体系 [11] - 未来保障范围可能扩展至城市NOA、高速NOA等高阶场景,但面临责任划分模糊、数据安全合规等挑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