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活态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新规征求意见: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应辟为游览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6 16:08
长城保护政策更新 - 北京将建立长城信息化监测平台并实施分类修缮工程,禁止遗址长城重建 [1] - 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将被辟为参观游览区,市民可在7月31日前对《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提出意见 [1] 长城保护范围扩展 - 新《条例》提出5章38条举措,聚焦系统性保护、精细化管理和活化利用深度 [2] - 长城保护范围扩大,涵盖相关文物古迹、革命史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历史建筑等 [2] - 北京将编制并公布长城相关文化遗产名录,建立长城生态保护制度 [2] 多部门协同保护机制 - 政府将建立文物、文旅、规划等12个部门联动责任机制,协同推进长城保护传承利用 [2] - 北京将与长城沿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合作,开展价值研究、合作修缮、信息共享等工作 [2] 科技赋能长城保护 - 北京将推进科技应用创新,建立长城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病害与灾情预警管理 [3] - 文物部门将分类实施保养维护、抢险加固、修缮等保护工程,禁止对遗址长城进行原址重建 [3] - 攀岩、刻划、野营等9类破坏行为被禁止,非参观游览区将采用电子围栏、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 [3] 长城文化传承与利用 - 北京将建立长城主题阐释展示体系,支持沿线博物馆、陈列馆等开展文化活动 [4] - 设立"长城保护日",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4] - 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将辟为参观游览区,整合文旅资源,培育新业态 [4] - 长城参观游览区名录实施动态管理,文物部门每5年评估开放条件 [4]
文旅融合向新求变 产业发展向新而行——“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度主题采访活动启示录
四川日报· 2025-06-30 08:25
文旅产业规模与增长 - 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对GDP的贡献率达11.97% [10] - 2022年至2024年国内游客接待量从6.36亿人次跃升至11.19亿人次 国内游客总花费从7059.94亿元增加到1.76万亿元 [10] - 文旅融合激发的消费活力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0] 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 依托6项世界遗产、26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2项国家级非遗的厚重家底 探索传统文化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 [12] - 绵竹年画村研学接待量去年7万余人次 今年上半年已超5万人次 [15] - 乐山苏稽古镇"古市香"跷脚牛肉店节假日单日接待约5000人次 [15] - 成都东郊记忆蜀宴赋汉文化餐秀游客中超30%是境外游客 40%是省外游客 [15] 文旅融合创新业态 - 眉山柳江古镇"影视+文旅"新业态去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85万人次 [19] - 南充阆中古城推出大型实景文旅演艺剧目《阆苑传奇》 配合360度全景舞台、裸眼3D等技术 [19] - 洪雅县玉屏山推出滑翔伞、动力三角翼等低空游览项目 计划探索无人机+VR沉浸式体验 [19] - 雅安蒙顶山"重生之我在蒙顶山当镖师"实景剧本杀一天吸引近500人体验 景区1-6月入园人次近20万 同比增长23% [20] 科技赋能文旅体验 - 翠云廊古蜀道运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古柏开口说话 [20] - 泸定县"飞夺泸定桥"全感互动空间通过VR、AR技术让游客"穿越时空" [20]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全息投影技术高精度还原文物原貌 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 [16][24] 网红景点持续发展 - "理小路"爆火后沿线增设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 [22] - 甘孜康定孔玉乡色龙村改种花期更长的玫瑰 联动阿坝州小金县延伸产业链 [23] - 雅安策划"看香香游雅安"系列旅游线路和文创 丰富大熊猫IP的国际旅游体验 [23] 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 阿坝州小金县玫瑰产业带动超5000万元产值 30多种产品销往国内外 [26] - 四川50个冰雪观光旅游景区抱团发展 峨眉山、西岭雪山吸引南方游客 [26] - 凉山州2024年火把月期间实现旅游收入118.39亿元 同比增长44.18% [25]
陕西西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去年接待游客超三亿人次 厚重历史文化 如今这般鲜活(中国消费向新而行)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49
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 大唐芙蓉园推出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年均演出150余场,累计观众突破百万人次,通过游船、水幕、光影等技术实现"园林+演艺"跨界融合[1] - 演出采用"移步换景"模式,紫云楼光影变幻与300亩芙蓉湖形成天然舞台,打破传统观演边界[1] - 西安曲江新区强调文旅创新需深挖文化内核,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传统文化[1] 沉浸式演艺项目 - 《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在永宁门瓮城上演,包含五大唐文化主题舞蹈,通过"金甲武士""掌灯侍女"等角色营造穿越感[2] - 大唐不夜城打造"盛唐密盒"互动演艺,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历史人物IP为核心,设计"历史盲盒"知识小剧场吸引年轻游客[2] - 演员需具备知识储备与即兴互动能力,游客参与后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形成"双向奔赴"的传播模式[3] 科技赋能文化体验 - "雁塔流光"AR秀运用高精度空间计算技术,5分钟演绎大雁塔历史场景,实现室外大空间AR展示[3] - 城墙西南城角通过数字光影活化20余件文物,包括唐三彩、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等,东南城角则用巨幅投影技术立体展陈博物馆典藏影像[4] 市场表现与行业趋势 - 2024年西安接待游客3.06亿人次(同比+10.3%),旅游总收入3760亿元(同比+12.3%)[4] - 成功案例包括"不倒翁小姐姐""李白对诗""长恨歌"等IP,验证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商业价值[5] - 行业通过提炼文化元素(如《唐朝诡事录·西行》剧场)、开发文创产品("绒馍馍""长安葫芦")实现消费场景创新[6]
用国际视角感知真实立体全面的千年古都
西安日报· 2025-06-03 11:05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碑林区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聚焦硬科技领域,构建集研发、孵化、加速于一体的创新生态,成为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的"试验田" [2] - 该街区拥有众多省市区联动、校企共建共享的成果,包括仿生人形机器人、运载无人机等高技术产品 [2] - 韩国专家金峻范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如仿生机器人项目)实现了"理论+实践"无缝衔接,加速技术转化并培养复合型人才 [2] 跨境电商产业发展 - 西安碑林跨境电商产业园2024年交易额达7.5亿元,覆盖58个贸易国家(地区),入驻企业85家 [3] - 产业园以"一栋楼"承载全产业链生态,整合海外仓建设、跨境结算、多语种直播等功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闭环 [3] - 突尼斯专家指出中国与突尼斯双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反映在两国商品互通的增长趋势 [3] 文化与科技融合 - 西安通过《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赳赳大秦》等沉浸式演出,结合数字技术活化历史文化,获得国际专家高度评价 [4] - 茯茶镇将传统茯茶制作技艺与现代体验结合,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文化实践展示"活态"传承模式 [4][5] - 社区活动中融入中医推拿、针灸等传统技艺,凸显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文化中国行 | 活态传承 见人见物见故事
广西日报· 2025-05-23 11:06
"要完整制作一件白裤瑶女性衣服'褂衣',须经过采棉花、纺纱织布、浸染、粘膏画、刺绣、缝制 等30多道工序,耗时少则半年,多时达一年之久。"5月22日,在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今年60岁 的何金秀向记者介绍瑶族服饰,言语间满是虔诚。这位有50年绣龄的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 性传承人,至今还坚持手把手带徒弟、教学员,让大瑶寨里的文明密码代代相传。 何金秀介绍,白裤瑶服饰因富含民族文化,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它已经从深山走向国际,成 为高售价的艺术品。 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人们称之为"人类文明的活 化石",其服饰、铜鼓歌谣、祭祀仪式承载着独特的宇宙观与生命哲学。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个民族文化 瑰宝? 2004年11月,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在全国白裤瑶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建 成,包含展示中心和怀里村的蛮降、化图、化桥3个自然屯,这是中国第一家瑶族生态博物馆,也是广 西第一家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 "见人,见物,见故事",该博物馆致力打造白裤瑶文化千年传承的活态样本,被誉为"没有围墙的 博物馆"。游客们来到这里,参观完展示中心陈列的181件白裤瑶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