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演艺
icon
搜索文档
免税购物、追灯光秀、看经典喜剧,大兴推介一批文旅资源
新京报· 2025-08-08 19:58
文旅产业项目推介 - 大兴区推介了一批极具潜力的文旅资源,涵盖文化演艺、数字经济、产业综合等多领域,为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与动能 [1] - 推介会以"走进新国门·发现兴世界"为主题,聚焦"文化赋能大兴,旅游引领风尚,消费点亮生活",吸引了文旅领域专家、企业代表、投资机构以及媒体代表等近百人参与 [1] - 大兴区以"新国门·兴世界"为发展主题,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文旅合作生态,通过"北京资源辐射+全国联动合作"创新模式推动文旅产业向"高质量、国际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1] 重点文旅项目 - 现场重点推介的文旅项目包括大兴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星光影视园演艺新空间、亦花园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场景、"开心聚大兴 京南观大戏"2025北京大兴演出季暨开心麻花喜剧欢乐季等 [2] - 大兴经济开发区展示了数字经济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成果,为智慧文旅生态建设描绘了清晰蓝图 [2] - 大兴区将以国际旅游度假区为着力点,大力培育优质文旅项目,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文旅资源,彰显"乐享生活 京彩大兴""微度假 来大兴"的品牌形象 [2] 产业发展建议 - 业内专家建议大兴区依托临空经济区的流量优势,强化数字文旅、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布局,打造"京津冀短途游"首选目的地 [2]
搭建平台引才聚智 产业协作共同发展 文化润疆培根铸魂 山东援兵团十年间
大众日报· 2025-08-05 09:01
对口支援成果 - 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10年,755名齐鲁儿女参与援建,鲁兵情谊深厚 [1] - 山东援兵团采取"大专科、小综合"医疗帮扶模式,累计开展手术2000多台,诊疗服务群众100余万人次,免费治愈765名白内障患者 [3] - 山东10所优质职院校支援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该校平面设计、矿井救援等专业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斩获多项大奖 [3] 教育支援 - 山东援疆教师团队扎根十二师教育一线,定期组织教学观摩等活动,为兵团培养示范引领名师 [4] - 十二师整体纳入国家级教学改革实验区,教学质量位居全兵团前列 [4] - 十二师学校普遍设立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阵地,凝聚各族学生 [10][11] 人才与科技合作 - 创建十二师人才就业数智赋能平台,运营首月发布岗位420余项,举办招聘4场 [5] - 推动十二师与10多家山东新型研发机构和20多家高校院所成立科研平台,10余项先进技术在兵团推广 [5] - "全国小麦重点实验室新疆创新基地"等3个重要创新平台在十二师落地 [5] 产业协作 - 山东高速新疆国际物流产业园月吞吐量10万吨,服务鲁疆及"一带一路"商贸物流 [7] - 推动十二师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签署合作倡议,首次实现兵团与国家级新区陆海联动 [8] - 山东卡森细胞治疗公司在十二师建设全师首个高科技生物医疗项目 [8] 双向投资 - 齐河县与新疆天润乳业合作投产15万吨液态奶项目,是十二师国企出疆投资首例 [8] - 新疆恒丰农业集团投资6亿元在滕州建设"边疆来客"科技产业园,是十二师民企赴鲁投资首例 [8] 文旅合作 - 实施"好客好品"工程,在两地互设特色产品展厅,累计销售额超1亿元 [11] - 在临沂、枣庄设立兵团1954"优选好物"分销中心,济南和德州打造"优选好物"巴扎 [11] - 新疆游客集散中心和鲁商集团分设甄选好物市集,展销鲁疆特色产品120余类 [11]
这座万亿硬核工业城市正在打造演艺之都| 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 2025-07-14 13:54
烟台经济发展现状 - 2023年烟台GDP首次突破万亿,成为全国第25个万亿城市,北方首个普通地级市[4] - 2024年一季度GDP达2584.3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山东省第一[5] - 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8.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5] - 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1446.1亿元增长6.1%[5] 产业结构特点 - 传统产业占比超70%,形成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5] - 服务业占比51.1%,低于济南、青岛等省内城市[5] - 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产业附加值提升瓶颈[8] - 亟需寻找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9] 演唱会经济发展成效 - 2024年举办38场大型演艺活动,累计参与189.8万人次,拉动消费11.2亿元[3] - 迷笛音乐节吸引近九成外地游客,带来34万人次和2亿元旅游收入[10] - 演唱会经济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发展,消费推动力达1:4.8[10] - 2024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稳居全省前三[12] 政策支持与城市转型 - 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11] -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鼓励演唱演艺等新业态发展[11] - 通过"工业+文旅"双轮驱动实现产业均衡发展[13] - 入选"亚洲最佳100目的地"和"最具影响力国内游城市"[13] 城市形象提升 - 扭转工业城市"硬核有余、活力不足"的传统形象[11] - 大型活动吸引媒体关注,提升城市影响力和传播度[12] - 演唱会经济倒逼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14] - 实现从"硬制造"到"软实力"的转型[14]
湖北国资入主计划落空!三湘印象控制权变更一年半博弈终落幕,1.73亿元共管资金面临返还
华夏时报· 2025-07-11 18:21
控制权变更终止 - 三湘印象控股股东三湘控股收到联投置业《工作联系函》,要求终止《股权转让协议》并返还共管账户资金,湖北省国资委入主计划落空 [2] - 联投置业第二次提出终止协议,5月曾发《解除函》称协议已触发终止情形,要求2个工作日内返还共管资金 [2] - 三湘印象要求对方继续履约,2月已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审查不实施进一步审查决定书 [2] 股权转让协议细节 - 原计划联投置业通过协议转让受让三湘控股及黄辉合计2.95亿股(占总股本25%),其中三湘控股转让1.21亿股(10.25%),黄辉转让1.74亿股(14.75%) [4] - 三湘控股和黄卫枝签署《表决权放弃协议》,将分别放弃9675.86万股(8.20%)和2131.14万股(1.80%)表决权 [4] - 交易总价款17.325亿元,折合每股5.87元,首期1.73亿元股权转让款已于2023年12月28日存入共管账户 [6] 公司业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2.10亿元,同比增长9.46%,其中房地产销售板块收入9.90亿元(占比81.83%),同比增长30.60%,文化演艺板块收入1.29亿元(占比10.63%),同比下降39.40% [10]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391.57%,归母净利润1558.09万元,同比增长164.30%,主要依赖地产项目去化 [11] - 文化演艺板块毛利率2021-2024年分别为13.40%、-7.36%、30.76%、28.02%,显著低于同行60%以上的水平 [11] 公司经营现状 - 发展战略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地产业,推动两大产业协同发展 [9] - 地产业务自2018年起未新增土地储备,仅剩河北燕郊三湘森林海尚城项目在售,面临去化周期长、利润空间薄的压力 [11] - 文化演艺板块拥有张艺谋等导演打造的"印象""又见"等品牌,但收入贡献持续下滑 [11] 市场反应 - 二级市场股价连续四天上涨,截至7月11日午盘报3.67元/股 [3] - 专家分析交易终止可能因"交易先决条件未满足"或"双方违约"导致,但具体触发条款未披露 [7][8]
吉林长春:新民大街焕新开街 文化赋能街区经济成效显著
中国发展网· 2025-07-09 15:47
文化活化与街区焕新 -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文化展演和业态升级实现单日吸引客流52万人次,直接带动经济收入1.7亿元[1] - "一馆三厅"(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及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等专题展)和14处静态演艺点位集中亮相,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体验[2] - 中央歌剧院13位艺术家的高雅艺术演出与街头音乐会、默剧等多元表演形式结合,拉动开街当日23万人次参观[2] 业态升级与商业价值 - 新民大街引入29家特色品牌,包括13家东北首店,形成"历史建筑+新兴业态"模式[3] - 网红餐饮与本土老字号并存,"阅读+艺术+社交"复合空间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3] - 新民大街成为连接桂林路与红旗街商圈的"中轴线",开街当日带动两大商圈客流量分别达11万、18万人次[3] 经济辐射效应与区域发展 - 长春市当日整体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4亿元,新民大街的改造显著拉动区域经济[4] - "文化守正+业态创新"模式成功实践,为东北振兴中的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样本[4] - 未来新民大街将持续通过特色活动与品牌联动,深化文旅商融合,激活城市消费新动能[4]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促进深度融合发展
辽宁日报· 2025-06-26 09:05
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 - 辽宁省推出"千里共辽宁振兴文化行"城市主题文化活动夏季营口篇 主题为"河海营口在水一方" 包含四大板块19项省级文化活动[1] - 营口市配套推出三大主题40余项活动 包括"夏竞营口·燃动山海活力""夏韵营口·文润辽河底蕴""夏游营口·畅享盛夏时光"[1] - 活动形式涵盖芭蕾舞 戏剧 交响乐 展览 文物鉴宝 快闪等 形成"省级艺术精粹+地域文化特色"复合矩阵[1] 文化资源整合与创新 - 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推出跨界融合情境剧《国宝辽宁》和芭蕾舞剧《七夕》巡演 举办9个主题文物展吸引观众达百万人次[2] - 开发沉浸式文化项目如"唐宋风华"数字展和《探秘海昏侯国》XR大空间体验 运用VR/AR技术增强参与性[2] - 创新开展文化演艺IP授权 成立辽宁省博物馆文创产业联盟 开发近200种文创产品实现销售额2450万元[2] 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 - 持续打造辽宁省百姓春晚 新年音乐会 新春民族音乐会 "大河之澜"演出季等传统品牌项目[2] - 新推出"千里共辽宁振兴文化行"城市主题文化活动 促进各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2] - 通过"六进"策略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包括进馆看展 进场看演 进校学习 进店购物 进号加粉等[2]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新华网· 2025-06-25 22:47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近年来文旅行业呈现"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入民众生活[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度持续攀升,国潮、国风、国货成为新消费热点[4] - 游客需求从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更关注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5] 文化创新与传播模式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中央厨房"模式,通过总分馆体系覆盖全域,线上平台提供超1000种文化产品实现精准配送[3] - 红色旅游采用沉浸式讲解技术(如《心中的红岩》项目),显著提升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感知度[4] - 舞蹈剧目《只此青绿》等引发"跨城追剧"现象,汉服观众群体扩大显示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潜力[5] 非遗产业化实践 - 赤水竹编通过"非遗+设计"模式与清华美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6] - 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架构,形成竹编非遗工坊带动就业的乡村振兴路径[6] - 开发"吃用赏玩"全链条竹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研学线路实现非遗价值多元化转化[6] 文旅服务升级 - 导游角色转型为"文化翻译官",通过故事化讲解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感[5] - 文化馆服务强调个性化定制(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与精品内容供给(如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3] - 博物馆利用情景再现技术增强参观体验,使历史事件获得当代情感共鸣[4]
文化中国行丨江苏建湖:淮音袅袅入湿地 古村新韵绘新景
新华网· 2025-06-12 13:50
淮剧小镇概况 - 淮剧小镇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紧邻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水网纵横、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 [1] - 依托沙庄古村打造,将古村落韵味与湿地生态相结合,为淮剧传承提供独特文化空间 [1] - 淮剧有200多年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质朴唱腔和乡土表演风格著称 [1] 非遗文化传承与展示 - 小镇内淮剧爱好者自发组织演出,在空地、古戏台等场所表演,吸引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1] - 每天有百余名演员分布在大戏院和小舞台进行演出,包括淮歌版《青花瓷》等创新表演形式 [5] - 设有淮剧传习所,剧团演员参与化妆、穿戴戏服等传统流程展示,青年演员如夏荣、夏诗雅频繁亮相演出 [7][8][13][15]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 当地推动非遗文化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通过生态保护为非遗传承奠定基础,同时以非遗旅游项目反哺生态保护 [2] - 开发淮歌潮唱、杂技表演、剪纸体验等主题旅游项目,带动经济发展并提升群众环保意识 [2] - 游客可游览巷弄、观看演出、拍照打卡,沙庄戏苑等场所成为文化体验核心区域 [3][9][10][17] 生态与文化协同效应 - 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与淮剧小镇形成联动,出现震旦雅雀等珍稀鸟类,强化生态IP价值 [19] -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养年轻群体兴趣,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2] - 小镇成为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的实践范例,吸引游客探寻传统与自然结合的魅力 [2][15]
吴桂英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
长沙晚报· 2025-06-11 10:44
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导向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落实落地[1] - 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规划编制、文化传承发展、科技研发赋能、产业培育集聚等重点工作[11] 文旅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 - 调研长沙滨江文化园演艺新空间,提出以小剧场为纽带推动文化演艺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3] - 要求精益求精打磨细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塑造更具长沙特色的文旅融合标杆[3] 企业创新与产业培育 - 鼓励宏瑞文博集团、湖南方实验室文化传媒等企业扎根长沙,提升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8] - 强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11] - 要求深化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建设,打造"永不落幕"的音视频装备展[11] 招商引资与政策支持 - 提出加大招引力度,用好马栏山创投基金,提升政策吸引力、竞争力和执行力[11] - 要求部门属地主动靠前服务,促进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双向对接[8]
免签潮涌上海热,笑果文化添活力,多元体验探魔都
搜狐财经· 2025-06-09 19:55
旅游行业 - 上海2025年日均入境旅客量超3万人次,成为全球瞩目的旅行胜地[1] - 免签政策为外国游客提供便捷通道,促进旅游业发展[1] - 豫园城隍庙作为必游景点,融合明代园林与现代文化[2] - 外滩金融中心(BFC)改造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结合,打造"外滩枫径"夜市[2] 文化娱乐行业 - 笑果文化作为本土喜剧品牌,通过双语开放麦等形式展现上海幽默,成为文化新名片[4] - 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演出成为外国游客必打卡项目,采用多媒体视觉化翻译策略[3] - 上海拥有百余家美术馆和数十家博物馆,文化展览丰富度媲美伦敦纽约[3] 商业地产行业 - 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商业空间,如哥伦比亚俱乐部泳池改为餐厅[3] - 五角场区域转型为二次元文化圣地,吸引新海诚主题咖啡店等特色商业入驻[3] 餐饮行业 - 梧桐区独立咖啡馆形成特色商业氛围,成为城市景观组成部分[1] - 全球首家新海诚主题咖啡店入驻五角场,吸引特定消费群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