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制度

搜索文档
从溯源到实践:浸润人心的文化力量
杭州日报· 2025-08-11 10:28
以文铸魂,以史明道。 连日来,我市干部群众踊跃收看,掀起学习讨论热潮。大家表示,回望20年历程倍感振奋,未来将 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软实力赋能城市硬实力,推动文化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动能。 围绕"今、古、人、文" 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 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何强调"工程"二字?习近平同志强调"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 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实实在在的 载体"。 "我们中心组织编撰的50卷《南宋史研究丛书》是首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项目,也是浙江开展宋 韵文化研究的先锋队和重要力量。"南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尹晓宁介绍,2005年杭州市社科院组建该中 心,邀请宋史学者何忠礼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的20年,亦是中心发展的20 年。该中心目前硕果累累,已出版百余部专著,承担4个重大项目及84项子课题,改变了宋史研究"重北 轻南"格局,填补多项学术空白,发现并培养大批青年学者,更是助力杭州成为学界公认的"全世界南宋 史研究中心"。"作为社科工作者,我们要脚踏实地做学问,书写'今、古、人、文 ...
杭州乡村好戏“破圈”唱四方
杭州日报· 2025-08-08 10:33
艺术乡建"融"茶韵,文明实践酿共富 龙坞越剧社的"走出去",根基在于文化特派员制度在乡村沃土中催生的内生力量。杨浩平作为入驻 外桐坞村的文化特派员,敏锐地凝聚起村里的越剧爱好者,点燃了龙坞越剧社的活力。他不仅组织社员 定期排练、开展展演,更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深耕——其牵头创作的、展现村庄独特魅力的本土越歌《画 外桐坞》已基本完成。在杨浩平看来,特派员的价值不只"送文化",更在于"种文化"、育团队。 仇宏昌的经历便是生动例证。在文化特派员搭建的桥梁下,他从普通戏迷到接受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名家王炜佳亲自指导,甚至与"偶像"结下友谊。文化特派员如同纽带,将专业院团的优质资源精准滴灌 至乡村土壤。 这场跨市联动,是省级文化特派员间的创新实践,也为杨浩平打开了新视野。下一步,他计划将龙 坞越剧社招募范围从龙坞片区扩展至整个西湖区,以期吸纳更多新生力量。 "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这种事情从未碰到过……"在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武康村的舞台上,来自 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越剧社社员仇宏昌,将《祥林嫂·洞房》中的贺老六演绎得入木三分。掌声雷动 中,他难掩激动:"喜欢越剧五十多年,从没想过还能去别的地方演出!" 这场跨越地市的"文化走亲 ...
深耕细作 激活乡村文化(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 浙江已组织文化特派员举办万余场文化活动并组建上千支村民文艺队伍[1] -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首次提出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1] - 文化特派员通过非遗剪纸、拓印等活动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和审美韵味[1] 传统文化创新融合模式 - 河南光山县东岳村通过设计吉祥物和体验空间使非遗项目周末人流量突破万人[2] - 浙江嵊州市将时代主题融入传统越剧实现移风易俗宣传[2] - 文化特派员推动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2] 文化驱动乡村产业发展 - 湖南湘西苗绣服饰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并带动留守妇女就业[3] - 广东丹灶镇盘活17处闲置空间发展网红民宿和潮玩营地[3] - 特色项目包括文旅线路规划、工艺创新、研学开发等多元化发展模式[3] 文化资源开发挑战 - 部分乡村面临文艺人才短缺、资源推广不足、非遗传承困难等问题[3] - 需要精准对接乡村资源禀赋以充分发挥文化瑰宝价值[3] 制度优化方向 - 需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并尊重地方特色避免标准化考核[4] - 文化特派员需提升跨领域整合、市场对接和持续创新能力[4] - 政府社会协同发力构建"文化轻骑兵"长效发展机制[4]
建德文化特派员书写乡村振兴多样“解法”
杭州日报· 2025-06-20 15:30
文化特派员制度成效 - 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入驻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一年后,该村从"摄影打卡地"升级为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1] - 建德市通过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融文化"主线,实现优秀文化人才、项目和服务下沉[1] - 16名文化特派员带来16个项目,其中省级特派员陈云筹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影像创作大展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1] 乡村文化发展模式创新 - 航头镇航川村与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建立"山海协作"乡村文化发展共建模式[2] - 市级特派员张红引进动漫节分会场、"逆光飞翔"影像馆等项目,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2] - 李家镇推出"地质+文旅+教育研学"化石特色研学课程,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助力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2]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举措 - 杨村桥镇融合T台训练、田园采摘、文创体验等内容打造特色乡村游活动,并通过直播带货、商超快闪拓展农产品销售[2] - 建德市文广旅体局将建立"需求库+资源库+项目库"联动机制,重点支持偏远乡村文化发展[2] - 建德市计划深化文化特派员"师带徒"模式,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打造"建德标识"和"建德样本"[3]
构建以人才资源牵引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新型模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文化特派员制度创新 - 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 系统性遴选首批1570余名优秀文化人才派驻基层开展文化建设帮扶 [1] - 该制度通过"外发促内生"与"内联促外引"有机结合 破解城乡区域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1] - 制度注重整合性视角 实现对多方资源的综合高效协同应用 重构基层文化服务供需结构 [1] 文化资源下沉机制 - 文化特派员作为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新型力量 创新资源投送渠道 [2] - 通过选拔宣传思想文化机关干部 媒体记者 文艺院团职员等优秀文化人才担任特派员 [2] - 以活动开展 平台搭建 培训指导等方式激活派驻地的文化资源 [2] 文化经济发展成效 - 文化特派员通过文旅规划 文创产品销售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1.9亿多元 [3] - 大力发展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乡村文化产业 促进经济与人文共生共荣 [3] - 推动乡村从文化资源持有者转变为文化生产力发展主体 [3] 区域文化均衡发展 - 根据乡镇村的经济文化条件分类定级 量身定制文化特派员资源 [4] - 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向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倾斜 [4] - 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与均等化水平 [4] 制度体系建设 - 构建涵盖人员选派 职责界定 服务管控及评价激励的全链条工作体系 [5] - 明确"选什么人""派下去做什么""如何管理保障"等具体细则 [6] - 文化特派员两年服务周期内每年驻点服务100天左右 每月至少赴基层指导一次 [6] 项目管理机制 - 打造"服务库""项目库""专家库"数字化工作平台 [7] - 建立"中期评估 届满评价"全过程考评机制 [7] - 组建三级文化特派员工作组 促进资源共享和项目协作 [7] 特色文化项目 - 涵盖保护文化遗产 指导乡风文明建设 丰富文化服务等不同类目 [10] - 龙泉市溪头村"文化激活文旅产业融合"项目 安吉县"大余村大研学"项目等典型案例 [10] - 保留乡土文化个性 展现新时代价值观 [10] 人才队伍建设 - 已累计组建近4000支基层文化队伍 [13] - 文化特派员与科技特派员协同促进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13] - 注重双向选择机制 做到人村匹配 精准对接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