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文明观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推动人类新文明观的形成
经济观察网· 2025-07-10 14:51
人工智能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不可阻挡的速度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文明发展的各个维度,与印刷术、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等技术革命一样具有转折性作用 [2] - 人工智能的发展源于20世纪40年代关于神经网络的研究,直到2017年大语言模型架构问题解决后才被广泛热议 [2] - 语言是人工智能进步的核心要素之一,不同语言在AI应用中的效果不同,中文因其象形文字特性在视觉思维培养和审美方面具有特色竞争力 [3] 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对文明的推动 - 数字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对未来的新文明观形成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传播空间和便利 [3] - 数字技术的传播价值源于人类的现实世界,东西方文明如孔子、苏格拉底等思想在新技术背景下被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3] 人工智能的人文伦理挑战 -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AI幻觉、虚假信息、虚假数据等问题,学者正在研究技术与价值、伦理对齐的问题 [4] - 人工智能的主体性问题引发讨论,AI依赖概率统计生成内容而不具备人类的主体性,这可能导致人类面临心理压力 [4] - 对话型AI的兴起引发人类生存危机的讨论,《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等价值为科技社会提供了人文学应对资源 [5]
环球圆桌对话:在制度化中推动中国中亚合作“提质升级”
环球网· 2025-06-25 06:56
中国—中亚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 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植根于六国长期合作的共同理念和价值 [1][2] - "中国—中亚精神"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理念支撑,中亚各国元首一致同意强化合作的精神凝聚力和理念向心力 [2] - 中国与中亚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中国—中亚精神"凝结着双方对发展的普遍共识 [2] 中国—中亚合作的制度化进展 - 六国元首共同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原则固定下来,标志着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 [3] - 中国—中亚机制实现制度化,建立常设工作机制,超越一般双边关系组合,获得更多整体性与稳定性 [5][6] - 中国中亚合作经历五波发展浪潮,从建交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再到"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发展战略对接,逐步实现制度化 [6] - 中国—中亚机制涵盖元首会晤、外长对话、秘书处协调等机制化安排,形成覆盖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多维度的合作体系 [7] 务实合作与高质量发展 - 六国元首商定2025至2026年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聚焦贸易畅通、产业投资、互联互通等六大优先方向 [3] - 中方宣布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愿同中亚国家共享发展经验和最新技术成果 [3] -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合作,加快5G、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建设项目落地 [12] - 中吉乌铁路项目、中哈第三条铁路规划、中欧班列等基础设施和交通物流合作项目加速实施 [10] 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 中国同中亚国家在地方合作、人员往来、教育交流、文化旅游等领域达成一系列新合作成果 [4] - 中方将在中亚开设更多文化中心、高校分校、鲁班工坊、中医药中心,深入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4] - 六国元首签署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合作倡议,推动互设文化中心,合作开展"中国—中亚文化和旅游之都"评选 [4]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义 -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其他区域合作产生示范效应,激励更多国家携手合作 [4] - 中亚地区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区,为全球实践树立示范样板 [5] - 中国—中亚机制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转型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确定性,为新型国家间关系和地区合作贡献新范式 [8]